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业界新闻     
《建筑学报》2015,(4):120-121
<正>"王大闳:华人建筑的现代性探索"讲座及沙龙举办值《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建筑作品全集出版之际,2015年3月25日,台湾建筑史学者、铭传大学建筑系专任助理教授、王大闳建筑研究与保存学会秘书长徐明松在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做了有关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王大闳的专题讲座,并于3月26日晚与张永和、史建、王辉在都市实践事务所研讨了王大闳的现代建筑探索。此次活动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主办。  相似文献   

2.
1949年前后,中国大陆一批建筑学者迁移台湾,改变了台湾现代建筑发展进程,金长铭即是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9-1959年间,他以台湾省立工学院建筑系为基地,创立"今日建筑研究会"与《今日建筑》杂志,宣扬现代建筑理论启蒙民智,取径中国哲学来阐述现代建筑理论,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在台湾发展的先行者。本文力图勾勒出在两岸对峙年代,一位心怀启蒙精神与中华乡愁的传统士人式建筑学者,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3.
正书名:银色的月球作者:王大闳编者:李宗哲构成/设计:王志弘出版社:通俗社ISBN:9789868453104主持人推荐语《银色的月球》是一本做工精致的台版图书。与它的结缘,来自于2016年新春半层书店的第一次学术活动,台湾著名策展人、建筑史学者徐明松老师用王大闳的人生故事、建筑作品和文学著作,为这位传奇建筑师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形象,也将我们阅读王大闳的目光首次引向了建筑之外。的确,作为一位经历过中、西方文化"完整"养成的大师,王大闳的艺术成就并不仅限于建筑。在那些兼具西方现代建筑内核和中国传统空间  相似文献   

4.
简讯     
正台湾建筑师王大闳逝世2018年5月28日,台湾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王大闳逝世,享年101岁。王大闳于1918年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和苏州;1936年考上英国剑桥大学机械工程系,来年转入建筑系。二战爆发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攻读硕士学位,与贝聿铭和菲利普·约翰逊同窗。1947年王大闳回到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五联建筑师事务所,同时在上海市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大上海都市计划》。王大闳于1952年迁居台湾,1953年在台北开设大洪建筑师事务所,代表作有建国南路  相似文献   

5.
动态     
<正>时间的盐:姚仁喜的建筑三十年2015.6.28北京2015年6月28日,姚仁喜先生"建筑三十年"专题讲座在CBC中华圣公会教堂成功举办。此次讲座为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场成立30周年之际,《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CBC(China Building Centre)联合大元建筑工场共同主办的30x30——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场展览暨系列专题讲座之一。本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梳理台湾“光复”后最重要的建筑师王大闳如何思考华人住宅现代性的问题,借由他最早的自宅重建,我们有机会深入一个不曾走过的构建过程,不只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形式、构造都捆绑在一起的建筑语言,其中涉及密斯的语言、中国庭园与合院,还有王大闳个人对揉合后的东西方的独特想象.  相似文献   

7.
《建筑》2010,(9)
<正>近日,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了台湾建筑师李祖原。作为"世博会台湾馆"、"台北101大楼"、"北京盘古大观"等知名建筑的设计者,李祖原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哲学。他认为,大陆现代化发展很快,急于和世界接轨。在大都市,几乎能够看到世  相似文献   

8.
<正>主设计师简介姚仁喜,"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场"创始人,1975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1978年获得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建筑硕士学位。2009年取得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并于2014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授证为荣誉院士。自出道以来佳作迭出,荣誉不断。2005年,荣获柏克莱加州大学环境设计学院颁发的"杰出校友奖";2007年成为台湾最高文化艺术奖项之建筑类第十一届得  相似文献   

9.
正姚仁喜是台湾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在两岸建筑界扎根已久的他是目前中国深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实践者。他说他的设计中没有太多理论的东西,他创作最大的动力就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和个性,"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爱好电影的姚仁喜尤其关注空间的戏剧性,他认为建筑的艺术内涵并不仅限于营造美观的形式,而更关乎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他没有用夸张的造型或奇诡的材料去突破传统,相反,他讲究建筑比例,追求材料和工艺细节,这使得他创造的每一处空间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此,我们特意筹划了这期专辑,通过人物专访、学者解读以及作品展示向大家展现建筑师姚仁喜对建筑执着追求背后的那份情感倾诉与表达。  相似文献   

10.
汉宝德与他那一代建筑师的"建筑养成"都来自本土教育的初步"给养"。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自身,这不仅体现在汉宝德身上,也体现在高而潘、蔡柏锋与吴明修的职业生涯中。这一代建筑师尽管受到王大闳、陈其宽、张肇康等上一代的影响,却在建筑语言上产生了一种"疏离",几乎看不出任何继承性,这经常成为研究台湾现代建筑史时的困惑,难道华人社会那么渴求向外学习而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章以汉宝德作为讨论的核心,并对他同时代的几位重要建筑师也进行了研究,试图为台湾匮乏的年代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建筑样貌。  相似文献   

