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静态批次吸附法研究了泥炭对Th4+的吸附行为。探讨了泥炭粒径、固液质量体积比、振荡时间、溶液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确定了室温下不同离子强度时的吸附等温线。试验结果表明:溶液pH值对泥炭吸附Th4+影响较大,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小;吸附过程符合Langlmuir方程;泥炭对Th4+的吸附主要通过表面络合进行。  相似文献   

2.
含钒石煤经空白焙烧、硫酸浸出后的酸浸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Fe3+、Al 3+、Mg2+、PO3-4等杂质离子。试验研究了这些杂质离子对N235萃取钒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N235对V(Ⅴ)的萃取率显著高于对V(Ⅳ)的萃取率;升高溶液pH有利于V(Ⅴ)的萃取,当pH为1时,V(Ⅴ)的单级萃取率可达97.21%;当pH=0.5时,杂质离子Fe2+对V(Ⅴ)的萃取效果影响明显,所以溶液应处于氧化环境,使V(Ⅴ)稳定存在;溶液中的磷与Fe3+质量浓度升高可强化N235对磷与Fe3+的萃取,而Al 3+质量浓度升高会降低Al 3+的萃取率,硅与Mg2+的存在对萃取钒影响较小。整体上,Fe3+、Al 3+、Mg2+、SiO2-3与V的共萃效果不明显,对钒萃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采用批次法研究了pH、反应时间、离子强度及腐殖酸(HA)对钢渣吸附U(Ⅵ)的影响。试验表明,钢渣对U(Ⅵ)的去除随时间呈先快后慢再变快的趋势,在10h时达到吸附平衡;离子强度主要通过补偿电荷与电解质离子和吸附质离子交换竞争来影响,初始pH为3~5时,随离子强度的增加吸附量大幅减少;初始pH为6~9时,吸附量渐渐变大,但变化并不显著,高pH条件下,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明显减弱。初始pH<3.5时,HA对钢渣吸附U(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初始pH>4时,HA对吸附U(Ⅵ)起抑制作用,且随初始pH的增加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4.
以3.0 mol/L HNO3活化后的三钛酸钠晶须为吸附剂,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为检测手段,探讨了静态条件下三钛酸钠晶须对Cu(Ⅱ),Co(Ⅱ),Pb(Ⅱ)的吸附和解脱行为,考察了影响其吸附和解脱的主要因素、三钛酸钠晶须对Cu(Ⅱ),Co(Ⅱ),Pb(Ⅱ)的吸附等温线及三钛酸钠晶须对其它几种离子吸附的情况。结果表明:在pH5.0下,0.250 0 g的三钛酸钠晶须对上述3种离子的吸附效果最好;在沸水浴中,以10 mL 3.0 mol/L的HCl作解脱剂,可实现3种离子的定量解  相似文献   

