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萍  李建平  王建存  刘春茹  韩非  高璐 《核技术》2011,34(2):111-115
昔格达组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广泛分布于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等河谷中,其形成年代主要依据沉积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约4.18-1.78 Ma.对四川昔格达组几个典型剖面中砂样品进行石英Ti心ESR测年,结果显示为中更新世时期距今数十万年期间的沉积.将ESR年龄标定在磁性地层剖面上,显示以正极...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南部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东昆仑南部带出露的上二叠统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区内的构造演化特征。南北向剖面中4个砂岩样品的年龄为(48±3)—(89±8)Ma,径迹长度为(10.7±2.3)—(10.8±2.2)μm。裂变径迹年龄是区内逆冲演化的反映,长度分布体现了在退火带持续较长以及受隆升控制的特点。总体上具有3阶段热演化历史,约107Ma前后发生一次较为快速的冷却隆升作用,继之于约80Ma开始出现相对平静期,然后在6—12Ma进入快速冷却期,冷却速率为5.3—9.8℃/Ma或者106—196m/Ma。  相似文献   

3.
对合肥盆地中部肥西县打子塘地区圆筒山组砂岩(J2y)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表明,其FT年龄为(32.5±2.4)Ma(22个颗粒的平均),明显小于其地层的年龄(176~168 Ma);围限径迹长度为(12.43±0.18)μm(126个径迹长度的平均值),为单峰式分布。模拟热史主要为5段:距今176~152 Ma,冷却速率为-21.4℃/Ma;距今152~85 Ma,冷却速率为-0.1℃/Ma;距今85~32 Ma,冷却速率为1.4℃/Ma;距今32~10 Ma,冷却速率为1.6℃/Ma;10 Ma至今,冷却速率为5.0℃/Ma,这5个阶段分别对应了沉积物快速沉降加热、盆地趋于构造热稳定、盆地较快速抬升冷却和快速抬升冷却等演化阶段。沉积物快速加热阶段(176~152 Ma)反映了大别造山晚期山根拆沉阶段与盆地挤压、快速沉降和加热作用,构造热稳定阶段(152~85 Ma)反映了大别造山带热隆伸展和岩浆作用,冷却阶段(85~25 Ma)代表了郯庐断裂的走滑拉张作用与区域性断陷伸展(K2—E)取代热隆伸展体制与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最后一阶段(25 Ma以来)则为合肥盆地的挤压抬升、快速剥露阶段。  相似文献   

4.
奥涅加盆地的铀-钒矿床产于褶皱-断裂变动带中(这些褶皱-断裂变动带在剖面上位于远离基底的从红色片岩向黑色片岩过渡的部分),并受断裂系控制;矿床形成于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期的一个阶段(1800~1700Ma)。矿化为钠长岩、钒云母以及含钼、铜、铁的硫化物,铀矿物,铅、铋、银、铜、钯的硒化物和自然金及自然银的脉和细脉。热液矿化在大约1000Ma以前遭受了表生改造,产生了氧化带和硫化物的次生富集。热液矿化是在高浓度的碳酸-氯化物溶液作用下形成的,其初始压力大于1×10~8Pa,温度从钠长石化时的300℃以上逐渐降到含硒化物细脉的100℃左右。初步认为,有用组分来自盆地基底。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底与沉积盆地的关系,对于确定陆相(或亚陆相)环境碎屑物中重金属(Pb、Zn、Cu、U)的富集是有意义的。如果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是来源于基底(地球化学来源),那末,一直到剥蚀前,作用于基底的风化作用的影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研究现代或古代风化壳剖面可看出,由于主要的风化作用对大陆的影响,每种重金属元素,或是被淋滤到盆地,或是被富集和暂时地积聚在风化壳中。对三个地区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风化时期积聚的重金属形成的工业矿床只见于砂岩岩系中,并且其地球化学的演变或分带可能是由于气象条件的演变或分带而造成的。从风化基底到碎屑盆地的这种地球化学继承性的理论,大大地改变了以前关于从基底到碎屑盆地的继承性的解释,如砂岩矿床有明显的单(二)金属特点。  相似文献   

