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坯连铸凝固末端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同末端位置对于凝同末端电磁搅拌位置的确定至关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方坯连铸凝同传热数学模型,并通过射钉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凝固末端位置并为凝同末端电磁搅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根据武汉钢铁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Q345钢宽板坯实际生产条件,建立宽板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来确定其凝固末端位置,并采用射钉法验证及修正.结果表明:射钉试验测量结果与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结果误差在±1.3%以内,模型计算结果能真实反映此钢种宽板坯凝固末端位置.在典型拉速1.15 m/min下,200 mm厚宽板坯两相区位于距结晶器液面13.32~20.95 m处;在典型拉速0.95 m/min下,250 mm厚宽板坯两相区位于距结晶器液面16.16~23.45m处;在典型拉速0.80 m/min下,300mm厚宽板坯两相区位于距结晶器液面19.34~27.65m处.不同拉速及铸坯厚度下,凝固末端位置差别较大.采用优化的轻压下技术后,Q345宽板坯中心偏析Ⅰ级内平均合格率由85.4%提高到99.5%.  相似文献   

3.
4.
根据武钢第一炼钢厂重轨钢连铸生产条件,建立380 mm ×280 mm方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并采用射钉法验证及修正。模拟结果表明,U71Mn和U75V钢的凝固末端各自位于距结晶器液面16.96~21.68 m和16.50~21.17 m;减弱二冷强度或增大拉速,U71Mn和U75V钢凝固终点均会明显后移。根据计算结果,二冷制度由弱冷(0.346 L/kg)改为超弱冷(0.218 L/kg),拉速采用0.7 m/min,应用1~4~#机架轻压下,压下量为5~7 mm,U71Mn和U75V钢凝固终点延长至21 m以上。连铸工艺优化后,重轨钢大方坯中心疏松Ⅰ级内平均合格率由89.64%提高到99.50%。  相似文献   

5.
采用射钉方法测定天津钢铁有限公司1^#铸机82B150mm方坯在工作拉速条件下不同位置上的的凝固坯壳厚度,得到了铸坯的综合凝固系数和液相穴长度,计算了铸坯末端电磁搅拌的最佳安装位置,为优化连铸工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连铸板坯凝固末端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亮花  朱苗勇  刘坤 《钢铁》2009,44(5):23-0
 连铸坯凝固末端位置的确定方法有实验测定法和数学模型法。针对鞍钢厚板坯连铸机,采用有效比热容法建立板坯连铸二冷凝固传热数学模型来预报凝固末端的位置,用实验测定值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应用数学模型分析拉速对厚板坯凝固末端位置的影响,将计算结果回归得到了X65管线钢和船板钢在不同拉速范围内凝固末段位置和拉速的数学关系式,可为现场控制连铸凝固终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郑才翔 《特殊钢》1990,11(5):24-29
本文根据西德Technica Guss水平连铸工艺,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水平连铸方坯的凝固传热。经试验验证表明,可利用该凝固传热模型来预报采用不同连铸工艺参数时的铸坯温度和坯壳厚度分布及液芯长度。浇铸温度Tp、拉坯速度V、结晶器冷却水量Q和冷却水温差ΔTw等主要连铸工艺参数均不同程度地影响铸坯的凝固特性,其中拉坯速度V和冷却水温差ΔTw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方坯高效连铸凝固冷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建立了适应方坯高效连铸特点的凝固冷却数学模型,应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高效方坯连铸的二次冷却制度和铸坯温度场等的变化规律。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应用于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所设计的方坯高效连铸机上进行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计算连铸方坯中非稳态温度场分布及坯壳厚度,根据所需的凝固分率所对应的坯壳厚度点来预报轻压下设备的轻压下位置.  相似文献   

