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赤泥是氧化铝厂的中间副产品,赤泥的量相当于氧化铝厂的产量。它对农田、地下水质有很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赤泥进行安全的堆放。赤泥堆放的形式有两种:陆地上处置和在水中处置。适合我国国情的是陆地上处置。待开发和研究出赤泥的产品,把赤泥作为综合利用的资源,逐渐减少赤泥对泥对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铝土矿的溶出是拜耳法氧化铝生产中最重要工序之一,不同类型铝土矿需采用不同的溶出工艺。随着国内优质铝土矿储量日益降低,国外进口铝土矿的使用占比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铝土矿平均化学成分及铝土矿管道化矿浆固相铝硅比、苛性碱浓度、溶出分子比、溶出赤泥铝硅比、溶出效率及氧化铝单耗的对比分析可知,进口铝土矿的管道化矿浆固相铝硅比、溶出赤泥的铝硅比、实际溶出率及单耗方面高于国产铝土矿;而在管道化溶出矿浆苛性碱浓度与溶出矿浆分子比方面低于国产铝土矿。  相似文献   

3.
我国氧化铝工业现状及世纪初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我国氧化铝工业的生产现状和与国外相比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氧化铝的需求,阐述了 21世纪初我国氧化铝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了我国氧化铝工业的发展对策,提出了加速氧化铝工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开发应用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加快铝土矿原料和赤泥的综合利用、实现“零”排放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碱性废弃物。文章分析了其环境危害性,综述了其在建材、回收有价金属、废水治理及生态修复中的研究进展,指出需要加大赤泥环境危害性的监测和研究,加大赤泥的绿色处置技术研究,实现赤泥耗量大和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开发,实现对环境无害的零排放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5.
赤泥固废土壤化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赤泥产量大、碱性强、综合利用难度大,赤泥处置问题严重限制了氧化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赤泥的综合利用得到广泛研究,但是赤泥的无害化处置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壤化是实现赤泥大宗消纳的一种可行性方法,在综合赤泥土壤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赤泥土壤化处置过程中堆场演化、碱性调控、土壤化调控、植物修复等研究方向存在的问题,并对赤泥土壤化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为赤泥生态修复和无害化处置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固体残渣,其环境污染大,安全隐患高,综合利用难,严重制约了氧化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赤泥作为水泥等生产原料是实现大规模综合利用的可行途径之一,但碱含量超标使得水泥制品出现开裂、鼓包和泛霜等现象,目前只能少量掺合使用,亟待系统开展赤泥脱碱研究。本文基于氧化铝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了拜耳法赤泥中各碱性物质的形成过程,综述了赤泥脱碱的方法与技术、热力学原理和动力学机理,分析了当前赤泥脱碱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脱碱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为氧化铝行业赤泥脱碱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水资源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产氧化铝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不仅会大大提升水中的含碱量,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会排出大量赤泥,一般每吨氧化铝的生产,都会附带产出一到两吨的赤泥。就此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铝产业中氧化铝废物"零排放"技术改造方案,来针对废物处理问题进行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8.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固体残渣,强碱性限制了其在水泥等领域的大宗应用,亟待开发赤泥高效脱碱技术和配套的钠含量分析检测技术。本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拜耳法赤泥中钠,对现有方法进行了改进,选用盐酸(1+1)消解赤泥样品,无需使用贵金属坩埚,优化了样品消解时间,并采用KCl有效消除了钠元素的电离干扰,纠正了文献中KCl的有效浓度范围。在优化测量条件下,加标回收率在99.17%~105.00%,赤泥标准样品测量相对误差在-0.22%~0.29%;赤泥原样测量相对标准偏差RSD(n=10)为1.28%,赤泥标准样品测量相对标准偏差RSD(n=3)为0.85%~2.72%。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好,常规实验室均可满足分析检测条件,可为赤泥高效脱碱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提供可靠的分析检测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联合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和赤泥残渣利用的方法。我国氧化铝工业近年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然是走混联法、纯拜尔法的道路.就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道路。深刘理解五中全会的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我国占总储量80%的高铝,高硅,低铁,铝硅比(A/S)为5—7的铝矿资源.持续发展铝工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电解铝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氧化铝需求量增长明显,氧化铝产量不断走高.制铝工业提取氧化铝时产出的大量工业废渣(赤泥)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对赤泥综合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详细介绍了赤泥用于建筑材料制备砖块、水泥、微晶玻璃、用于环境治理以及提取赤泥中有价金属元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报道     
《铝加工》2011,(5):17+29+46
中铝公司研发完成的氧化铝行业拜耳法溶出料浆高温脱硅及赤泥分离工业试验成果到达国际领先水平近日,由郑州研究院完成的氧化铝行业拜耳法溶出料浆高温脱硅及赤泥分离工业试验项目,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自主研究开发了拜耳法溶出料浆高温高浓度脱硅工艺和具有特殊结构的高温压力沉降器;成功开发了一水硬铝石高浓度、高固含拜耳法溶出料浆高温脱硅和赤泥分离工艺技术。该项目对拜耳法氧化铝生产提高循环效率、降低蒸发量、系统节能等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云南铝土矿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群 《云南冶金》2010,39(6):33-36,48
简述了国内铝工业的现状及国外、国内以及省内铝土矿的资源状况,分析了国内外氧化铝工业的资源保障形式,提出云南铝土矿资源开发要重视选矿脱硅技术的应用,发展高附加值化学品氧化铝产业,氧化铝生产赤泥的综合利用以及对海外铝土矿资源的利用方式,构建我省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的和谐产业链。  相似文献   

