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
党和政府历来非常关心支持治淮工作,2003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把加快淮河治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早日实现淮河的长治久安.治淮工作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同时,淮河流域的自然经济特点,也决定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3.
音像档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办公自动化普及应运而生的.治淮音像档案是指淮委在治淮建设、管理、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音像类材料.治淮音像档案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治淮重大活动、工程建设的历史面貌和历史进程,弥补了传统纸质档案载体单一、信息量少的不足.随着治淮工程建设不断加快,音像档案已逐渐成为治淮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科学、规范的做好治淮音像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和国家把淮河治理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明确要求,2007年基本建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两年多来,在水利部和流域四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淮委与四省水利部门团结协作,掀起了新一轮治淮高潮,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快治淮建设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重大决策.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今后5年治淮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确保治淮工程前期工作到位,确保施工环境良好,确保工程质量优良,确保治淮资金使用安全合理,确保治淮任务全面完成"的要求.目前,安徽省治淮工作已全面展开,正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掀起了建国后第二次治理淮河的高潮。“八五”期间,中央、地方加大了治淮投入,治淮水利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淮河治理取得历史性的重大进展,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八五”初见成效的目标。 一、“八五”治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50年代治淮,值得回顾的方面很多,诸如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抓治淮;制定“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号召流域四省人民团结治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淮河等等。由于上述诸多方面在已出版的“淮河大事记”卷中,在1991年“淮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中,在不少老专家、老领导的众多文献中,多有论述与回顾。在科教兴国的今天,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认为50年代治淮,还有更值得回顾与发扬的人和事,即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代水工专家汪胡桢,在担任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期间,在政委张云峰的支持下,如何带领我们刚毕业的大 相似文献
14.
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要求在2007年底基本完成骨干工程建设任务。2004年1月,水利部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把淮河作为近期全国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抓紧灾后重建,加快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15.
16.
17.
200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治淮工作会议决定,把淮河治理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要求2007年底基本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目前,治淮19项骨干工程中入海水道、临淮岗洪水控制等10项工程已竣工验收,涡河近期治理、奎濉河近期治理和湖洼及支流治理等3项工程已全部完成,淮干整治、东调南下续建、防洪水库、沙颍河近期治理等6项工程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治淮骨干工程在抗御2007年淮河大洪水中彰显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治淮是一项治国安邦的历史任务 在我国七大江河中,淮河是一条非常有个性的河流:地处南北气候、海陆相和中纬度三个过渡带重叠部位,是典型的孕灾区,水旱灾害频率居七大流域之首;河势上陡下缓,洪河口以上360公里落差174米,洪河以下640公里落差仅22米,且洪泽湖底高出蚌埠段河底2米左右,洪水出山便打转转,难以下泄,这是淮河难 相似文献
19.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中国水利》2008,(24)
自新中国成立,治淮就成为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的大事。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此后50年间形成了3次大的治淮高潮。特别是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20.
<正>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其中流经安徽430公里,境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第一条有计划、全面治理的大河。转瞬一个甲子,在治淮的艰辛历程中,安徽始终是治淮建设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