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分配型和非分配型同位素示踪剂,对科尔沁油田包26-30注水开发井组进行了井间示踪生产动态监测,定性给出包26-30井注入水推进方向、速度、井间连通性及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解释,定量给出了注采井间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规律的综合解释,提出了调整和治理注水开发井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查清剩余油分布、合理部署注采井网、制定出开发调整措施是油藏开发管理的重要工作。为此,首先要了解井间连通性,弄清注水井水流方向。应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借助石南油田石南4井区三工河组油藏的油井与注水井的生产动态数据,从动态的角度对井间连通性和注入水流动方向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实现起来比较简单、省时,适合于油田现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海上油田开发成本高,探井、评价井及生产井数少,导致油田资料及油藏认识有限,而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井间连通性的认识对于改善注水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针对这一难题及需求,以海上某油田注采井组为例,提出了井间连通性综合评价技术。利用砂体展布、储层物性、沉积相等地质研究分析静态连通性,根据油井泵吸入口压力及产液量随注水量波动的响应情况分析动态连通性,再结合示踪剂的测试结果,以及自主研发的油水井间连通性评价软件定量计算油水井间的连通系数,综合评价了油田注采井间连通性,为海上油田剩余油分布认识、注水效果改善及采收率的提高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田波  钱钦  罗水发 《测井技术》2005,29(4):374-375
介绍了胜利油田桩西油区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解决油田开发地质问题的几个应用实例,比如在评价注水井调剖措施;确定油井窜槽井段;验证大孔道的存在以及估算孔径大小;为注采动态调配进行井间连通测试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在油田开发应用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BZ油田油藏是渤海典型的中高孔渗稠油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阶段,开展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的研究对后期剩余油挖潜有重要指导意义。稠油油藏原油粘度较高,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传统的井间动态连通性研究方法不适用于稠油油藏。为此,基于系统分析思想,将注水井、生产井及其井间介质看作一个系统,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和稠油油藏的产量描述模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利用油田的注采生产资料,建立稠油油藏注采井间动态连通性评价的新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反演得到注采关联系数,进而分析BZ油田的井间动态连通状况。研究结果为渤海BZ油田及其他相似油藏的井间动态连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电位法井间监测技术是以传导类电法勘探的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测量注入到目的层的高电离能量的工作液所引起的地面电场形态的变化来达到解释推断目的层段的有关参数的目的。电位法找水流方向是电位法井间监测技术的一个分支应用,它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注水开发油田水流方向监测的可靠性,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油田开发后期进行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确定鸭儿峡油田L油藏注水井注水推进方位,评价该地区注水井注水开发效果,对油藏进行了电位法找水流方向测试,通过电位法找水流方向技术的应用,明确了注水水线推进方位和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下步调整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是油藏晚期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数的特点,结合油藏工程学有关原理,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并在双河油田437块进行了精心的试井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及油水井试井资料的精细解释,研究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剩余油富集带位于井间一定区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对于高含水开发后期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新认识,对老油田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疆油田夏盐11井区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产量持续下降,注水开发后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持续稳产能力较差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及动态监测资料开展了非均质性强油藏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步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夏盐11井区剩余油挖潜潜力区可分为3种,Ⅰ类为注采井网不完善控制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高,平均大于45%,油层厚度不小于4.5 m,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挖潜对策为储层改造提高低渗区域的物性;Ⅱ类为井间滞留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平均为20%~45%,油层厚度为3.0~4.5 m,主要发育河口坝,挖潜对策为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Ⅲ类为水淹程度较高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平均小于20%,油层厚度不超过2 m,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对策为老井补孔和水井分注,同时进行注水井调剖,对低产井进行重复压裂、补孔。该研究可为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量物质井间示踪测试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荣  刘同敬 《测井技术》2007,31(5):408-412
对比了微量物质元素示踪测试与化学示踪剂测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测试、非放射性及稳定同位素示踪剂测试等技术的不同及其在井间示踪测试技术中的优越性,肯定了其热稳定性好、药剂种类多、可以分层或多井组测试,对人和环境没有污染等特点.该项技术也是老油田复杂断块井间示踪测试发展的方向.微量物质井间示踪测试综合解释方法还是剩余油饱和度解释的最好方法.大港油田在以往的井间示踪测试中从未使用过微量物质示踪剂测试技术.例举了在大港油田数口井的微量元素示踪测试施工、示踪剂产出情况及参数解释.此项技术是今后在大港油田大力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大港油田是一个开发40多年的老油田,而老油田的特点是地下井间参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港油田常规的井间参数测试,最常用的是化学示踪剂和放射性示踪剂井间示踪测试,这2种示踪剂存在药剂种类少和环境污染问题。微量物质井间示踪测试技术在大港油田从未测试应用,引进该项技术测试了大港油田港西油田西36-10-3井组。该井组是一口地面油套分注井,地质上认为注入水推进方向不清,还有就是断层的密封性不能确定。经测试后效果很好,所测结果得到了采油厂的认可。微量物质示踪剂首次在大港油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保海上油田采用“一泵多井”注聚工艺时的注聚质量,对海上油田注聚流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矿场监测和试验。在矿场调整试验中证实了泵井压力与井间压力不?调引起井间窜流的机理,给出了“一泵多井”时的窜流判断方法以及窜流方向与共泵井数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井间窜流发生机理,给出了有针对性的防窜对策。矿场试验表明:注聚过程存在井间窜流现象;基于海上油田“一泵多井”的注聚工艺流程特点,井间窜流的出现将导致注聚井的注入方式由连续注聚转变为水聚交替,将严重影响注聚质量。建议共泵井数不宜超过3口,在进行工艺设计时需要进行泵井组合优化。  相似文献   

12.
