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高压电抗器匝间保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500kV保北站高压并联电抗器匝间保护的原理、接线,比较了采用端部CT和中性点侧CT的异同,给出了相应的补偿阻抗的整定原则,并就匝间保护的相量检查和系统调试中该保护的误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抗器的匝间短路这一比较多见的内部故障,分析了电抗器的主要故障形式的动作情况、电抗器匝间保护的不同原理,并对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500kV新建开关站母线高压电抗器空投试验时,电抗器的匝间保护快速动作出口跳闸的事件,根据保护装置报文和录波分析,发现空投试验时产生直流分量导致零序电流引起匝间保护误动,分析了直流分量导致零序电流增大、零序阻抗减小引起匝间保护误动的原因,并提出了采取抬高零序电流启动门槛值、延长保护动作时间的防误措施。  相似文献   

4.
特高压站用电并联电抗器匝间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直接接地运行的干式电抗器,当其发生匝间故障时,过流保护灵敏度较低,存在较大的保护死区,差动保护也无法反映匝间故障.一般来讲,负序过流保护比过流保护有更高的灵敏度,分析了负序过流保护、负序方向过流保护、过流保护在特高压站用电系统中110 kV并联电抗器的保护性能,最后提出了识别干式电抗器匝间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不直接接地运行的干式电抗器,当其发生匝间故障时,过流保护灵敏度较低,存在较大的保护死区,差动保护也无法反映匝间故障。一般来讲,负序过流保护比过流保护有更高的灵敏度,分析了负序过流保护、负序方向过流保护、过流保护在特高压站用电系统中110 kV并联电抗器的保护性能,最后提出了识别干式电抗器匝间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级可控型高压并联电抗器控制绕组的匝间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分级可控型高压并联电抗器(以下简称分级可控高抗)保护装置,通过基于磁平衡的差动保护和控制绕组自产零序过流保护反映其控制绕组的匝间短路故障,存在着灵敏性低、速动性差和定值整定困难等不足。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专用于分级可控高抗控制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保护新方法。它综合利用分级可控高抗的电压、网侧绕组电流和控制绕组电流等电气量,由差动保护检测元件、零序过流检测元件和区外异常检测元件共同构成,既能提高控制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时保护的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又能简化保护定值整定。  相似文献   