11.
正摩登禅性建筑师姚仁喜有两个标签最为人熟知:其一是他在设计中坚决而彻底的"摩登"风格,其二是他对于佛学的深湛造诣。熟读佛经的姚仁喜想必了解"摩登"一词的渊源。这个最早见于《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之名的词汇,在上世纪20年代因其与modern谐音而被赋予了"现代"的含义。随着从"摩登伽女"到"摩登女郎"的演绎转换,及至1930年代,"摩登"一词逐渐与"时髦"同义。时至今日,"摩登时代"早已远去,而"摩登"一词也逐渐沉没于社会集体记忆的深处。然而,在笔者看来,"摩登"概念的退隐殊为可惜,因为它有着"现代"一词所不易传达的微妙精义。自严复译介《天演论》之后,百多年来中国主流文化所默认缺省的"进化论语境",令"现代"成为"进步"的目标描述。这个被文化预置的价值高位,让"现代"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更多凸显出面向未来的理想、美好而永恒的乌托邦语义,同时也因此遮蔽了"现代"概念原义所涵括的  相似文献   

12.
周榕 《世界建筑》2014,(8):38-39
<正>摩登禅性建筑师姚仁喜有两个标签最为人熟知:其一是他在设计中坚决而彻底的"摩登"风格,其二是他对于佛学的深湛造诣。熟读佛经的姚仁喜想必了解"摩登"一词的渊源。这个最早见于《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之名的词汇,在1920年代因其与modern谐音而被赋予了"现代"的含义。随着从"摩登伽女"到"摩登女郎"的演绎转换,及至1930年代,"摩登"一词逐渐与"时髦"同义。时至今日,"摩登时代"早已远去,而"摩登"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现代主义建筑师王大闳于2018年5月28日去世,享年101岁。王大闳是广东东莞人,1917年出生于北京,1936年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的机械工程系,后转建筑系,1939年取得剑桥大学建筑系文凭,在学期间曾获得建筑学会举办的不分年级的餐厅设计竞赛第一名。王大闳于1941年进哈佛大学随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学习,班上同学有贝聿铭与约翰逊(Philip Johnson),1942年10月取得建筑设计硕士学位。1947年,王大闳回到上海,与四位友人共同成立"五联营  相似文献   

14.
杨宇振 《华中建筑》2006,24(9):14-15
该文对彼得·罗与关晟合著的《承传与交融》一书的组织框架、内容组成、研究方法以及书籍形式等进行详细评析,认为《承传与交融》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一本有价值的书,但因为缺乏更广空间范围的建筑认识而存在严重缺陷,指出研究中国的城市与建筑问题十分需要宽广的视野看待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不能以若干发达城市或地区来代表整体中国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正>一位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中国建筑师中最早对现代性感兴趣的人之一,同时,他又把中国空间的传统带到现代建筑里来"(张永和)~([9]9);一个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城市规划,它"将现代城市规划所承载的思想、理念和科学原则引入了中国,其中所闪耀的理性主义光辉意味深长"(李德华)。他们"相逢"于70年前的上海。1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王大闳王大闳,祖籍广东东莞,1917年生于北京。1.1父亲与教育父亲王宠惠(字亮畴,1881—1958年)是国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旨在于阐明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它是认识今日台湾面对的建筑与都市规划问题的关键。尤其面对1950-1970年代的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这段"最近的过去"的历史,更是塑造我们当前的、新的建筑与都市经验的一部分。作者先对现代建筑本身的历史做一简要交代,铺陈必要的知识脉络,然后面对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1950-1970年代的台湾建筑。最后,当后现代转向时,台湾的现代建筑的范型转移是随着空间全面商品化,被商品与符号的创造性破坏的大势所淹没了。  相似文献   

17.
为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促使中国的建筑学术研究走向世界水平,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先生及其事务所特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设立了“同济建筑学术基金”,专用以资助海内外一流华人建筑专家前来进行学术交流。作为首批受邀学者,著名建筑理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汪坦教授和  相似文献   

18.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11):104-105
在设计界,台湾著名建筑师姚仁喜虽然在设计上并没有走风格化、符号化的路径,但他的可识别性仍然很高,因为他不仅仅翻译出版了不少佛教书籍,而且还设计了非常多的现代宗教建筑。在设计上,他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在张扬地方性文化上也着力很多,这些都值得当下大陆设计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传统居民有两类,一类是台湾的传统中国民宅,一类是台湾的传统原住族群民宅①。而台湾传统中国民宅又可分为闽式与粤式,其中闽式影响最大,数量最多。 闽式(主要指闽南)居民建筑对台湾民居建筑的影响,是随着闽人向台迁移而秘然产生的。正如《台闽地区的古迹与历史建筑》一书中“台湾古建筑与闽粤建筑之关系”所指出:“随着移民潮的来临,福建南部闽南  相似文献   

20.
高铁新竹站是架构在台湾高铁整体基础工程上的建筑物,因其优雅简洁的屋面形式与构造细部,已成为近年罕见深具象征意义与设计质感的建筑作品。本文从台湾铁路百年发展的背景出发,检讨姚仁喜建筑师在本案中对于地方特色与公共空间的思索与表现,并申论此设计进程中的新尝试对其个人创作以及台湾当代建筑之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