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树祥 《地热能》2007,(1):13-15
地热是来自地壳深部,储存于岩石及岩石孔隙、裂缝中的天然热能,开发利用的主体是集热、矿、水于一体的地热流体,是十分宝贵的清洁能源。温泉为地热的天然露头,是具有保护、利用和观赏价值的重要地质遗迹。我国是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的国家,开发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直接用于供热、采暖、医疗洗浴、旅游娱乐、养生保健、现代农业温室种植和养殖等,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近期,云南省科委已率先立项,对全省的地热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地热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和地热资源型旅游疗养胜地建设的基本构思。该项目的实施会对整个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四川、青海、陕西、新疆等省的地热资源旅游业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用中低温地热水采暖,不烧煤、无污染,能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舒适,可昼夜供热。虽然初投资较高,但运行费用低,只相当于燃煤锅炉的 1/ 3,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明显。地热采暖在西部城镇也很有发展前途,西安市近年来就有 13口地热井投入使用。由于投资周期…  相似文献   

3.
《地热能》2006,(6):26-27
地热资源是天津市的优势矿产资源,截至2005年底,天津市纳入地热资源管理的开采井224眼,年总开采量为2500万立方米,地热开发广泛应用于各方面:现地热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占全国地热供热总面积的近一半,成为我国利用地热供暖规模最大的城市;居民生活热水9.5万户;职工和学生洗浴每年达1000万人次;温泉游泳池建设面积达2万平方米;矿泉水生产6万吨/年,养殖、种植面积300亩。形成了以地热采暖利用为主体,多元化的利用格局。地热资源的开发为天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开发旅游资源以及工农业生产诸多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卫魏  多吉  易辉 《中国能源》2023,(4):75-84
目前,我国地热资源直接利用以采暖为主,地源热泵作为全球地热直接利用主要方式,其效率高、节能环保,既可供热又可制冷,且技术成熟。西藏自治区作为国内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蕴藏极其丰富的浅层中低温地热资源且冬季漫长寒冷,农牧民室内采暖以柴薪和牛粪为主。因此,在西藏自治区地热资源品位相对较低的地区,以浅层地热能和水热型地热资源为主,发挥地源热泵技术的优势进行供暖,可减少人们对森林的砍伐、草场的破坏,促进环境的修复,对改善农牧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提高西藏自治区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天津大学地热中心承担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地热新技术示范与新产品开发”于2001年4月中旬通过科研成果鉴定。该课题所包含的3个子项目:“地热热泵应用技术研究”、“地热高温潜水电泵研制(100℃~200℃)和“地热利用新技术研究”,为我国地热能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了2项新产品、1项新技术。地热作为一种新能源,近十几年来发展很快,我国在地热直接利用方面的发展更是迅速,目前已居世界前列,除地热发电外,地热利用面涉及采暖、工农业利用、医疗康复等。北方城镇在地热利用上以发展采暖为中心,在节约燃料、减轻城…  相似文献   

6.
地热资源及其在热泵供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热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介绍了我国的地热资源及其应用现状,分析了利用低温地热和地热尾水热量的热泵应用技术,比较了地热热泵供热与燃煤和燃气锅炉供热的经济性,同时探讨了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1概况 我国采暖散热器发展至今已有多种形式,按其材质可分为:灰铸铁散热器、钢制散热器、铝制散热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和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装置等。每种材质散热器又有其不同的结构形式,采暖供热系统采用最多的仍是灰铸铁散热器,约占市场份额的刀%左右。其特点是耐腐蚀,经久耐用,但其重量大、承压能力低,受到高楼使用的限制.其次是钢制散热器、铝制散热器。特点是重量轻、散热效果好、金属热强度高、承压高、外形美观,但由于内腔耐蚀性能差,使用寿命短,而得不到普及。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装置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有少量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万达 《地热能》2007,(5):13-16
抽取地热水到地面,经换热器放出热量给室内供暖循环系统,放热后的地热水再回到地下循环。实现循环供热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地热资源供应能实现持续循环;二是市场运作能实现经济循环,目前在中国有地热资源的地区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中国有地热资源的地区与巨大的供热市场相结合可以有许多开拓地热供暖的机会。随着地面辐射地板采暖等相关技术的实施,使更多温度较低的地热资源有机会得到利用,以实现有回灌系统的地热供暖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热能》2006,(4):4-4
据本刊记者报道:为把北京市建成节约型、和谐型的绿色城市,大力发展地热循环经济,必须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此,北京市地热管理处于4月19日主持召开了“地热采暖回灌工作座谈会”。  相似文献   

