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电力系统分析”作为电气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开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工科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提出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三要素,举例说明了工科课思政教学创新设计的全过程,最后还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为工科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起到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体系,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现实诉求。在叙事学的聚 焦理论视域下,可以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视野、情感、细节三重维度出发,以零聚焦铺陈宏观与微观协同的叙述视野,以内 聚焦聚合价值与技术互构的情感认同,以外聚焦凸显显性与隐性共生的细节旨趣,在师生搭建起的叙事合力中潜移默化 地实现故事教学的目的,达到良好的故事教学效果,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3.
受张立新老师的“两种世界两个课堂”的教育理念的启示,该理念直接说到教育的核心,教师与教师教育问题,提出“两栖教师”,使得教师在现实的自然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生命更精彩,同时在传统的课堂和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课堂开展教育教学都能游刃有余、创新无限。  相似文献   

4.
如何将“课程思政和工程教育认证”两大要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是每一门工程类课程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特点、学情特点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围绕立德树人、面向工程应用、夯实理论基础、强化逻辑思维”的课程教学理念,经过三年翻转课程教学实践,形成了“引导、指导、督导”三导教学模式,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核的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极具时代精神,富含问题意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本文以“通信原理”为例,阐述了新发展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基础课程有机融合,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在认真分析目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目标设定和优化设计进行了理论探索,进而结合“三全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讨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方法、协同路径和科学评价,旨在完善专业深造、学术传承与政治认同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在未来科技发展中能掌握先机,为国家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两山”理念是对马克思生态逻辑的继承与创新。这一理念将马克思生态逻辑中的“物质变换”思想与新时代 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赋予马克思生态逻辑更深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优势的新时代内涵,实现了四个重大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8.
很少有人去联想,要是失去电话、手机和网络,中国的“抗非”将会怎样。但是,怎样才会做得更好,“非典”让我们做出了那些改变,却是世人都须思考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交流、文化包容和文化认同,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形象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影视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在分析中国影视国际传播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认同感、加强技术创新,拓宽传播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影视国际共同体、建设中国影视品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等具体传播策略,以期助力中国影视的国际传播,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固纬电子——伴随着台湾电子科技产业发展近30年,本着“诚信、品质、创新”的经营理念,精益求精;提供了科技教育与产业在电子量测仪器上的解决方案;并成功的登陆中国大陆,融人大陆的改革开放潮流,得到各大院校、科研单位与电子科技产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杨海玉 《通信世界》2003,(20):42-42
2002年5月16日,在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挂牌仪式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周德强郑重宣布:“中国电信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全面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奋斗,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电信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现代电信企业集团”,“全面提升中国电信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使中国电信逐步发展成为效益、服务和管理水平领先的国际化电信公司。”对于北方九省新电信的组建工作.周德强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创新.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一定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机制.新的形象.出现在北方市场上。”  相似文献   

12.
《世界宽带网络》2007,14(2):22-22
早在1992年研究生期间,笔者开始从事“数字图像处理及压缩技术”的理论研究: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参加“中国高清晰度电视总体组”.研究并制定“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在美国硅谷工作期间.专注于数字电视核心芯片ASIC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3.
批判性思维教育作为20世纪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影响了西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却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以致相关工作无法向前推进。究其原因,还是一个西方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现实教学环境相冲突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总结西安欧亚学院批判性思维课程改革的实践,阐述笔者对上述问题的点滴思考和解决办法。笔者在批判性思维课程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微信和微博)来达到教学内容、教学作业提交方式、教学作业批改方式的创新,从而部分解决了批判性思维教育“接地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字媒体技术是伴随现代计算机数字技术及网络媒体环境等兴起而发展的新生事物,同时也是对传统视觉、听觉等各类感官的艺术形式的继承和拓展。那么,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能够有效实现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思维及品质的高度结合,而这种“技”与“艺”的结合,不仅仅是创新艺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提升与增强艺术教育成效,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游戏艺术教育来探讨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教育的“技”与“艺”问题,着重提出几点发展建议。包括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其技术的优势、要学会技术与艺术并重、能够深入生活感知体验以及基于融合生成艺术理念五大方面入手,实现“技”与“艺”融合。  相似文献   

15.
李琳  甄宗波 《中国新通信》2023,(20):236-238+244
“四史”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点,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重点。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民族担当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对党史的认知深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三观。然而,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四史”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冲击,整体的教育质量不佳。为了实现与时俱进,学校需要深入剖析“互联网+”教育的实践要求,坚持创新导向,主动探索新的教育路径,将学校的“四史”教育推向新的高度。本文结合“互联网+”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具体意义和现实困境提出发展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四史”教育创新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电路基础”作为信息类的重要学科核心课程,必须发挥起课程思政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本文分析了“电路基础”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索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信息类人才的全面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北安 《通信世界》2004,(46):24-24
中国3G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不仅仅是因为它有万亿元的市场,更因为它被赋予了成为“通信强国”和“经济强国”的使命。而且它给出了在技术领域至今最多的悬念:版图怎么划分,未来怎么走。本作试图对这一背景做一界定,并提出中国3G的发展策略。本的特色观点有:■提出牌照发放数量为“2 2=3”;■提出中国3G牌照不应当是空白牌照;■强调立即开始布局内容、中后3G和4G时代;■提出以“NGN体系”和“2 2=3”模式来减少重复建设问题;■提出3G委员会概念;■强调3G的“通信强国”和“经济强国”的使命;■提出设立中国通信特区。  相似文献   

18.
韩海晓 《现代信息科技》2022,(23):183-186+190
将OBE及翻转课堂理念,引入到“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理念为指导。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展学习的时域,基于“一平三端”的“教学做打评”一体化学习体系,以及教学平台精准的大数据分析,促进了课程思政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本研究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初步验证了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所谓“教学相长”意味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在大学工科教育中,“教学相长”的实践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基于FPGA的“电子连环”数字电路实验设计为例,说明“教学相长”过程在“数字电路与系统”课程中持续地改进了数字逻辑知识和硬件描述语言设计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2013年,雅安市雨城区委、区政府推出的数字电影《雨城故事》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同年获推国家广电总局首批优秀影片.本文认为该片用一种“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故事,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和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有鉴于此,文章由《雨城故事》的创作启示出发,从历史性溯源、本土化探索、情感化表达三个维度对“城市电影”的创新模式进行一番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