7.
LLY-3型零序电压继电器作为发电机匝间、分支间短路或分支开焊的主保护。由于受外界因素干扰,保护曾发生误动现象。经过反措技改后,其可靠性大大提高,在电力系统内再没有误动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8.
介绍高压电抗器匝间保护区分线路接地故障与匝间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等效电感的超高压并联电抗器匝间保护新原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介绍了超高压并联电抗器的匝间故障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电感的新的匝间故障保护原理,建立了基于能量损失函数的微机保护数学模型。根据仿真模型,利用EMTP仿真了超高压并联电抗器的匝间故障、外部故障、电抗器空投等几种工作状态。仿真结果表明该原理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基于零序幅值比较的电抗器匝间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高压电抗器小匝数匝间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零序补偿电压幅值比较原理的电抗器匝间保护方案。即根据零序网络中零序电压在系统零序阻抗和电抗器零序阻抗上的分布情况,通过直接比较电抗器首端零序电压与补偿到电抗器末端中性点的零序补偿电压的幅值大小,来判别电抗器匝间故障。动模实验表明,该方案原理简单直观,灵敏度高,受系统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以中性点不带小电抗的高压并联电抗器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电抗器空投励磁涌流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并联电抗器不带中性点小电抗时涌流会更加严重,是引起匝间保护误动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并联电抗器空投饱和的机理,指出了电抗器绕组磁通饱和后微分域相电流过零点前后采样峰值间距会发生偏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微分域电流过零点偏移特征的电抗器匝间保护新方法。利用工频特征下相电流过零点前后峰值间距与微分域相电流过零点前后采样峰值间距的偏移程度,结合相电流线性区内各时刻电感的均方根值与额定电感之间的特征关系来识别电抗器空投饱和与匝间故障,若识别为电抗器空投饱和则闭锁匝间保护,若识别为匝间故障则经短延时开放匝间保护。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李婷 《绝缘材料》2003,36(6):14-16
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匝间绝缘短路的主要原因,提出在匝间绝缘的设计,制造工艺及耐压试验等工序采取合理措施,以提高匝间绝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抽能型高压并联电抗器,简称抽能高抗,实质是一台由网侧绕组和抽能绕组构成的空心型变压器,属于一种既能吸收系统多余无功也能提供站用电源的新型电抗器。目前,工程上通常采用抽能绕组过电流或零序过电流保护反映抽能绕组的匝间短路故障,存在着选择性差、动作时间长等不足。因此,提出一种新型的抽能绕组匝间短路保护方案以解决这一问题,即综合采用抽能高抗网侧绕组的电压和电流以及抽能绕组环内电流等电气量,由区外异常判据、铁芯饱和判据和自产零序过流判据以逻辑相与的方式共同构成。RTDS仿真实验表明,该保护方案,既能保证在各种非区内故障工况下可靠不动作,又能灵敏反映抽能绕组4%匝以上的匝间短路故障,并将保护动作时间缩短至50 ms左右,解决了以往抽能绕组匝间短路保护方案选择性差、动作时间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电容器组单相接地故障保护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通过比较三相对地电压来进行单相接地故障判别的联合电压判据保护方法。对构造联合电压判据的电压幅值比较法和电压相位比较法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保护定值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推荐采用电压幅值比较法来构造联合电压判据,并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联合电压判据的可行性。由于只有在三相电压均满足条件时,保护才能动作,故联合电压判据具备较好的防止PT断线造成保护误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匝间保护是并联电抗器保护的主保护之一,可有效反应并联电抗器内部的匝间短路故障。WDK-600微机电抗器保护装置采用由电抗器高压零序电流、零序电压组成的零序阻抗继电器,弥补了以前阻抗补偿原理存在过补偿和欠补偿,补偿度难整定的不足。通过零序功率方向保护与零序阻抗保护的对比,介绍了WDK-600装置匝间保护的特点、基本原理、动作判据,不仅定性地分析了故障类型,而且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故障特征,为日后现场调试匝间保护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干式空心电抗器在长期运行中由于绝缘老化而故障频发,其中匝间短路故障率最高。建立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匝间绝缘短路故障引起的电抗器功角变化特性,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功角特性的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在线监测技术。采用改进中值滤波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通过修正理想采样频率法消除了非整周期采样带来的采样误差,利用谐波分析法获取电抗器的功率因数角。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技术可以实现对电抗器的少匝匝间绝缘短路故障的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17.
在电网中,高压并联电抗器的主要作用是大量补偿线路充电无功,起平衡系统无功潮流分布、改善功率因数和调压的作用。借助PUM装置的高精度同步采集和动态过程记录功能,对宁夏电网第一次对高压并联电抗器投退的动态全过程进行测试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330kV安固线加装高抗后投退时对宁安变330kV母线电压的影响,并对330kV安固线上安装60Mvar高压并联电抗器的补偿度问题进行了计算验证。  相似文献   

18.
谭渡渡  谭晓天 《湖南电力》2003,23(6):23-24,28
介绍10KV并联电容器电压保护二次回路的3种接线方式,对其工作原理和有关运行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给出了建议采用的接线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500 kV并联电抗器在线监测的准确性,提出了基于逻辑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的并联电抗器过流误报警在线判别方法。首先,分析了并联电抗器所在母线电压互感器以及电抗支路电流互感器测量误差对过流报警条件概率的影响。其次,定义逻辑回归拟合函数的中心点及不确定域为故障检测的二维关键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生成一维综合指标。最后,通过将检测日综合指标与设备正常运行工况下综合指标进行对比,对检测日过流报警的正确性进行判别。该方法只需使用高压并联电抗器所在母线的电压测量有效值和监控系统所报出的过流报警信号,无需额外增加测量设备。以某实际500 kV高压并联电抗器作为算例进行的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晶闸管控制变压器(TCT)式并联电抗器的本体结构和控制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性分析,提出一种针对其控制绕组匝间故障保护的新方案。该方案综合利用控制绕组匝间故障时网侧零序电压低、补偿绕组零序电流大的特点,采用主判据和辅助判据相结合的方式,主判据采用零序过电流保护元件,采取两段式的整定方式以兼顾匝间故障下保护的灵敏度和容量调节过程中的可靠性;辅助判据由网侧零序高电压闭锁元件构成,并增加闭锁判据,保证TCT式并联电抗器在系统非全相运行、区外不对称故障、电抗器空投、容量调节等暂态过程中保护可靠不误动。基于仿真测试结果确定了所提方案的具体整定方法,并对灵敏度进行了校验,分析计算的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