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已知目标轴在动平衡机的测量坐标系中的方位的情况下,利用物体质量特性的基本原理和立式动平衡机原理可以直接对目标轴进行动平衡,进而取代坐标转换设备,简化动平衡工序,提高动平衡工作效率.通过动力学推导得到向目标轴配平两配平面所需配平量与当前不平衡量的差值,完成向目标轴的动平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真三轴仪是研究复杂应力状态下土体力学特性的理想仪器,但如何保持加载结构与土体之间无摩擦力且三个方向无干扰加载是真三轴仪研制的技术瓶颈。针对“刚柔复合型”真三轴仪中刚性加载板与试样之间的双向摩擦力问题,基于土体与加载板之间的接触由“整体接触变为分散式接触、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的减摩新方法,研制了土工真三轴试验双向微摩擦荷载传力板。详细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原理和细部构造,通过大型直剪试验和数值计算论证了分散式接触代替整体式接触、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的减摩措施效果。结果表明,1)试样与加载板之间的摩擦系数低至0.023,与传统减摩方法相比,摩擦系数可降低90%以上。2)与整体式接触相比,分散式接触可使试样3个方向的应力和变形更为均匀,并较大程度地降低试样与加载板之间的摩擦力。3)采用分散式滑块相互搭接并预留间隙方法满足随试样同步变形,实现了大变形条件下(竖向最大变形量90 mm,应变达15%)真三轴试验的三向无干扰独立加载。土工真三轴试验双向微摩擦荷载传力板的成功研制,有效消除了试样与加载板之间的界面摩阻力,使试样在接触面切线方向上可以自由双向变形,又实现大变形条件下三向加载互不干扰,破解了真三轴仪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新型柱全截面隔板式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节点形式的抗震性能,考虑不同轴压比和面承板厚度的影响,对2组共6个3/4比例的梁柱节点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试验中所有试件均发生设计预期的节点剪切破坏,滞回曲线呈弓型,表明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试件最终因节点区的混凝土开裂剥落而丧失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当轴压比为0~0.25时,随着轴压比的增大,RCS节点开裂荷载有所增大,峰值荷载前斜裂缝数量减少、宽度减小,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和耗能能力均有所提高.节点域柱纵筋黏结应力随轴压比增大而减小,表明节点域内黏结状况有明显改善.相较于单向面承板试件,双向面承板试件在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提高;当双向面承板厚度由6 mm增加至10 mm时,试件峰值承载力和刚度的提升幅度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4.
对小型板式精馏装置的某些技术处理方式及结构作出了新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利用解决弹性力学问题的能量法对ZQYC型油压机主机压板结构刚度与强度的计算进行了研究,导出了合理估算压板厚度的近似公式,为压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离合器摩擦片为例,介绍压紧下同时冷却淬火的,并说明其工艺参数的选定及设备设计。  相似文献   

7.
瞬变电磁数据采集、解释软件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介绍与CUGTEM200X型瞬变电磁仪配套的数据采集、解释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采用VC++6.0与Matlab混合编写,具有友好的Windows用户界面,易于操作.系统由两部分组成:采集程序在野外控制仪器,完成数据采集和简单的处理,便于实时监控;解释程序在室内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处理,并给出更精细的地球物理解释.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与仪器紧密配合,大大提高了野外的工作效率;解释成果图件多样化,便于综合解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一大类非协调、非常规板元的统一构造方法并阐明了 Irons分片检查在这些板元构造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此外还讨论了建立非协调、非常规板元库软件包中各单元模块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制了低中碳钢测碳仪,给出了设计依据、内外结构和主要技术指标,并将试样的实测结果与化学分析进行了对比,达到了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工程实践中常见的一种板厚沿单方向线性变化的变厚度薄板,本文借助於无穷级数方法,将变厚度薄板复杂的弯曲问题的控制微分方程转化成一系列等厚度薄板形式的控制微分方程,进而应用边界元法进行求解,以获得变厚度薄板弯曲问题的近似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E.Reissner-Mindlin型板,以板的中面的位移函数和类位移函数为独立变量,推演出具有两个独立位移函数的各向异性板的运动方程,将其应用到由平板网架结构连续成的三层夹层板,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陶瓷脱水元件在造纸机上的应用,着重介绍了脱水元件基板的加工和改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在平行导轨上平衡研磨盘影响精度的因素,对产生误差的诸因素做了定量计算,论述了控制误差的途径以及平衡工艺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