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自主研发的地震应力仪、谐振仪 、倾斜仪和大地电位仪记录到印度洋8.7级大震的地震前兆——孕震物理模型和临震信号, 印度洋8.7级地震前后和8.5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受力情况有很大差异,表明 印度洋8.7级地震与8.5级地震的成因有着本质的区别,分析了海啸形成的原因,还发现了在 8.7级地震的孕育过程中有地下物质迁移迹象。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沙层应变的短临前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北京昌平及西集沙层应力仪观测资料,根据该仪器以往30 年所观测到的地震震例以及2004年12 月26 日印尼8.7 级地震的前兆特征;沙层应力仪记录的汶川8.0 级地震短临前兆过程,符合沙层应力仪多年监测实践总结出来的孕震物理模型,尤其是2008 年3 月开始出现的短临异常时间与形态的阶段性变化,临震异常特征明显,与卫星热红外等其他观测项目具有很好的时间同步性,属于汶川8.0 级地震大尺度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3.
依据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洞体形变观测资料,对天池火山区发生的火山地震和震群进行了地震前兆和同震反应研究。发现洞体形变资料对火山区地震和震群的形变前兆反应主要是以应变为主,并且异常形态以固体潮畸变和抖动为主。同震反应比较明显,主要以同震阶跃为主。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火山地震和火山喷发事件中,形变观测将为预报和预测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测预报的难度大,但并非了无痕迹或不可知,我国每次较大的地震都有案例总结。统计表明,近40 年来,有77 次地震在发生前均有中期、短期甚至临震预测,不能因为汶川地震预测的失败,就全面抹杀中国的地震预报成绩,即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应予肯定的,汶川地震也并非是无前兆的“怪震”。  相似文献   

5.
潮汐力谐振共振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简称HRT 波法)是由震前所记HRT 波根据HRT 波预测模型,在震前同时测定给出地震三要素(地点、震级和时间)的一种新方法,把孕震过程与前兆产生机理视为“黑箱”,选已知大自然存在的潮汐力波作输入信号;使用专门研发的“PS -100”HRT 波接收网站记录HRT 波(输出信 号),辨识得到与震源区介质状态有关的关系式,建立了HT 波与RT 波短临预测模型(HRT 波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震监测的目的,是实现有显著影响和具有破坏性地震的速报,积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球介质及各种物理场变化的连续、完整和可靠的资料,为地震的预测预报和各项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对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析,重点介绍了三种地震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微地震监测结果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把监测域扩大至微地震范围,可以扩大数据量,增大预报可靠性。实际微地震监测结果支持预报扩大,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用以震报震理论,可以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郑州地震台重力仪、水管仪、伸缩仪各测向固体潮观测数据计算和分析,提取了相关震例的短、临前兆信息。结果表明,该台固体潮观测对地震有一定的监测能力,其中,①重力资料对郑州省会圈中等以上地震有短期甚至短临预测价值。②水管倾斜仪和伸缩仪观测资料对豫、晋交界区域地震有中、短期预测能力。③重力、水管仪、伸缩应变资料对豫东南方向的地震信息反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李钧 《中国科技博览》2014,(14):151-151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且地震区域分布较广泛,震害频率较高、破坏性地震较多。经历了2008年四川汶川和之后不久的青海玉树等几次破坏性较大的地震后,国内工程界对于各种结构形式的建筑物所发生的震害表现和相应的抗震能力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总结和理解。伴随着抗震规范的修订,结构工程师应当更加重视抗震设计,加强抗震数值分析并在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切实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犬震不倒。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总结和发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地震行业中,汞的动态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地震短临检测预报中可以发挥显著作用,汞是继氡之后又一项水化学预测地震的重要前兆指标。为了加强地震监测测汞仪设备定型测试管理,保障地震行业计量单位制的统一以及量值传递和溯源的一致性、准确性,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科研等的进步以及计量监督管理提供准确的检定、校准、检测数据或结果,中国地震局在安徽省地震局庐江台建设了测汞仪比测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然而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还不能做出成功预报,当前应认真研究以适应社会对地震预测的需求。为研究2008 年“5· 12”汶川8 级地震预测的可能性,基于地震自身的信息提出了一种数值建模预测地震震级方法,以及依据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信息预测蕴震地区的方法。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地震预测技术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多年来对旱震关系、强震活动有序性及强磁暴组合法的地震预测探索,就川、甘、青、陕,特别是四川阿坝州地区的地震活动连续3年的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披露了在汶川地震前的2005 年12 月8 日向中国地震局提交的“关于加强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短临监测和分析预报应急工作的紧急建议”要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6月7日起突然在湖北省巴东县城北信陵镇沿江一线发生了2000多次密集的小震群,引起了大家的严重关切,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二期和三期工程的完工,水位将提高到156m和175m,是否会诱发更大更强的地震?根据地震构造的观点分析了库区东段几条活动断裂的分布、交汇关系和孕震能力,认为巴东和秭归可能为两个潜在震源区,蓄水后有引发5.5级左右的地震可能,地震烈度可达VII°~VIII°;并可能诱发库区内众多滑坡体的复活,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地震多发而且震灾严重,地震对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地震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生活都密切相关。震灾预防标准是保障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基石。我国地震安全的现状中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区域,地震活动频次高、强度大、灾害重、影响广。在仅占全球陆地面积1/14的国土上,发生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却达到了全世界的1/3。  相似文献   

