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屈万林 《水泥工程》2006,(4):45-45,62
陕西省石头河水泥厂(以下简称我厂)2005年4月底投用一台!2.2m×7.5m高产高细水泥磨机,与原有!2.4m×8.0m圈流水泥磨机组成串联水泥粉磨系统,组合后两台磨机设计总产量应在28t/h以上。投产调试以来经过多次技改,目前磨机运行趋于稳定,系统产量在30t/h左右。现将设计、生产调试及  相似文献   

2.
常荣兴 《水泥》2003,(10):32-34
1串联粉磨系统分析在小水泥升级换代过程中,企业从降低投资的角度出发,将原有磨机串联使用,或购置1台新磨和原有磨机串联使用,以求满足新增生产能力后对粉磨能力的需求,同时达到增加最小投资的经济目的。而且配料系统、储存系统都有可能无需增加投资。这就是串联粉磨工艺能够实现的原因。串联粉磨工艺流程见图1。图1串联粉磨工艺流程在实施串联工艺的过程中,各厂有些差异,有的二级磨为闭路,有的二级磨为开路,但都是用中长磨串联,且表现出的效率很有吸引力。某水泥厂[1]使用Φ2.2m×7m磨串联1台Φ1.83m×6.4m磨(两级均为闭路),磨制比表面积31…  相似文献   

3.
水泥粉磨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辊式磨派生出来的各种水泥制成预粉磨技术,正从日本向世界范围推广,另外,欧洲一些公司也正设法解决近年来应用较多的辊压机尚还存在的机械问题,有的公司正着力研究无球磨的终粉磨技术,最近FCB公司和F.L.smidth公司相继开发出了新型磨机一环辊磨。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和对环辊磨的实地调查结果,对粉磨技术的发展作一叙述,并对环辊磨进行评价。1辐式店和预份磨机的发展Ic多年前,日本的几个设备厂家和水泥公司共同开发了辊式磨,例如OK辊式磨门。野田和神户制钢公司共同开发),在此基础上各公司又相继开发出了各自的辊式磨,如CK…  相似文献   

4.
周文良 《水泥》2014,(5):34
<正>我公司2000t/d生产线于2009年投产。在建厂之前,考虑到未来的多品种生产需要,不同品种水泥的需求量差异较大,分别建有Φ3.8m×13m和Φ3m×11m的闭路水泥磨各一套。后来由于市场需求增长较快,水泥的粉磨能力赶不上水泥供货高峰期的要求,在2010年对Φ3.8m×13m的水泥磨系统进行了新增辊压机的双闭路系统改造。为进一步发挥辊压机作用,我们又进行了两台水泥磨间的部分串联粉磨改造,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1原工艺系统状况1.1主机设备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6.
水泥粉磨工艺的几个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水泥生产大国,仅2007年就生产了近14亿t水泥。水泥生产消耗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如何节约能耗,减少CO2排放,在成本和社会责任面前,这是水泥生产厂家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水泥系由水泥熟料、混合材、石膏及其它材料(如助磨剂)共同或分别磨细而成的具有水硬性的微米级粉体。现代水泥粉磨技术新观点认为:好水泥是“磨”出来的。当今世界水泥粉磨技术已呈现多元化趋势,且粉磨设备也向大型化、低耗高效及自动化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泥粉磨机理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低效率球、段研磨方式,而是逐步向高效节能的辊磨过渡。  相似文献   

