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网络的迅猛发展,IP网络已经遍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预计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IP网仍将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大有超越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电信网、成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之势。应运而生的基于H.323技术的视讯会议系统,使得面向公众的应用成为了可能。而且,随着技术堡垒的突破,视讯系统设备成本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2.
视讯会议业务逐渐从专网应用走向公众运营,但是传统的专网视讯会议系统在很多方面还无法满足公众运营的需要,如业务提供能力、运营支撑以及互通性等方面。本主要从视讯会议系统运营的需求出发,探讨视讯会议系统框架、技术体制、运营支撑、安全性以及QoS保证等相关技术问题。总的来说,视讯会议的相关技术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出现.无论怎样,一个开放、标准、稳定、QoS保障和安全的视讯会议系统将是进行公众运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IP网络基于H.323的视讯会议系统的发展状况、相应标准的研究进展和主要设备的测试情况,并根据国内视讯业务发展和实际测试中的情况,对视讯会议设备本身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IP网络基于H.323的视讯会议系统的发展状况、相应标准的研究进展和主要设备的测试情况,并根据国内视讯业务发展和实际测试中的情况,对视讯会议设备本身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陕西省视讯网络建设的概况,总结了视讯技术的发展过程,然后简单介绍了传统会议电视系统,详细描述IP视讯系统的特点、系统构成、网络层次、业务应用,并展望视讯市场的发展趋势,最后指出IP视讯系统是宽带网络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7.
视讯会议系统相关热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视讯会议系统的建立主要依据ITU-T的两大框架协议H520和H525和H.520是ITU-T较早期的视讯会议标准,该标准规定在窄带可视电话系统和终端(N-iSDN)上进行多媒体通信,早期的用户专网主要基于H520标准。H525标准规定了在无QoS保证的基于包交换网络(PBN,Packet Based Networks)上进行多媒体通信。随着基于IP包交换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这一高效,经济的传输方式已无处不在,因此H525系统也逐步呈现替代H520系统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H.323协议实现视讯业务的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323协议是ITU制定的关于IP视讯会议的标准协议。H.323协议以其良好的可管理性和成熟度,成为建设运营级视频会议和视频通信系统的首选。目前国内外多数运营商建设的商用视频会议系统大都是基于H.323协议。传统上,H.323视频会议系统提供多点视频会议和点对点的视频通信服务。随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IP网络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网形式 ,它具有易于组建、维护和管理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政府、科教和商业等领域。虽然 ITU- T在 1 996年就推出了基于 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框架协议 H.32 3,但由于 IP网络的非 Qo S特性以及骨干传输网络的带宽限制 ,在最初阶段基于 IP网络的 H.32 3视频应用发展的较为缓慢。随着近年来 IP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宽带网络资源的迅速增加 ,阻碍视频会议在 IP网络上推广应用的 Qo S和传输带宽资源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采用基于 IP网络的 H.32 3技术实现远程交互视频通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阐述了基于IP技术的浙江省宣传广电视讯系统的建设情况。文章着重介绍H.323系统的基本框架、视讯系统的组成及技术特点,从整体架构上提出了自已的见解,为视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移动视讯是3G的主要业务之一,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利用移动视讯网络和固网视讯网络提供综合的视讯业务方案更是近来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固网H.323网络和移动H.324M网络的基本特点,重点研究了利用视讯网关实现两网业务互通的方案和基本呼叫过程。最后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联通“宝视通”宽带视讯网是基于中国联通数据综合业务承载平台,采用基于IP技术的H.323技术体制,向用户提供视讯及其增值眼务的公用视讯交换平台。经过两期工程的建设,全网多点交换容量已达到3500多个384kbit/s端121,可以支持3500个终端同时召开多组视讯会议。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全国320多个地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澳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宽带建设的深入发展,视频通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虽然我国的视频通讯市场规模在全球名列前几位,应用技术水平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与国外发达的视讯业务相比,我国的视讯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从市场潜力、用户规模、运营现状、还是从标准的制订、产业链的构成来看,中国的视讯市场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推进。 相似文献
14.
视频应用一直是高质量通信的试金石,从80年代初期CCITT提出最早的基于电路交换的会议电视标准至今,视频应用一直是萦绕在通信技术人员心头的一个难解的情结。这不仅是因为视频应用对网络带宽和终端设备的要求比较苛刻,造成视频应用的价格昂贵,还因为可以满足大众需要的视频应用的价格又必须低廉,两者的矛盾让视频应用多年的发展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今天,宽带网络和NGN的高速发展为视频应用带来了重新发展的契机,为此我刊特组织本期专题,邀请信息产业部IP及多媒体研究组组长蒋林涛担任总策划,就国内正在开始的视频应用(特别是基于IP的会议电视技术)进行一些介绍。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适用于公众的视频应用网络在国内屈指可数且都基本处于前期预研阶段,因此,本期专题主要侧重于用何种标准技术体系构建电信级的视频网络,网络整体如何组织,视频应用如何实现,视频设备的构成如何去适应新型网络的结构,以及一些比较成功的视频应用的案例。正如某位业内人事所言:“视频应用将为过剩的网络带宽带来充足的业务,但如何组织这样一个有别于传统电话和IP业务的网络仍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H.323视讯会议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讯会议需求变为现实,通过视讯会议系统可以依托原有的IP网络召开覆盖全网的多点视讯会议,实现双向的实时交互;并能够借助该系统实现远程电视教学、远程图文共享及网上会见等功能。与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H.320技术不同,H.323是一种基于IP网络包交换的视频会议技术标准,它为音频、视频及数据在IP网络—— 相似文献
16.
17.
国内的视讯会议运营业务的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主要方式有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建立在H.323基础上的视讯会议系统两大类。铁通也建设了H.320和H.323两套系统,其中基于H.323的视频应用平台“全视通”于2001年建成.面向公众运营.总体投资近1亿。但迄今为止.这两类视讯会议运营方式都未赢得大量的用户.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网络带宽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视频图像的网络传输成为可能。特别是在电力系统。一方面,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普及,而且以从传统的窄带网过渡到了高速宽带网。另一方面,电网公司有这种需求,网省公司之间、网公司和各直属单位之间,工作协调非常频繁。所以,通过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以低廉的价格传输数据、视频和音频信号,从而实现更快、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通过视讯会议系统,身处异地的人们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会议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视讯业务作为一种集图像、语音、数据、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发展。本通过对视讯业务存在的可能性、基于的标准以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使读对视讯业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视讯会议产品市场的现状,介绍了视讯会议系统的应用类型,提出了视讯会议对网络的要求及该系统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