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要介绍来自棕榈油脂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包括食用和非食用两大类产品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地位和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一个油脂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 ,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油脂以满足人民生活及工业需要。据统计 ,1997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油是 2 0 0万吨 ,棕榈油 16 2万吨 ,棕榈仁油 1 5万吨 ,其中棕榈油的消费量已位居第 4(见表 2 )。预计 ,至 2 0 0 5年 ,世界棕榈油的消费量将超过大豆油 (见表 1)。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价值的油脂资源 ,国外就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生产、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日趋深入[1] ,但在我国有关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研究和介绍资料极少。为此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 ,能加深对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了解 ,并能引起…  相似文献   

3.
棕榈仁油的物化性质与棕榈油差异较大,但与椰子油形似。对两者的熔点、碘值、固体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结晶形态进行比较,之后分别添加到混合油脂中,对相容性进行比较,最后进行成品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棕榈仁油与椰子油熔点均在25 ℃左右;月桂酸质量分数均超过40%;棕榈仁油的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18.1%,椰子油为10.3%;棕榈仁油的结晶比椰子油细腻。在混合油脂中,棕榈仁油相容性好于椰子油。在成品中,含棕榈仁油人造奶油,其打发值为312.4、吸水值为650 mL,表现较优。同时,棕榈仁油市场价格也相对较低,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高载量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高载量(60%)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获得的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的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载量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辛烯基琥珀酸酯化(OSA)变性淀粉与麦芽糊精质量比为2∶1,黄原胶添加量为0.15%;乳化剪切速率为9 500 r/min,乳化时间为3 min,均质压力为40 MPa,均质次数为2次;进风温度为190℃,出风温度为85~95℃。用该法制备获得的高载量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为白色均匀粉末,理化性质良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固体脂肪含量等温曲线(SFC-T)和固体脂肪含量偏差曲线(ΔSFC-T),研究了几种常见的起酥油及人造奶油基料油——巴沙鱼油(BO)、棕榈仁油(PKO)、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猪油(LO)、牛油及棕榈硬脂(PS)与巴沙硬脂之间的二元相容性。结果表明:熔点为53.1℃的棕榈硬脂及熔点为46.8℃的牛油与巴沙硬脂的相容性最好;其他油脂与巴沙硬脂混合时相容性较好的含量范围为棕榈仁油含量10%,棕榈油中间分提物含量10%~40%,猪油含量10%~20%及50%,巴沙鱼油含量10%~20%及50%。  相似文献   

6.
椰子油、棕榈仁油制取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善勋 《中国油脂》2007,32(12):16-17
探讨了椰子干和棕榈仁加工工艺。由于这种高含油油料自身特点,不能套用我国常用的油脂制取工艺,有些虽属小道理,但影响全局,影响安全、稳定、低耗运行。所述内容对开拓国外油脂工程市场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利用棕榈仁油脱臭馏出物,分别对棕榈仁油脱臭馏出物的理化指标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且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棕榈仁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条件,得到甲酯化最优条件为:甲醇添加量0.8 mL/g,浓硫酸添加量0.02 mL/g,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120 min。在最优条件下,棕榈仁油脱臭馏出物酯化率可以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8.
9.
利用ΔSFC和等固曲线研究了棕榈油硬脂分提物(POs)、棕榈油中熔点分提产物(PMF)及棕榈仁油(PKO)三元混合体系的相容性,并采用偏光显微观察对混合体系的晶体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的整个温度区间内所有配方中均出现共晶现象,多数配方在15~25℃区间共晶现象最为严重,但d配方(POs-PMF-PKO,质量比为0.45∶0.45∶0.1)的相容性最好,结合偏光显微观察发现甘油三酯的组成对混合体系的晶形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选用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全氢化棕榈仁液油(HPKOL)、可可脂(CB)作为巧克力涂层的基料油,对其理化性质及其相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两相体系PMF-HPKOL中PMF含量在30%以下时,共晶现象较弱。PMF和HPKOL混合可以作为涂层油脂配方,用于开发无反式脂肪酸巧克力涂层。添加可可脂会导致三相体系(PMF-HPKOL-CB)严重的共晶现象,因此在代可可脂涂层配方中不宜再添加可可脂。  相似文献   

11.
焦聚明 《中国油脂》2023,48(6):141-144
为开发代可可脂系列产品,介绍了采用油盘冷房结晶-高压膜压滤机过滤的精炼棕榈仁油干法分提生产棕榈仁硬脂工艺。对该工艺操作控制要点进行了说明,并对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将该工艺制备的棕榈仁硬脂及其氢化硬脂与天然可可脂和商业氢化棕榈仁硬脂代可可脂产品质量进行了对比。原料油主要质量指标为酸值(KOH)≤0.3 mg/g、碘值(I)16~19 g/100 g、熔点25~28℃和固体脂肪含量(25℃)≥18%。适合的工艺条件为预冷温度29~30℃,预冷时间3 h,冷房温度17~19℃,冷房结晶时间6~8 h,油结晶温度25~27℃,过滤压力0~0.3 MPa、挤压压力1.6~1.8 MPa。产品主要质量指标为酸值(KOH)≤0.3 mg/g、碘值(I)5.6~7.5 g/100 g、熔点30~34℃、固体脂肪含量(30℃) 34%~44%。采用该工艺所得棕榈仁硬脂的熔点和固体脂肪含量与天然可可脂相当,氢化后产品在25~30℃的固体脂肪含量高于商业氢化棕榈仁硬脂代可可脂。  相似文献   

12.
Non-dairy creams made from hydrogenated palm kernel oil (HPKO) are generally more stable than dairy creams. However, in summer the emulsion tends to separate. This paper outlines some steps that were taken to modify the HPKO with the intention of increasing the stability without affecting whipping performance. This was achieved by blending HPKO with palm stearin (POs). Interesterification was employed to eliminate the increase in solid fat content at 37°C and 40°C.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an interesterified HPKO: POs 66:34 blend proved to have satisfactory whipping performance when compared to creams made with HPKO alone.  相似文献   

13.
刘新 《中国油脂》2021,46(12):145-148
江苏张家港口岸连续进口2批印度尼西亚精炼棕榈仁油,查验发现其密度存在显著正偏差(虚高),在基点温度(30 ℃)装货港密度比海关实验室检测密度高出约0.5%,且装货港精炼棕榈仁油密度温度系数为0.000 287 353 t/(m3· ℃),远低于我国采用的植物油密度温度系数0.000 64 t/(m3· ℃),最终导致该2批货物出现重大短重,损害了收货人合法权益。通过对该案件的剖析,提出了规避短重风险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以氢化棕榈仁油/可可脂(质量比9∶1)混合体系为基料油,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考察不同形态蔗糖(结晶糖、糖粉)和卵磷脂对熔化结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卵磷脂时,蔗糖形态对基料油的熔化结晶性质影响不大;添加卵磷脂后,蔗糖颗粒越细,熔化和结晶温度越高;两种形态的蔗糖体系,添加卵磷脂均使结晶温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