6.
首先分析日本砂岩型铀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深入阐述“绿色凝灰岩区”和“非绿色凝灰岩区”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征以及与成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日本砂岩型铀矿床铀源进行探讨,认为最有利的铀源来自基底或周边的花岗岩,其侵入时代为晚白垩世到古近纪(大约距今60~70Ma)。在矿床地质特征一节,列举日本人形咔和东浓两个重要的铀矿床矿例,对其含矿主岩特征、矿床物质成分、成矿富集因素、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研讨。最后,概括了日本以古河道(底部型)为特征的砂岩型铀矿床的找矿途径。  相似文献   

7.
赞比亚北部泛非Damaran-Lufilian褶皱带中的Kansanshi铜矿床由含浸染状硫化物外壳的高角度、席状石英-碳酸盐-硫化物脉体组成。这些脉体切穿并交代新元古代的加丹加(Katanga)变质沉积岩。根据切穿关系可划分出3期近平行的脉体。前2组脉体富含黄铜矿,并含少量辉钼矿,第3组脉体含有较多的辉钼矿,并含大量独居石和钛铀矿以及少量黄铜矿。使用Re-Os法对采集自每组脉体的辉钼矿(用同样的样品)进行了直接年龄测定,获得2个特征年龄:512.4±1.2Ma和502.4±1.2Ma(加权平均,2σ),这与野外测察到的相对年龄关系和脉体矿物组成相一致。根据Re-Os法年龄测定结果,切穿2个早期富含黄铜矿的脉组的辉钼矿-独居石脉体具有显著地比较年轻的年龄(约10Ma)。对采集自最终成脉事件的独居石进行的离子探针U-Pb年龄分析,测得U-Pb年龄为511±11Ma。±11Ma的2σ误差包括由Re-Os法提供的全部年龄和2σ误差。这些结果表明矿化发生于晚寒武世,并指出矿化或者持续10Ma,或者Kansanshi矿床有2期矿化,一个大约在512Ma,另一个大约在502Ma。脉体矿物组成和明显的切穿关系支持后一种设想。Kansanshi的矿化年龄与中非铜矿带的其他构造期后脉系所测出的矿化年龄极为相似。从Damaran-Lufilian造山带中的矿床测出的可供利用的地质年代数据表明,在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隆升作用的裂变径迹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对东昆仑山东段都兰-布青山近南北向剖面采集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所获得的41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介于25~130Ma之间,均低于其岩石形成年龄。昆北区和昆中区有着类似的演化趋势,即裂变径迹年龄随高程的增加而缓慢减小,平均隆升速率仅为2.22m/Ma。与之不同,昆南区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呈正比,变化率为11m/Ma。昆南断裂带两侧地区截然相反的演化关系表明,昆南断裂带在进入陆内演化后所起的作用比昆中断裂带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各种沉积环境标志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于伊犁盆地含矿主岩属冲积扇快速入湖的湿地扇沉积相模式;确立了铀成矿的有利相位;深入研究了层间氧化带特征、卷状矿体的分带特点及铀矿化空间展布规律;应用U-Pb同位素方法,获得了19Ma,12Ma,1.0Ma几个成矿年龄数据;详细地论述了砂岩型铀矿形成的诸多控制因素;总结了该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最后,对盆地远景区划分和今后工作提出  相似文献   

10.
肯德尔是蒙大拿州北中部三个金矿区之一,与岩盖状斑岩杂岩体有关。金的主要开采量(~14 t)来自Медисон群中的石灰质构造角砾岩。角砾岩是在大约66 Ma以前在正长斑岩侵入过程中沉积层形成穹窿和断裂时造成的。正长斑岩岩浆和热液流体侵入到断裂带。流体导致形成硅化角砾岩,细分散的金和硫化物。  相似文献   

