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筑意象论     
建筑是一种意象艺术.建筑艺术的发展应是多向取意、多元意象重构与更生的过程。虽然传统建筑意象是现代建筑创作的依据之一,但须从其单一思路与模式体系中走出来,跨入新时代多元意象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2.
自维特鲁威(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的《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以来,与建筑理论一样.建筑批评经历了从历史批评、艺术批评到智性批评.又进入哲学和文化批评的阶段。建筑批评与建筑的历史演变十分密切.建筑批评反映了建筑的这种演变,尤其是反映重大的历史变化。20世纪的建筑经历了十分重大的转型.尤其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和变化。随着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以来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建筑幕墙工程已得到广泛应用。幕墙工程是融集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建筑外部维护构件,它将建筑外围护墙的防风、遮雨.保温、隔热、防空气等使用功能与建筑装饰功能有机融合为一体.从而被众多业主和设计师所青睐。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为重新思考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纬度,回溯梳理建筑艺术史上的数次建筑艺术的进化,分析得到三个启示:看似是建筑艺术问题,实则是建筑技术问题;建筑技术的革新引领建筑艺术的创新,建筑艺术是技术成熟的标志;建筑艺术的核心是建筑技术的,但建筑技术并不等同于建筑艺术.基于对建筑艺术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新技术的出现将会对人类建筑艺术的发展实现促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大背景下,人类应力求实现建筑艺术与建筑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5.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筑化的公共艺术更是广泛的把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融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发展的分析,从建筑艺术形态的角度,探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要素尤其是建筑表皮和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语意表达的意义,希望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毛昆 《云南建筑》2012,(1):36-37
我们知道.现代建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崇尚知识的风气以及审美意识的变革。新的价值观不断体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包豪斯的成立。它宣告了现代建筑艺术的诞生,作为创始者,勒·柯布西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建筑体系,它涉及了艺术与建筑的广泛领域。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什么?比较趋同的看法乃是: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的技术和艺术特征是密切相关和相互促进的。建筑技术包括材料,结构以及当代与建筑相关的一切门类的科学技术成果。建筑技术在建筑发展史上通常是最活跃,甚至是占主导地位的。本文谨就建筑结构在建筑造形中的表现力这一个侧面,试做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着重从科技发展的角度,通过对建筑历史中出现的现象、造型、构造等的探讨,较系统的阐述了建筑现象、建筑艺术与各时代建筑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强调建筑技术是实现建筑的手段,不仅推动了建筑艺术的发展,同时其对建筑还有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拜占庭帝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交界处.在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下.孕育产生了—代新的文明——绚丽的拜占庭艺术。拜占庭建筑是兼收并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之精华同时吸收了中亚及阿拉伯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流派。其影响辐射到欧亚非三洲。  相似文献   

10.
1月10日下午.2012中国当代建筑论坛暨《2010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新书发布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拉开帷幕。本次论坛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编辑部主办.RCC瑞达恒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一次高端学术论坛.旨在集结建筑学界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对《年鉴》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11.
辛塞波  侯凤武  张立昆 《华中建筑》2007,25(12):178-181
古今中外,建筑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该文分析了从中国近代以来,建筑教育中艺术课程所占的比重,以此来分析艺术学科在我国建筑学教育中的特征,并指出建筑学与艺术学科之间互补关系,以及适合我国当代建筑学艺术学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发刊词     
我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传统建筑及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显示着我国工程技术与艺术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反映了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高度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程,将越来越显示出它极其宝贵的价值。为了千百年的古建筑传统文化和技艺得到科学的、全面的传承,对传统建筑理论和实践进行专门研究、整理、总结和提升,使之逐步形成一个学科,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理论、技艺、经验见于经传,《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应运而生,于1983年12月创刊。它的内容包括古建筑与园林艺术研究、保护维修古建筑与园林方针政策的探讨、古建筑技术的改革与应用、传统形式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以及文物古建筑与园林的实测、复原和重建设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沈佳 《重庆建筑》2008,(6):52-54
平民化建筑思想是20世纪世界建筑潜流思想中的一支,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艺术和社会背景。国外,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已经有不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建筑实践,本文总结了他们的平民化建筑思想及平民化建筑实践。作者认为平民化建筑思想不仅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它的提出,在弘扬地区文化特色,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深化对建筑本质的认识都有积极作用。在中国提倡平民化建筑思想研究,将对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进行建筑道路的探索产生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本文主要通过传统建筑材料的装饰艺术形式来探讨其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原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三级教授符罗飞,于“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秉持人民艺术的路线,正直地走自己的艺术人生之路。但国内艺术上的门户或山头之见、胡风问题,制约了对他的使用与艺术扶持,阻窒了其艺术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彻底地吞噬了他个人发展的最后希望,并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其教训殊深。  相似文献   

16.
将造型艺术规律与建筑审美相结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美学基本主题。对绿化设置、建筑构件的细部处理、肌理的丰富性,以及建筑美学的视觉意义作了新的阐述,指出当今建筑创作发展方向应赖于客体固有的多样性和恒久性。  相似文献   

17.
周琼宇 《南方建筑》2005,(3):104-106
通过对情感在建筑中传达与被阅读过程的描述,指出情感表达对建筑艺术创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以安腾和巴拉干的建筑作品为例探讨如何用情感营造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8.
吴涛  梅洪元 《华中建筑》2008,26(7):196-199
以建筑和装饰艺术为主体的新艺术运动是产生于西方的一种艺术风格。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与世界该风格建筑同步诞生的,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对哈尔滨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发展与传护的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历史建筑应注重风格完整性的保护,只有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征的建筑的才能够在城市的发辰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冯娜  矫苏平 《安徽建筑》2009,16(1):16-17
波普艺术;中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商业大众化的文化引入艺术。后现代社会,各艺术之间相互渗透,建筑领域也是如此,文中从通俗化、商业化、戏谑化三个角度对波普建筑予以细致分析,并引出作者对波普建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国际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的“2005中国(上海)国际建筑文化交流”,于2005年11月25-27日在上海举行。作为我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建筑文化交流,活动组委会邀请到联合国人居署丹尼尔-比奥到会并作主题演讲,本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使读者更清晰的了解丹尼尔-比奥主题演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