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中善于专业交叉、专业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务实的精神和未来视野。在学校的学科布局中,服装材料,服饰设计与艺术设计融为一体,为服装纺织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近期和未来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根据苏州等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针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制造业中西部地区转移、打造自主品牌、技术自主创新、电子商务平台的广泛应用、调整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适应产业转型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专业设置和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产业紧密对接进行阐述,意在校企双方互动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
产业的发展与高校学科的建设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地方高校服装专业建设应紧密围绕该区域产业集群,有效利用集群优势创新专业建设.本文围绕丝绸产业区域对人才的需求,对区域内地方高校的服装专业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区域化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服装专业建设创新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区域化与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同时,提出专业集群建设是地方高校特色服装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刘萍 《北京服装纺织》2007,(3):92-92,95
“从最初的单个专业市场.单个服装商厦形态.到若干个相关、相近的专业市场形成‘园区’态势.我国服装专业市场从初级发展阶段跨进了中级阶段;而未来或者说就从现在起.专业市场的高级阶段是融入行业、融入产业大链条.作为产业的一个重要载体进行整体运作。“——北京百荣世贸商城负责人如是说。  相似文献   

5.
上海发展服装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上海服装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人才、设施、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培育服装创意产业园区、推进服装创意产业集群化等发展上海服装创意产业的对策与建议,为上海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来很多知名企业家和管理专家评点温州服装产业时,几乎一致认为:温州服装产业未来最好的地位是高档成衣的加工基地,品牌与管理中心都将陆续向国际大都市上海靠拢,并列举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例,认为时尚产业必须依附国际大都市方能存活,温州当然不可能迈入国际大都市之列,所以温州的服装业必须外迁。姑且不管这样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服装集团斥资8000万元强势打造的上海名仕街创意产业集聚园,于10月27日正式开园,上海时尚新地标就此傲立于闸北。次日晚.由上海市政府主办.名仕街创意产业集聚园与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强强联合承办的2007年上海时装周开幕晚会,假座名仕街时尚发布厅隆重举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慕尧、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中国服装集团公司总经理梁勇、副总经理李村.以及来自中央、地方的领导与海内外企业家及各界友人出席了此次盛会。名仕街创意产业集聚园总经理李一峰,携园区全体员工尽地主之谊。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我区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开展名牌战略,提高自治区服装产业升级。面对新疆服装产业和市场的现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已是当务之急!为了解决新疆服装产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就目前企业存在的技工荒、自主品牌开发创新存在的人才问题,根据新疆服装专业人才现状,就如何培养本土服装专业人才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9.
一、目前高职服装教育面临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服装专业发展初期,全国设有服装专业的高校仅三十多所,且一般都为纺织、艺术类高校。服装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服装人才的大量需求。全国许多高校,尤其是一些师范院校、职业院校和轻工院校,都看中了服装专业学生广阔的就业前景,纷纷增设服装专业。以福建省为例,原先只有鹭江大学和华南女院两所高校开设大专班服装专业,而在最近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开设大专、本科服装专业的高校已超过10所。  相似文献   

10.
曾绮云  夏瑾仟 《西部皮革》2023,(24):141-143
文章以培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教学团队为目的,在结合以往各专业核心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进行专业教师培养,尝试在技能大赛常态化背景下,将信息化教学与项目教学、产业学院结合起来,对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作进一步深入扩展的研究。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服装企业设计师、制版师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将技能大赛及技能抽查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以服装的设计作为教学开展的切入点到成衣制作,再通过产业学院渠道将作品转换成商品,实施产学研销项目化教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市场需求和信息化手段,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训练方法,以非遗时尚产业学院为平台,加强专业师资队伍技能培养,打造双师型教育团队,通过专业建设和改革,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艺精湛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刍议之一:文化创意 前不久在中国时装周的时候有一个论坛,题目是:未来五年.中国服装赢在哪里?袁教授认为.未来五年中国服装赢在文化.现在就应该抓住契机,把中国服装产业的文化内涵进行提高.这样才有前途.才能更快的发展.追上世界的脚步。回顾—下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最早是80年代引进国外的流水线.专用机等.然后逐步认识~iJCRA的发展道路,在广告的策略上进行提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洪婷 《西部皮革》2023,(23):54-56
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崛起,为服装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但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对于人才能力多元化的要求。基于此,高校服装专业需要在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精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强化学生对产业的了解和发展认知,结合新市场概念,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陈雁 《纺织教育》2005,(5):40-41
服装业属于传统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的服装业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我国的服装专业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并对服装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服装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受到了冲击,服装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根据产业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学科方向、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仅可以使得服装专业高等教育能够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为产业输送人才的方法,促进产业的进步,使高等教育的基础更加牢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服装专业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一门特殊的比较学,就是拿北京和上海比较,拿北京人和上海人说事,并创造出所谓“京派”与“海派”的种种言论及理论。服装界也曾有过类似的争论,即“未来中国哪个城市最有可能成为世界时装之都”,尽管辩者见仁见智,未见得有何结果,但北京、上海在服装的产业、形象、文化、博览会、比赛、咨询等方面暗暗角力。这种友善的竞争倒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金珠宝》2013,(38):16-16
日前.2013年上海首饰设计大赛、上海钻石首饰创意设计大赛、上海首饰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新闻发布会在深圳珠宝展启动.作为上海市由政府机构主办的首饰类设计大赛,这些赛事旨在挖掘和培养优秀的首饰设计人才,推动中国首饰设计产业的发展,并促进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6.
仲怡  心语 《中国制衣》2012,(8):82-85
据初步统计,广东服装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开设服装相关专业的本(专)科院校30家左右,服装专业高校在校生约2.5万人,每年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服装企业输送8000多名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211重点本科院校增设了服装专业,并在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服装表演、陈列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完善,"产学研"工作开展日益深入,为广东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然而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摆在了诸多院校的眼前,这些优秀的"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否会有城市成为世界时装中心以及哪座城市成为时装中心”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中国服装协会已将北京、上海、大连、深圳、广州、重庆、常州、温州、宁波.潍坊等十个城市列为“十五”期间重点创建的十大中国服装名城.通过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着重研究、设计、开发高科技产品和名牌产品。推动这些城市场服装产业与国际接轨,真正成为享誉世界的服装名城。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之际,企业对服装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加急切。本文通过探索服装工程智能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寻求一条校企共育、科创并举,满足智能制造企业人才需求的创新发展的道路,构建以岗位需求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的专业链与区域经济社会、智能服装产业链的对接,提升学校专业与行业产业的符合度、依存度和共享度,进而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同时总结我校服装工程专业智能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经验,为其他高校服装专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渐 《中国纤检》2012,(3):110-113
山东省纤维检验局隶属于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始建于1950年.是集棉毛麻茧丝化纤等纤维及纺织品服装质量检验、行政执法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监检合一的综合性的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近年来,本着服务企业、履行职能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论在人才,技术.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都具备了雄厚实力和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结合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对纺织企业人才现状的分析和所提出的目标,对国内18家针织与针织服装企业从学历层次结构、职称结构、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在职人员的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企业目前大专以上人员的比例占所调查企业职工总数的9.71%,具有工程师职称的人数只占职工总数的3.78%;企业每年需要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占职工总数的2.39%,其中需要纺织服装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占职工总数的2%。最后提出行业应调整纺织教育结构,加大纺织教育普及力度,提高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