11.
12.
吴文雄  罗嘉辙 《核技术》1995,18(8):470-472
用热释光测年法对台湾云林浊水溪扇洲沉积地层钻井不同深度岩芯的五个样品进行了初步测试,在50ka范围内样品的测年结果和^14C测年法的结果一致,这表明TL测年法对测定台湾第四纪沿岸沉积层年代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西昆仑北部山前普鲁地区山体抬升的裂变径迹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万景林  王二七 《核技术》2002,25(7):565-567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高差法对普鲁地区克里雅河南岸海拔3000m花岗岩山体进行了分析,显示西昆仑北部山前在晚新生代9-8Ma左右发育有抬升事件,区内西域砾岩中花岗岩砾石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跨度至少20-4.5Ma,表明西域砾岩的沉积(3.5-1.6Ma)并非对应西昆仑的快速抬升。  相似文献   

14.
用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得泥河湾地层上部丽蚌-1、丽蚌-2化石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36、1.22Ma根据氨基酸外消法对测得泥河湾地层下部骨化石和丽蚌化石的年龄为2.7、2.9、2.78Ma等由此可确定河北省泥河湾地层的第四纪时期标准地层的年代。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大青山南麓古土壤14C测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金辉  郑勇刚  刘粤霞 《核技术》2005,28(2):113-117
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上达赖村附近的大青山南麓山前断裂带上5个钙质古土壤样品和1个陶片样,分别用NaOH溶液将古土壤样品分离出胡敏酸、胡敏素和古土壤全碳以及无机碳酸盐等不同组分,对这些组分进行^14C年代测定,同时对陶片进行热释光的年龄测定,以探讨古土壤的中不同组分的HC测年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曹王敏贤  付莉成 《核技术》1998,21(9):562-566
用RISO TL-OSL仪进行了年轻陶器样品的前剂量法自动化测龄。对明代陶器的断代结果与细颗粒-添加剂量法结果相比符合率达100%;鉴别古陶膺品也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
杨刚  陈江峰 《核技术》1999,22(10):588-592
对低温Al芯电子自旋共振测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98K的低温条件下,得到了分辨率较高的Al芯ESR全峰图形。通过对三块不同深度的花岗片麻岩中Al芯的测定,从浅到深分别得到1.14,1.10,0.50Ma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与岩石形成的地质背景相一致。由此证明用ESR的Al芯来测定浅成变质岩的年龄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总体研究程度较低,前人年代学资料报道亦少,且主要属于印支期之前。本文在巴音郭勒地区花岗岩类样品中获得了系列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不仅为本地区地质研究提供了裂变径迹年代学资料,而且揭示了所经历的多期构造活动。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在201~109 Ma之间,具有201、185、164~163和139~109 Ma年龄组。这些年龄很好地体现了地区内所经历的两次挤压和两次伸展构造活动,其中年龄201和139~109 Ma是羌塘地体和冈底斯地体,先后于中-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分别向北俯冲并与其北侧地块相互碰撞-汇聚-拼合的体现;而年龄185 Ma和164~163 Ma则分别与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区内造山后伸展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由于锆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与吉林省夹皮沟金矿的成矿温度相近,相比其他年代学分析技术,锆石裂变径迹技术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其年龄恰可反映金矿成矿年龄,因此本文应用锆石裂变径迹技术探讨夹皮沟本区成矿时代。通过实验获得了8个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测试结果,其年龄值在(78±8)~(190±2)Ma之间变化,并可分为2组:190~153 Ma和106~78 Ma。两组年龄揭示了中生代以来区内主成矿时代以及后期叠加成矿年龄,体现出夹皮沟金矿田具有多期次成矿作用。同时,两组年龄还分别体现了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对研究区共同影响的地质事件,并为此提供了年代学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20.
选择从四川松潘张家沟剖面采集的沉积碳酸盐标本作为研究的对象,X射线衍射证实了标本中主要的晶体是方解石,并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测定了晶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作为一种尝试,对几块标本运用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两种方法测出了它们的年龄值,并对实验结果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