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的创作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归属于"文明",同时它所反映的社会观念、生活模式、它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征、它的建造者情况等,都使它成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传统文化特色,来源于对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如何在当代技术与文化观念的层面上,去体现传统与现代这二者之间的融合?"意境"创作往往比一目了然的"理性"还原建筑更具有魅力.  相似文献   

2.
缪军 《世界建筑》2002,(11):65-67
本文是关于建筑语言的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建筑艺术不是单纯的实用物,是处于“纯的艺术”与实用物这两极之间的变化中,在变化的不同梯阶上,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与关系也是不同的。建筑作为文化表意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即形式/意义关系在建筑符号学的领域里通过“陌生化”手法加以应用,这意味着由抽象形式与意义混杂而成的建筑语言的通俗性和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8)
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建筑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筑艺术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建筑空间不仅是人们居住的迫切需求,也是艺术发展的表现之一。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建筑空间加大了艺术表现力度,特别是在艺术形态与视觉语言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该文通过对建筑空间的艺术形态和视觉语言进行探析,分析其艺术表现形式并探索建筑空间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与人类生活相伴相生、又被列为人类七大艺术之首的建筑,其如何健康发展,永远值得一个国家和民族深思,也激励着建筑师们为之不懈探索。建筑专家窦以德毕生磨一剑,以建筑学为己任,对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文化、建筑历史、建筑评论等,既广泛涉猎又潜心思考,既博采众长又独辟蹊径。同时,他从国情出发,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方向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5.
华勇 《华中建筑》2008,26(5):3-4
形成自己的材料语言,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是建筑艺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创新的突破口之一。在国际化浪潮的席卷下,中国建筑的材料语言出现程式化的问题:不同环境、不分地域、不管技术水平。材料语言的千篇一律暴露了我们建筑精神世界的失落以及对现代化阶段性的误解。该文梳理了国外现当代建筑大师们在建筑材料运用上的两大策略,分析了材料应如何体现建筑艺术现代化的方向:原创性与地域主义.试图为当代.中国建筑既“拔回家园”又“走向世界”理清道路。  相似文献   

6.
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正伟 《新建筑》2001,(2):61-63
三建筑语言的修辞规则 像写文章一样,做任何设计都离不开这样两个阶段首先得扣题把设计想法通顺地表达出来──这就要多从建筑文本的篇章结构和用词用语上来加以考虑;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使建筑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尽趋鲜明和完美,而这个反复推敲.调整与修饰的任务就落在“修辞”上了。应当说,上面已讨论过的建筑语言中的词法与句法规则,乃是这里所讲的建筑语言修辞的前提条件。 在语言学中,“修辞学就是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效果的规律的科学。”“凡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感情色彩、艺术特色、语体风格、表达技巧等均属…  相似文献   

7.
郑东军  王芳 《华中建筑》2004,22(3):52-54
基于对建筑语言的思考,从人与建筑,建筑与形式.建筑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出发,结合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和相关建筑实例,通过“隐喻化”创作模式对建筑形式中的隐喻进行了探讨和类型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析解构主义建筑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个世纪70年代不少先锋派建筑艺术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建筑艺术实践,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构主义建筑是以一种非美的美学和零度美学的观点对一切现存的建筑美学法则进行全方位解构。文章结合各种实例就各种解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解构主义建筑语言的运用提出了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追寻民族装饰元素在现代的新生,这是建筑装饰艺术中永恒的命题。我们应立足湘西本土,积极挖掘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设计元素并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我对侗族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试图将有关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呼吁大家弘扬、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湘西侗族传统建的木雕装饰、石雕装饰和砖雕装饰都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浓缩了数千年的创作理念。三种装饰艺术与建筑完美结合体现了"工"与"艺"高度统一。研究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有利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和逻辑,探讨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可行性。文章对余荫山房的地形、建筑构件、装饰、配景等建筑要素进行语法、语义和语用的探讨,归纳出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结合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心理逻辑的分析方法,递归出其中的深层原因。余荫山房在传统建筑语言和地域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建筑语言,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形式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园主人的心理因素3个方面。余荫山房创新的建筑语言和其中的3种逻辑,可以拓宽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研究视野,作为研究岭南传统建筑语言形成机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大陆实验建筑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实验建筑的发展过程、现状的分析,并就其与当代艺术的横向交流,提出中国大陆实验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筑空间的探索以及对当下文化的关注,正是其独立于主流建筑之处的重要因素,它的实验性也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郑炘 《建筑师》2005,(2):62-65
本文主张本着分析精神和适度整体论的观念,自觉地对建筑理论中有关概念、性质、表达以及诠释等问题进行反思,探讨建筑内在的、处于文化之中的结构性关联,以回应当代思想界对建筑问题的思考。应该意识到建筑语言在语义学方面的局限性,建筑在表现方面就不应承载过多。而建筑艺术的自身精炼过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诗学类似。品质方面的保证是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13.
建筑语言是建筑学与语言学交叉而形成的,如同人际交往的语言一样,建筑语言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通过建筑语言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语言学为视角,探讨建筑语言的语体、风格及文体,对我国建筑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走向净化建筑语言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朱文丽 《砖瓦》2012,(11):142-144
瓦当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建筑及装饰材料,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汉代瓦当体现了瓦当的最高艺术成就,画面内容丰富,图案造型生动,构图明晰,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的气势,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韵味,是中国建筑特有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探究水墨语言在中国建筑、雕塑创作中的不同表达方式,探讨在不同空间艺术形态之间水墨语言的关联,借助水墨语言进一步分析徐冰的装置艺术。针对艺术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媒介的把握及作品背后深层的中国文化情结两个方面,剖析徐冰装置艺术中的思想精神构建。当代雕塑在呈现艺术家观念的同时,更应该侧重对当代社会、文化观念的思考,加强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当下空间艺术创作中水墨语言的应用作出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诺 《华中建筑》1997,15(3):24-25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曹诺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在一般人看来,“建筑”与“艺术”一个是工程学科,一个是艺术学科,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建筑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又产生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等这些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华珺 《新建筑》2012,(2):151-153
"元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来一个重要的概念,把元语言和对象语言这对范畴纳入建筑批评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好地区分建筑批评中概念的结构与层次,避免将不同层面的价值理念相混淆。通过对元语言不同层次的分析,建立建筑批评的三个研究层次及其相应的元语言,即建筑语形元语言、建筑语义元语言和建筑语用元语言,而不同层次间批评元语言的交流与对话,也会丰富建筑批评话语自身。  相似文献   

18.
舒千 《古建园林技术》1997,(4):52-53,37
浅论建筑审美中的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舒千在建筑审美中,建筑如何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示在鉴赏者的面前,又如何以一种文化形式让社会接受。另一方面,鉴赏者如何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建筑,又如何以一种态度参与到建筑文化的社会环境之中。这里必须首先明确建筑审美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赣州市石城县文化艺术中心设计的总结与分析,阐述了设计大型综合文化建筑,如何从建筑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去发掘和探索,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提炼为建筑语言,以体现对当地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雕塑属"纯"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家可随意发挥其艺术想象力,表现他的思想主题或艺术观点;而建筑师却要面对一系列的"建筑本体问题",如功能关系、空间的使用、结构体系、能量循环、人的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从立体造型艺术角度将"雕塑融入建筑",凭借对雕塑的审美认识,汲取雕塑表象的审美成分,让建筑形体突破各类"建筑本体因素"的制约,将雕塑性语言运用于建筑当中,赋予建筑更多的表现力与包容性,从而实现"实用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