10.
《地热能》2008,(3):I0007
天津滨海世纪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清洁新能源的咨询、开发、利用。其中包括:地热供热供水系统和综合利用的咨询、设计与施工;地源、水源热泵采暖空调系统的咨询、设计与施工;新地热热储的探查、开发以及地热技术人才的培训等。公司现有中高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多人,专业涉及机械、电子、暖通空调、化工.环保、物探、水文地质、热储工程、土建、工程、  相似文献   

11.
《山西能源与节能》2013,(12):174-174
地热采暖地板又称低温热水辐射采暖地板。低温地板辐射是一种利用建筑物内部地面进行采暖的系统。它是将整个地面作为散热器在地板结构层内铺设管道,  相似文献   

12.
冬季加热是保证温室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文中结合示范工程温室的运行与实地测量,从地热资源、温室结构、采暖管道布置、太阳能的利用及蓄热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温室供热的节能措施,可为类似地热温室供暖系统节能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低温地热风机盘管采暖系统运行参数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家玲  张伟 《太阳能学报》2003,24(5):638-643
本文针对低温地热采暖方式的特点,应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分析了采暖系统最佳运行参数组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低温地热采暖系统中采用风机盘管运行参数进行了整体优化,最终得到不同设计负荷下地热利用温降和最佳运行工况。通过分析和优化设计,在低温地热采暖系统中采用风机盘管较其他常规采暖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行成本,进一步深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斯文 《地热能》2007,(5):24-24
为有效保护地热资源,促进北京市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北京市地热管理处不断加强地热采暖回灌的管理,拟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地热回灌保护地热资源的通知》,对本市地热采暖单位明确提出了限期进行地热采暖尾水回灌的要求。用地热水供暖单位中的大多数均采用了“对井”回灌技术,供暖尾水实时回灌到同一热储层中,全市年回灌量近100万m^3。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是近年来国内逐渐发展起来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目前,国内安装的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大致分为太阳能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和太阳能散热器对流采暖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地热能利用     
地热能利用是指利用地下热能为人类服务。a)开发潜力较大的地热田一般出现在偏远的山区,它的可输送性比较低,故一般是使地热能就地转变成电能;b)直接向生产工艺流程供热;c)向生活设施供热,如地热采暖以及地热温室栽培等;d)农业用热,如土壤加温以及利用某些热水的肥效等;e)提取某些地热流体或热卤水中的矿物原料;f)医疗保健,这是人类最古老也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医疗方法。地热浴对治疗风湿病和皮肤病有特效。  相似文献   

17.
李明富  胡帆 《工业锅炉》2001,(2):33-35,41
介绍了目前国内出现的独立采暖炉供热系统、低温辐射供热系统等新型采暖方式,对用户合理选择采暖方式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热能》2008,(6)
天津世纪天源地热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地热供热.供水系统和综合利用的咨询、设计、施工及地热井地面设备配套、方案选优以及操作培训等业务。公司承接制定地热开发和综合利用方案,包括:地板辐射采暖、热泵技术、地热浴馆。游泳馆、地热种植、养殖、地热理疗、矿泉水等业务。  相似文献   

19.
田禾  韦福水  张欣 《工业加热》2003,32(2):54-56
探讨了低温废热资源有效利用的方法,即将热泵技术应用于低温地热废水供暖。通过对地热及热泵联合供热热源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案比较,分析热泵参与地热供暖的负荷调节,论证了应用热泵技术是提高低温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方式。还介绍了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地热能》2006,(4):3-4
为有效保护地热资源,促进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和王岐山市长的指示精神,依据我国《矿产资源法》及市政府35号令“即《北京市地热资源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地热资源发展规划的要求,经研究,本市拟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强地热采暖回灌的管理。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