8.
闭路水泥粉磨系统的串联扩建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的节能降耗提质增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陕西省石头河水泥厂为适应熟料产能的提高,在原φ2.4 m×8m O-Sepa N-500选粉机组成的闭路粉磨系统基础上,串联一台φ2.2m×7.5m的高细磨机.改造后产量提高92.73%,平均吨水泥电耗下降4.23kWh,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1改前水泥磨系统基本配置和运行我公司拥有一条日产5000t/d熟料生产线,其水泥磨系统为Φ4.2m×13m球磨配Φ1600mm×1400mm辊压机组成的"双闭路"系统(即辊压机系统与磨机系统均为闭路循环),改前工艺流程如图1。来自配料站的物料及脱硫石膏输送计量后的混合料经提升机进入辊压机辊压,辊压后的混合料经辊压机循环提升机进入V型选粉机进行选粉,粗料进入辊压机进一步辊压,细粉进入辊压机收尘风机收尘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柱磨机的在四川广旺集团天台水泥厂的应用实例,叙述了系统改造前工艺及柱磨机预粉磨系统工艺,柱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柱磨机在改造中的使用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公司是一个年产40万t水泥的立窑企业,主导产品为P·C32.5级复合水泥,拥有2台Φ2.2m×7.5m开流水泥磨,1台Φ3m×11m圈流水泥磨,配套Φ3.5m旋风式选粉机。原工艺设计为3台水泥磨并联,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合材的掺量,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装备,决定3台水泥磨采用分别粉磨混合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2.
李才  李渊博 《水泥》2020,(9):22
利用已知作用机理理论描述助磨剂对水泥粉磨过程因果层次及递进关系影响,以联合粉磨应用实例,详细介绍工业生产中的工艺参数和生产现象变化。这种可观测到的指标变化趋势仅限定在首次使用助磨剂或者停止一段时间恢复使用的初始阶段,且针对特定工艺和原材料条件进行助磨剂产品配型设计,可以准确评价助磨剂对水泥粉磨促进作用。对于使用助磨剂水泥比表面积和筛余细度同时降低现象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0前言新疆阿克苏多浪水泥有限公司(简称多浪公司)属于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地处新疆的中部。多浪水泥公司年产65万t“多浪牌”各品种水泥,供应阿克苏市及周边市场。由于品质优良,售后服务周到,深得用户的青睐,销售一直很好。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磨机台产,我们在多浪公司2台覫2.6m×13m开流水泥磨机上进行水泥助磨剂应用,使用了引进美国希普公司技术生产的C GA—1D D型水泥助磨剂生产32.5级普通水泥、52.5级普通水泥两个品种,达到了提高水泥磨机台产效果。通过2002年~2004年两年多的水泥助磨剂应用,公司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14.
张大康 《水泥》2004,(5):16-20
通过个案的实例分析,从水泥性能的角度给出了水泥厂粉磨设备、粉磨工艺和水泥产品颗粒分布的一个参考标准。介绍了该工厂水泥粉磨过程的质量检验、质量控制方法。该厂经验表明,按GB/T17671-1999检验的水泥强度与水泥的比表面积在许多时候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80μm筛余或比表面积均难以准确反映水泥的颗粒分布,30μm筛余或45μm筛余是水泥粉磨过程适宜的控制指标。但无论用二者中哪一个控制都还应该对RRB分布曲线的特征粒径x'和均匀性系数n进行控制,并定期检查和控制水泥的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5.
新标准下的水泥粉磨工艺参数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龙 《水泥》2001,(7):15-16
0引言   我国水泥采用老标准 (GB177- 85)的方法检验得到的强度值偏高,改用 (GB/T 17671- 1999)方法检验时强度下降很多,而国外水泥用这两种方法检验,强度下降较少,这说明我国水泥的真实活性低于国外水泥。经多次对比研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3点:其一是我国水泥熟料中的矿物组成──活性组分 C3S、 C3A偏低;其二是水泥中的普通混合材掺加量偏多,而优质活性混合材掺加量偏少;其三是水泥的细度状态不尽合理。本文就细度状态适应水泥新标准的试验研究体会表述如下。 1细度状态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细度状态是水泥的细…  相似文献   

16.
刘建超  万华  汪伦  赵勇康 《水泥》2020,(5):37-39
在水泥粉磨工艺中,辊压机承担着预粉磨的作用,为减少水泥过粉磨现象,近年来水泥工艺改造上采用了半终粉磨技术,将辊压机碾压的成品选粉入库.结合半终粉磨系统的特点,在该系统上进一步改造、优化以实现将辊压机作为终端粉磨,在保证水泥性能的前提下,探讨节能降耗的思路,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在原来闭路粉磨系统的基础上串联一台高细磨机而成为一个开流工艺.本次技改工艺流程简单,投资省,节能增产增效显著,比较适合中小型水泥企业或水泥粉磨站的技术改造;该粉磨工艺在运行中也存在不足,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分析当前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粉磨工艺存在问题,介绍共性集成水泥粉磨新工艺的流程,论述了其创新点。共性集成水泥粉磨新工艺,克服了当前磷石膏联产水泥粉磨工艺的不足,生产成本低,产品强度高,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王贵生 《水泥》2005,(2):20-21
采用不同的粉磨工艺和设备对水泥强度、凝结、硬化过程等一系列物理性能影响较大。通过调查发现,本地不少立窑水泥企业用52.5MPa强度等级的熟料,掺少量混合材,只生产32.5MPa强度等级的水泥。是什么原因降低水泥强度?单凭检测细度发现不了问题,在2000~2003年送样对水泥颗粒级配进行检测,发现是由于颗粒级配不合理。以下将对比不同粉磨工艺对水泥颗粒级配及水泥物理性能的影响.其中所用熟料的强度等级均为52.5MPa左右。  相似文献   

20.
助磨剂的主要作用是减小破碎的阻力、防止结块、减少糊球和降低磨机内的填隙率。使用助磨剂能增加水泥产量,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改善水泥性能。阐述了普通助磨剂与球磨机内部状况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磨机系统以及研磨的物料特性不同,使用的助磨剂的品种及用量也不同,需要进行工业性试验,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