5.
陈桂娥  阎剑  刘小珍  许振良 《稀土》2007,28(6):6-10
采用经过预处理的聚丙烯酸钠(PAA)为络合剂,研究了pH值、装载量比L、离子强度对膜分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AA为络合剂,pH=4时,络合容量为KEu=0.8mgEu3 /mgPAA,KLa=0.2mgLa3 /mg-PAA;pH值、装载量比L对稀土离子的截留率有着相同的影响趋势;溶液中的含盐量对离子的截留率有一定影响;在实验范围内,La3 的存在不影响Eu3 络合率,当pH=4.0、L=0.8,即可用络合-超滤过程从二元混合溶液中选择性的分离出镧离子和铕离子(分离系数Srcal=31.7,Sidcal=23).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天然红壤(NRE)吸附Th(Ⅳ)的行为,考察了接触时间、温度、离子强度、pH等对天然红壤吸附Th(Ⅳ)的影响,用SEM、XRD、FTIR、液氮吸附脱附等对红壤样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天然红壤吸附Th(Ⅳ)在10h后达到平衡;体系pH对吸附Th(Ⅵ)的行为影响较大,离子强度对吸附过程影响相对较小;吸附过程以内层配合吸附为主;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吸附过程;吸附过程热力学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天然红壤吸附Th(Ⅳ)的过程吸热,反应可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7.
李倩  潘会  闫雯雯 《湿法冶金》2022,41(1):56-60
研究了用离子液体改性花生壳,并考察了改性花生壳对Cr(Ⅵ)的吸附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在改性花生壳用量10 g/L、温度50℃、初始Cr(Ⅵ)质量浓度10 mg/L条件下,改性花生壳对Cr(Ⅵ)的吸附率达99.8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发生在均匀的吸附点位上,理论最大吸附量qm=9.70 mg/g;RL=0.221<1,表明吸附过程为优惠吸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常数k2=0.0452 g/(mg·min),理论平衡吸附量qe=1.14 mg/L,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浸矿液pH对离子吸附型稀土浸出行为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离子吸附型稀土浸出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不同pH硫酸镁溶液作为浸矿液对离子吸附型稀土进行室内模拟柱浸实验,同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浸矿过程试样的横、纵两向反演图像及T2图谱、孔隙结构等参数,分析了不同pH(2~4.5)对离子吸附型稀土浸矿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H>2.5时,随浸矿液pH降低,稀土浸出率增加,浸矿过程中试样内部孔隙结构由大孔隙和超大孔隙向小中孔隙演化;当pH<2.5时,随浸矿液pH降低,稀土浸出率减小,浸矿过程中试样内部孔隙先由大孔隙和超大孔隙向小中孔隙演化,随着离子交换反应结束,小中孔隙又向大孔隙和超大孔隙演化。分析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稀土矿体微细颗粒在孔隙表面沉积和释放动态转化过程导致,受离子置换反应引发浸矿液离子强度变化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法获得制备层状硫化物K2xMnxSn3-xS6(KMS-1),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其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KMS-1为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采用静态批式法考察了接触时间、温度、Th(IV)起始浓度,溶液pH、Na+浓度等因素对KMS-1与Th(IV)的离子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KMS-1与Th(IV)的离子交换反应有显著影响,吸附容量随着溶液pH的增大而增大,且当pH4时吸附容量不再随pH的变化而变化,而Na+离子浓度对吸附影响较弱;KMS-1与Th(IV)的离子交换反应在4 h时反应达到平衡,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Qe=180.51 mg·g-1,k=2.005×10-4g·mg-1·min-1;R2=0.9987;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R2为0.9985;热力学数据分析得出:ΔHo=60.73 kJ·mol-1·K-1,ΔSo=19.02 J·mol-1·K-1和ΔGo0,说明KMS-1吸附Th(IV)是一个放热且自发的过程,降低温度有利于KMS-1对Th(IV)的吸附。该离子交换反应最大吸附量为180.51 mg·g-1。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某螯合树脂A对钒(Ⅳ)离子的吸附行为,考察了pH值、树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钒标准溶液浓度对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4、树脂用量1.0g、反应时间4h、温度60℃条件下,螯合树脂A对钒(Ⅳ)的吸附量为184.2mg/g。对螯合树脂A的解吸、共存阳离子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浸渍法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制备出改性纳米TiO2,并用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探讨了改性纳米TiO2在静态吸附条件下对Ni(Ⅱ)的吸附性能,影响吸附和解脱的主要因素及Ni(Ⅱ)的吸附等温线,常见共存离子对Ni(Ⅱ)测定的影响,并做了再生实验。结果表明:在pH 8.0,振荡5 min,静置12 h条件下,0.100 0 g改性纳米TiO2能定量吸附Ni(Ⅱ);10 mL 4 mol/L硝酸作为解脱剂可使Ni(Ⅱ)定量解脱;改性纳米TiO2对Ni(Ⅱ)的吸附性能良好。该吸附剂已用于环境水样中Ni(Ⅱ)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pH、NaCl浓度对三氯化锑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总氯离子浓度的增加,溶液中的锑离子浓度显著增加,并且三氯化锑水解产物由易到难顺序依次为Sb4O5Cl2、SbOCl、Sb2O3、Sb(OH)3.D当加入的总氯离子浓度<6mol/L时,其与锑离子的配合导致平衡时溶液中所含锑离子浓度也显著增加.当总锑离子浓度一定时,随着pH的增加,平衡时溶液中所含锑离子浓度减少.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3种碳基吸附剂对水体中铀的吸附特性。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溶液pH、离子强度、体系温度、铀初始浓度和接触时间等对吸附材料吸附铀的性能都有很大影响;吸附材料表面不同的官能团是影响其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表面接枝不同官能团的吸附材料对铀的吸附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目前,通过离子印迹、接枝功能化等方式可以对材料进行改性,提高其对铀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硅基季铵化分离材料(简称SiR4N)从硝酸溶液中吸附Tc(Ⅶ)的行为,考察了铀、镎、钚等离子对SiR4 N吸附Tc(Ⅶ)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浓度为0.55 mol/L时,SiR4 N对Tc(Ⅶ)的操作交换容量为21.80mg/g(干);在0.50 mol/L HNO3溶液中,SiR4N不吸附U(Ⅵ)、Np(Ⅴ)和Np(Ⅵ),而对Np(Ⅳ)、Pu(Ⅳ)的吸附率分别为84.0%和92.0%;用7.0 mol/L HNO3溶液解吸,Tc(Ⅶ)解吸率达99.99%,而流出液中没有检测到Np(Ⅳ)、Pu(Ⅳ).  相似文献   