13.
刘学勇  王娉 《有色矿冶》2008,24(2):30-33
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在赤泥絮凝分离中有重要的应用,首先介绍了稀释矿浆的性质及絮凝剂的作用形式,然后对各种絮凝剂在氧化铝赤泥沉降分离中絮凝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氧化铝工业用絮凝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1989年重金属冶炼产废渣361万t,有39.2%得到回收利用,铝工业产赤泥的利用率也在13%以上。治理废物一是开发低废或无废工艺;二是综合利用;三是进行解毒处置。  相似文献   

15.
重点探讨了在添加絮凝剂的情况下,稀释矿浆温度、浓度及固含,预脱硅时间和絮凝剂添加量对赤泥沉降分离过程的影响。稀释矿浆温度越高,稀释矿浆固含越低,矿浆浓度越低,赤泥沉降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4月1日,全国首次氧化铝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现场交流会在山东淄博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保部、国家安监总局等相关部委领导和各大高校专家学者、氧化铝赤泥相关企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研究探讨赤泥综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一次赤泥洗液铝酸钡脱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一次赤泥洗液铝酸钡脱硫试验研究,采用“氧化铝浓度法”测定碳碱的变化,引入氧化铝回收率作为脱硫过程的经济指标,考察了脱硫剂浓度、温度和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时间10 min、脱硫温度60℃、脱硫剂添加量60%时,氧化铝回收率最佳.  相似文献   

18.
《有色冶金节能》2009,24(5):64-65
中铝山西分公司组织实施氧化铝生产流程全程“赤泥含水率”攻关取得成效。通过攻关,“赤泥含水率”连续3个月控制在第二目标考核范围,大大减少了赤泥大坝的库存负荷,有效提高了赤泥利用率,保障了赤泥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9.
和凤枝 《铝镁通讯》1999,(2):19-21,16
本文简述了氧化铝的冶炼度渣(赤泥)的处理方法,包括陆地堆存、围海造地及排海等,指出综合利用和陆地“干法”堆存是赤泥处理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赤泥中联合提取铁和氧化铝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泥是从铝土矿中浸出氧化铝后产生的固态废渣,含有一定量的铁、氧化铝以及其他有价金属元素。为了综合回收赤泥中铁和氧化铝,开发了赤泥配碳制备成含碳球团,含碳球团直接还原-熔分生产金属铁,熔渣自粉化浸出氧化铝的方法。试验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赤泥中铁和氧化铝提取结果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碳氧比为1.8,还原温度为1 250 ℃,还原时间为60 min,熔分温度为1 500 ℃,熔分时间为20 min,熔渣冷却速度小于20 ℃/min,钙铝比为1.6。在最佳工艺参数下,得到的生铁磷、硫质量分数分别为0.047%和0.017%,熔渣中[w(FeO)]为1.26%,熔渣自粉化完全,自粉化渣中Al2O3浸出率可以达到86.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