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了了解不同配风工况对炉内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以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了炉内流动、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及优化燃烧调整试验,综合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的结果表明:当机组负荷一定时,适当减少一次风率,能使整个炉膛火焰充满度大大得到改善,火焰长度与煤粉着火距离有所缩短;采用倒宝塔型二次风配风方式对于较差煤种的稳定着火较为有利;而停止三次风时,炉膛温度水平较高,煤粉燃烧完全,锅炉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300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燃烧工况的数值模拟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台300 MW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为对象,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TASCFLOW软件平台与大型燃煤锅炉炉膛的数值模拟计算软件COALFIRE,对该型锅炉的均等配风、正宝塔配风及倒宝塔配风等3种燃烧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以上工况下炉内的温度分布、炉内氧量分布、NOx浓度分布以及颗粒的运动轨迹,并分析了以上3种不同配风方式对NOx生成的影响规律,为降低NOx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3台锅炉冷灰斗斜面均出现结焦情况,调整磨煤机分离器挡板角度使煤粉细度接近设计,再调整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保证合理的一次风粉管风速及其出口温度,优化磨煤机运行参数,并通过调整主燃烧区二次风和燃尽风挡板开度、炉膛出口氧量和运行负荷,考察锅炉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试验结果表明:清除冷灰斗上面的浇筑料降低了炉膛的温度场;锅炉在均匀配风方式下,炉内燃烧情况较好,飞灰含碳量较低,排烟温度较低,炉效较高;高负荷下,炉膛氧量宜控制在4.0%~4.5%。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广东某电厂600 MW锅炉NO_x排放量过高、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偏差较大、锅炉氧量控制不经济等问题,通过总风量试验、主燃烧器外二次风旋流强度调整试验、一次风速调整试验、燃尽风总量调整试验、煤粉细度调整试验、燃尽风燃烧器旋流强度调整试验、最佳运行方式调整试验等系统的锅炉调整方式,对锅炉进行燃烧调整试验。调整结果给出了不同负荷下锅炉的最佳运行方式,解决了锅炉面临的各种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模拟分析了四角切圆锅炉燃用无烟煤时NO_x的排放特性。采用浓淡分离器对三次风进行浓淡分离,预测了浓、淡三次风从燃烧器不同高度进入炉膛,对炉内NO_x生成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三次风对炉内NO_x生成有重要影响,将分离后的浓淡三次风下移喷入炉内,配合增大燃尽风风量,可使炉膛出口NO_x降到500mg/m3以下。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660 MW超临界墙式切圆燃烧直流煤粉锅炉在30%负荷下无法长时间稳定燃烧的问题,选取多种富氧配风方式对其进行低负荷下富氧燃烧改造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该电厂30%负荷下空气工况及改造后3种富氧配风工况下炉内速度场、温度场和氧浓度场等各项模拟参数。结果表明:在30%负荷下,通过开启不同层一、二次风喷口及在中间层通入富氧二次风的配风方式,使得煤粉燃烧特性得到明显改善,煤粉在炉内停留时间增加,燃烧器浓、淡侧煤粉气流都能及时地着火燃烧,主燃烧器区温度维持在1 750 K以上,较初始工况提高了近200K,为锅炉低负荷稳定燃烧提供了有利条件,工况三是该墙式切圆锅炉低负荷下较为理想的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台额定蒸发量为75 t/hπ型燃气锅炉NO_x排放量较高的问题,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2的条件下,采用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方式对其进行改造,在燃气流量一定的条件下分别对原工况以及5种不同燃尽风风量改造方案下炉内温度分布、氧气及NO_x质量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确定了较优的燃尽风风量占比。结果表明:在NO_x质量浓度最高的区域添加燃尽风,新鲜冷空气加入明显降低了炉膛内高温区域的平均温度,有利于降低NO_x的生成;综合考虑炉膛内温度分布及出口截面NO_x排放质量浓度,燃尽风风量占比为10%的改造方案较优。  相似文献   