15.
治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氨氮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探清其在矿区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以化学纯高岭土为吸附剂,硫酸铵为吸附质,研究pH在3、4、5、6条件下氨氮在高岭土表面的等温吸附实验得出,pH越大,氨氮在高岭土表面的单位吸附量越高,其最大吸附量可达9μmol/g;连续提取氨氮解吸实验得到物理吸附态、离子交换吸附态及化学吸附态氨氮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85μmol/g、3.7μmol/g和3.4μmol/g。根据各吸附态氨氮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解吸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推断,造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氨氮长期性污染的主要氮源是离子交换态氨氮,在原地浸矿结束注完顶水后,再注入高岭土悬浊液,使残留在矿体中的离子交换态氨氮转化成化学吸附态氨氮,则可以很好地治理尾矿山氨氮污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吸附量测试、纯矿物浮选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Cu2+和Ni2+离子在蛇纹石表面的吸附过程及对蛇纹石浮选的活化机理.Cu2+和Ni2+离子在蛇纹石表面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能够自发进行,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共同作用,Cu2+和Ni2+离子在蛇纹石表面的吸附量随p H值升高而增大.Cu2+和Ni2+离子在弱碱性条件下对蛇纹石具有活化作用,活化机理为铜镍的氢氧化物沉淀和羟基络合物作用于蛇纹石表面,形成活性位点,黄药在活性位点上吸附生成黄原酸铜或黄原酸镍,从而使蛇纹石表面疏水性增大,浮选受到活化.   相似文献   

17.
金元素是铜精矿的计价元素,准确测定铜精矿中的金含量对于进口铜精矿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废弃胖大海残渣为原料,添加氯化钾为硬模板,硫代乙酰胺为添加剂,经过热解和活化等过程,制备了一种新型氮、硫掺杂微孔碳材料(NS-MC)。应用NS-MC对铜精矿消解液中金进行吸附-灰化分离,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实现了对铜精矿中痕量金的检测。NS-MC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表征,证明氮、硫元素已成功掺杂到多孔碳材料,该材料比表面积为2 503.34 m2/g,平均孔径为1.98 nm。探讨了初始pH值、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金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5 ℃条件下,金离子初始质量浓度为60 mg/L,pH=3.0时,吸附90 min达到吸附平衡,对金离子的平衡吸附量为368 mg/g。当Cu(Ⅱ)、Fe(Ⅲ)、Ca(Ⅱ)、Mg(Ⅱ)、Zn(Ⅱ)、Pb(Ⅱ)共存时,NS-MC对金离子的吸附量是上述共存离子的5倍以上,尤其是对铜精矿中含量最高的Cu(Ⅱ)的7.4倍,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通过对3个铜精矿有证标准物质检测,测定值与认定值相吻合;采用实验方法和标准方法GB/T 3884.2—2012中的火试金-原子吸收光谱法对3个进口铜精矿样品进行测试比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3)在0.90%~7.1%之间。  相似文献   

18.
由于所采用的试验条件有差异,不同研究人员在对活性炭吸附氰化亚金确切机理的认识上,观点很不一致.氧和离子强度的影响具有相关性。在高离子强度条件下吸附时(金冶炼厂中往往如此),与离子对的机理有关;而在低离子强度条件下,由于活性炭表面受分子氧氧化形成离子交换位,一部分金与之发生相互的静电作用,从而被吸附。  相似文献   

19.
以L493多孔吸附树脂为载体,P204为萃取剂制备了P204浸渍树脂,对制备的浸渍树脂进行表征,确定了最佳萃取剂浓度为50%。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在硫酸体系中溶液pH、钒离子浓度、温度以及浸渍时间等因素对P204浸渍树脂吸附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树脂吸附V(Ⅳ)、V(Ⅴ) 的最佳pH均为2.0;吸附V(Ⅳ)、V(Ⅴ) 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Ⅳ)、V(Ⅴ) 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8h和14h,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浸渍树脂吸附V(Ⅳ)、V(Ⅴ) 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胡振亚 《有色矿冶》2005,21(Z1):39-42
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硅线石、长石、石英的浮选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M-50和油酸(钠)对于硅线石的捕收作用,并对其捕收机理作了分析.研究表明,M-50必须在酸性环境下才能对硅线石具有良好的浮选效果,其作用机理是以静电吸附为主.在pH=8左右,油酸(钠)对硅线石具有良好的浮选效果,而且油酸(钠)在硅线石表面存在化学吸附又存在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既增加了吸附强度,又增加了吸附的选择性.油酸(钠)在硅线石、长石、石英表面的吸附差异决定了油酸(钠)可以很好地将硅线石与长石、石英很好地分离开来.研究结果对于硅线石的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