10.
基于薄片移动边界法建立200 mm×200 mm方坯凝固过程传热数学模型,通过商业软件ProCAST对方坯20CrMnTi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出了热物性参数.将工业现场实测的铸坯表面温度与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其误差在工程误差允许范围(5%)内,因此,本数学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现场的实际生产情况.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过热度、拉速、二冷水量对方坯表面温度、中心温度、中心固相率及液芯长度的影响,对连铸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1.
吕龙厅  王平安  赵康  岳庆海 《河南冶金》2003,11(6):16-18,35
以安阳永兴钢铁公司1#方坯连铸机为研究对象,建立连铸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拉速、过热度及二冷比水量对铸坯表面中心和角部温度及铸坯凝固终点位置的影响。并对铸坯表面温度进行了实测,实测结果与模型计算基本吻合。与现场生产实际结合,优化二次冷却制度,铸坯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大方坯传热的数学模型,通过现场射钉实验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校正,并通过数学模型确定了凝固终点位置,研究了过热度、拉速及二冷比水量等工艺参数对大方坯凝固终点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热度对铸坯的凝固终点长度、液相的终点长度和固液两相区的长度影响较小,之间呈正比例线性关系;拉坯速度对其影响非常显著,之间呈正比例线性关系;二冷比水量对其影响比较显著,之间呈反比例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矩形坯连铸凝固传热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青  徐明昕 《钢铁》1997,32(2):28-32
根据连铸矩形坯凝固传热特点,在上海浦东钢铁有限公司1号连铸机二冷系统改造中,动用直接差分法建立了二维非稳态矩形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已应用于连铸凝固过程的模拟计算,在分析拉速、浇注温度等在数对钢水凝固过程的影响后,为提高拉速找到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方坯连铸结晶器浸入式水口结构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伟  沈巧珍 《钢铁研究》2004,32(5):24-27
应用流场计算软件PHOENICS及水力模型,模拟了方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的流场和流动分布。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几种不同形式的水口对流动形态的影响,并用水力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通过数值模拟,为优化结晶器内钢液的流场以及浸入式水口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方坯软接触电磁连铸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低熔点 Sn- 10 Pb合金进行高频磁场作用下 10 0 m m× 10 0 m m方坯软接触电磁连铸实验研究 ,考察电源功率、弯月面位置以及感应线圈匝数对铸坯表面质量的影响 ,以确定软接触电磁连铸工艺所需最佳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钢的软接触电磁连铸实验 ,在高频磁场作用下 ,所得钢坯表面振痕明显减轻 ,角部裂纹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6.
钢液凝固过程中碳的不均匀分布是导致铸坯低倍碳偏析的主要原因,研究了钢水过热度、拉速、电磁搅拌强度对铸坯碳偏析指数的影响。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将中间包浇铸过热度控制在20~30℃、拉速1.8 m/min、结晶器电磁搅拌在200 A和4 Hz,对铸坯碳偏析改善有利,碳偏析指数降到了1.02。  相似文献   

17.
通过THERCAST软件建立了考虑结晶器保护渣和气隙热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150 mm×150 mm小方坯在连铸结晶器中的热力学状况,发现拉速对热流密度的影响很大,热流密度会随着拉速的增加而增加,不过拉速越大,热流密度增加越缓慢,然而,过热度对于热流密度的影响却很小。由于钢水静压力的作用,气隙沿横向分布非常不均匀,表面中心气隙很小,仅为0.2 mm,角部气隙却很大,最大值达到了1.15 mm。根据模拟结果和参考前人设计结晶器的经验,建议设计同时带有横向和纵向锥度的结晶器。  相似文献   

18.
连铸坯偏析研究发展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连铸坯偏析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减少连铸坯偏析的方法,介绍了连铸坯偏析的数学模型及测试连铸坯偏析的最新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张洪波 《河北冶金》1997,(5):12-15,19
分析了连铸结晶器腔形状和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讨论了小方坯连铸结晶器的发展以及取得的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20.
茆勇  王民章  宋超 《钢铁》2003,38(4):27-28,33
对马钢新六机六流小方坯连铸机生产的低碳易拉丝钢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 ,认为新六流生产的低碳易拉丝钢 ,在采取了精炼站在线定氧喂铝线 ,将钢水活度氧控制在 ( 40~ 5 0 )× 10 - 6 ,同时连铸采取保护浇铸和电磁搅拌等技术后 ,铸坯质量的改善效果明显 ,轧制的盘条表面质量良好 ,拉拔性能比旧工艺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