16.
首先地震发源于汉字,听写汉字的活动,今天中国人、特别是关于地震系列科学专业学者,都不能写出震字含义。震:为地球空间分别在大气层、电离层、等离子体层,凭空产生的裂爆自然现象。地震:震现象发出的能量,部分被地球吸引力,吸引到地面上,与地球能量作功,产生地震波。震现象是暗现象,震能量是暗能量,那么宇宙空间科学家找的暗物质、暗能量也就有了答案。这就是我们必须论证震现象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强震成功预报的曙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30多次成功预报了中、强地震的发生;近加年来国外有些地震学家对几次强震预测失败感到失望,逐渐将地震研究的主攻方向转变为对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鉴定、加强建筑物抗震措施和建立现代数字台网,以便迅速准确确定强震的发生地点,可以即刻到现场救援;国内地震界部分地震学家受他们的悲观情绪的影响,也放弃了对强震预报的努力.所幸的是部分专业和业余地震学家仍在强震预报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开源软件FAST和Wolf土-构耦合模型,通过自编程开发了风力机地震动力学仿真模块,与文献提出的Seismic工具进行比较,验证了所建立的风力机地震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计算了5种地震运动下三台不同功率的风力机地震动力学响应,并基于分形和混沌理论分析了地震诱导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地震诱导振动具有明显的非平稳特征,且大型风力机必须考虑风-震耦合效应;地震诱导振动时程曲线分形维数介于1. 6~1. 8,表现较高的自相似性和长程相关性;对于风-震耦合效应较弱的小型风力机,振动曲线分形维数与地震强度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地震诱导振动表现为明显的混沌特征,为非周期性和非完全随机的非平稳振动过程;风-震耦合效应较强的风力机,地震诱导振动时程曲线最大Lyapunov指数与地震强度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且风-震耦合效应越强,振动可预测时长越短,振动不稳定性越强。  相似文献   

19.
李万润  范科友  杜永峰 《工程力学》2023,40(4):193-204+256
中国风电场大多不可避免的建于地震频发地段,在风荷载作用下风机正常工作时发生地震是一概率极大的事件。因此,该文以西北地区某2.5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对考虑叶片旋转效应的风电塔架结构在风-震耦合作用下的响应展开研究。利用谐波叠加法生成考虑叶片与塔筒的空间相干性的模拟脉动风速时程;基于叶素动量理论,计算考虑叶片旋转效应的叶轮载荷,并采用尾流模型计算塔筒尾流区塔筒面的载荷;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考虑叶片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并对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在风-震耦合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探讨了地震输入时刻对于风-震耦合作用下风电塔筒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叶轮旋转效应及尾流对于风荷载的计算影响较大;风-震耦合作用可能使塔顶位移较风荷载单独作用下的小,基底应力接近地震单独作用下的基底应力值;地震动输入时刻对风-震耦合分析有较大影响,建议在设计时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不是所有的活断层都会发生破坏性地震(5~6级以上),只有其中的极少数在未来数十年、数百年内有可能发生强震,特称之为强震发生断层。这种断层有一定宽度,一般为数米、数十米到数百米或更多。在断层范围内,地震波峰值加速度陡增,烈度可增加2°~3°或更多,抗震设计很困难。断层范围外,烈度随着离震中距离的增大而减弱,抗震按常规设计即可;台湾集集地震的观测数据却提示,0.15g的抗震设计,竟能抵御0.5g的破坏,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蕴藏着巨大的抗震潜能,这使建筑物抗震达到人员零死亡的目标成为可能。强震发生断层的识别和圈定,从地震构造学的角度解决了地震预报的时、空、强三个要素。城市规划中在采用诸多有关抗震规范时,应考虑强震发生断层的有无及其增震作用,提请有关部门对规范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