8.
不同燃烧条件下煤粉锅炉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台670 t/h煤粉锅炉为对象进行了热态试验,研究了煤粉锅炉在不同燃烧条件下NOx 的排放特性.采用在线烟气分析仪对烟气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化学分析获得了飞灰中的可燃物含量.改变二次风配风方式、炉膛出口氧量、周界风风门开度以及磨煤机组合方式等影响因素,对锅炉热效率、飞灰可燃物以及NOx排放浓度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可减少NOx排放并保持较高燃烧效率的合理燃烧方式:采用均等配风,炉膛出口氧量为2.25%左右,周界风风门开度为15%,采用ABC层的磨煤机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反切配风对大容量锅炉炉内流场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大容量锅炉的炉内流场特性。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完全吻合,并得出如下结论:大容量锅炉的炉膛出口存在由残余旋转引起的速度偏差;大容量锅炉的燃烧器区域的实际切圆有贴壁倾向;二次风反切的配风方式可有效降低炉内旋转动量流率矩的水平,并明显削弱了炉膛出口的残余旋转。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控制NO_x排放,在3 100 t/h锅炉上进行了燃烧优化调整试验。通过调整二次风配风方式、主燃烧器上方的OFA风门开度、锅炉运行氧量、燃烧器与燃尽风摆角开度、燃尽风率和磨煤机的投运方式等因素,研究不同工况下炉膛出口NO_x浓度及锅炉热效率变化规律。试验表明:不同的配风方式下,束腰配风工况的锅炉热效率最高,炉膛出口NO_x排放量最低。主燃烧器上方的OFA风门开度在0%~25%之间变化时,炉膛出口NO_x浓度随着OFA风门开度的变大呈下降趋势;OFA风门开度在25%~100%之间变化时,炉膛出口NO_x浓度随着OFA风门开度的变大呈上升趋势;而OFA风门开度在0%~100%之间变化时,膛出口CO的浓度随着OFA风门开度的变大呈下降趋势。锅炉运行氧量变化对燃烧器区域火焰的平均温度影响较小,随着运行氧量的增加,锅炉热效率先升高后降低,而燃料型NO_x的生成量是随着运行氧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的。在实际运行中,燃烧器的摆角向下倾斜,燃尽风的摆角向上倾斜能够延长火焰中心,防止主燃烧区局部高温发生,可以有效的抑制热力型NO_x的产生。在燃尽风率分别为10%、15%、20%和25%时,炉膛出口CO浓度和飞灰中的含碳量随着燃尽风率的升高而增加,炉膛出口NO_x浓度和锅炉热效率则随着燃尽风份额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刘亮 《锅炉技术》2011,42(1):16-18
结合具体项目从性能、结构配套件和投资收益上对2台布置三分仓预热器和1台布置四分仓预热器比较研究.提供一些有关此方面的背景知识,为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设计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程健  张斌 《锅炉制造》2011,(1):11-14
本文对电站锅炉运行中存在的漏风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漏风地点不同对电站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影响、漏风率定义的准确涵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某台300Mw锅炉的空气预热器进行了热力计算,得出了不同漏风率下对应的出口烟气和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总结了对于不同位置的漏风的防治措施,对电站锅炉的安全运行及节能降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率的分析,说明了漏风控制系统在降低漏风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及由此对电厂经济运行所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非均匀发火柴油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生停车后无法启动的故障对柴油机空气启动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在柴油机启动空气分配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比改进前后柴油机的启动成功率和耗气量变化,以及柴油机启动系统耗气量的理论值和试验值,证明改进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5.
介绍客车发动机用空气滤清器的选型、进气系统原始进气口的设计及空气滤清器的布置方式和进气管路的设计原则等,并指出一些进气系统设计及布置方面的常见错误。  相似文献   

16.
空调新风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风量的大小与空气品质的关系,新风送风方式与空气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一味增大新风量并不能达到显著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效果,应结合新风的送风方式,并指出置换通风是一种较好的新风送风方式。  相似文献   

17.
大同第二发电厂的6台200MW机组,锅炉原配风罩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投运以来漏风大,影响安全、经济运行,决定采用转子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进行替换改造。文中介绍了新的空气预热器结构、参数、电厂在改造中的安装、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投运后阻力降低,实测平均漏风系数6.9%,达到同类空气预热器水平,取得较好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8.
提高空调房间设定温度的节电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严峻的节电形势,提出了“合理提高空调房间温度来节约空调用电”的倡议。本文分析了这种节能措施的机理和节能效果的影响因素,同时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这种措施能够带来的节电效果和社会效益,并进一步提出了其他空调节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密封形式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因素及现行密封形式的优缺点,提出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单密封”的“双密封”形式改进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研究,通过几个发电厂实际改进效果表明,此项改进是改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 and quantify the energy losses associated with compressed‐air systems, and their costs to manufacturers. We also show how to reduce the cost of compressed air in existing facilities by making some modifications with attractive payback periods. Among the measures, we investigate to reduce the compressed air are: (1) repairing air leaks, (2) installing high‐efficiency motors, (3) reducing the average air inlet temperature by using outside air (4) reducing compressor air pressure. We also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saving associated with each measure by using realistic example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