海上断块油藏平面与纵向上非均质性强,注采井距大,长期注水开发易形成优势通道,水驱开发效果差;并且由于合采合注井较多,纵向各层注入、产出不清,单一的优势通道评价方法准确性较差。以涠洲12-1油田北块6井区为例,综合应用井间动态连通性分析方法、无因次PI值方法、示踪剂试井及流线模拟技术,对该区块优势通道发育情况进行识别和定量描述,并结合数值模拟相互验证,为后续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调整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吐哈油田中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吐哈油田3大主力油区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精细的储层预测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结合硼中子寿命、RST储层饱和度、CHFR过套管电阻率等先进测井技术和保压密闭取心等多项新技术求取井点及层内剩余油饱和度,并运用数值模拟和综合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剩余油在层内、层间、平面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韵律层内纵向上水驱油特征相近,扫油厚度系数都很高,水淹后挖潜余地很小;纵向上物性较差、吸水状况差的层,平面上非均质较强的区域以及同井之间区域,是现阶段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也是今后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最早采用现代技术开采和最早注水开发的玉门老君庙油田,在67年的开发历史中先后采用测井、油藏工程、岩心、数值模拟、水矿化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开发时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同时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水分布关系和剩余油研究针对性更强,其原理为:对注水井注入两种同位素示踪剂,根据对应油井产出示踪剂质量浓度曲线形态的变化,以及两种示踪剂峰值质量浓度产出的时间差,以色谱分离理论与对流扩散理论为基础,应用示踪剂解释软件,进行注采对应关系分析、储集层非均质性参数确定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老君庙油田M油藏4252井组的应用,为老油田后期注水开发剩余油研究提供了一种简捷直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单井示踪剂法测试残余油饱和度技术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测试方法,探测深度大且具有控制探测深度的能力。经实验室试验证实,示踪剂测试精度为2%~3%孔隙体积,可满足老油田水驱开发和三次采油评价等工作的需要。首次提出了段塞注入解释模型,适用于单层、关井期间地下示踪剂带无显著漂移的矿场试验解释。模型中考虑了试验段塞注入条件和注入液中含有次生示踪剂的校正。应用此解释模型,测试费用低,解释精度高。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裂缝油藏注水开发时仅通过注采关系分析无法反映注水见效层位及方向。以长庆油田某区块低渗透裂缝油藏注水开发X井组为例,通过注采关系分析,采用俄罗斯宽能域-氯能谱测井技术直观显示近井区注水见效层位、油藏水驱动用程度,评价剩余油开采潜力;以井点处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等测井计算值为约束,在井间利用波阻抗进行反演,得到井间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剖面,并结合井间构造信息揭示远井区地层物性及剩余油分布,对油藏水驱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使结果更加全面、合理、可信度更高,克服了仅用单一方法评价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示踪剂产出曲线的数值分析,即可求得任意时刻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从而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为油田开发生产提供指导。卫95块油田是一个极复杂的断块油田,经过十几年的注水开发,层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驱动用程度低,油藏中剩余油潜力大,应用井间示踪剂测试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摸清卫95-127井组地下剩余油的大小及分布状况,从而确定挖潜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低渗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井组西部,大小为5  相似文献   

18.
微量物质井间示踪技术在识别油层大孔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物质示踪是较先进的井间示踪技术,技术成熟度高,在大庆油田已经成功应用多个井组.通过对大庆油田一个测试井组的实测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了较详尽的解释和分析,得到了定量的解释结果,给出了对应井间连通的高渗条带的参数,识别出大孔道的存在及发育状况,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在示踪剂解释的基础上,对典型井组的开发调整方向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赵辉  谢鹏飞  曹琳  李颖  赵艳艳 《石油学报》2017,38(5):555-561
基于连通性思想与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油藏开发生产优化设计方法。在现有井间连通性模型基础上,通过改进饱和度追踪方法,得到可预测油水动态的连通性模型,使其在处理油田常见液量剧变、关停井、转注等措施带来的流体转向时计算更为精确。在对油藏历史动态进行自动拟合反演后,建立了油藏生产最优控制模型,结合优化算法进行快速求解,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同时,自动获取最优开发注采方案。概念算例表明,改进后饱和度追踪方法更为精确;实际算例显示,该方法能自动优化油井转注时机,且优化后注采方案能有效控水增油,提高经济开发效益,为现场开发方案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