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刚 《焊管》2011,(3):17-17
近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传出消息,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初步规划2 600亿m3,是2010年天然气消费量的2.6倍,其中国产1700亿m3,净进口900亿m3。据了解,管道输送是石油、天然气最经济和合理的运输方式,因此可以认为,未来五年天然气消费量的大幅增长将带动油气输送管行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志军 《焊管》2011,(5):36-36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天然气的大发展是大势所趋,新一轮油气管道建设启动在即,油气输送管和热轧板卷、中厚板生产企业将迎来利好形势。  相似文献   

3.
华贲 《油气世界》2007,(6):19-22,30
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高能耗工业年增15%以上的高速增长,使能源形势空前严峻.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油气资源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2006年,占世界GDP5.5%的中国,耗费了世界15%的能源。2006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47%;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堪忧。  相似文献   

4.
LNG引进促进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大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振华 《油气世界》2006,(12):17-21
一、我国天然气产业迅猛发展但仍满足不了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天然气产业迅猛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  相似文献   

5.
华贲 《油气世界》2008,(2):24-30
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新的能源战略更加强调多元化、清洁化,中国的天然气产业进入了年增20%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国际天然气和LNG市场和价格的巨变。国内与国际天然气差价剧增;进口LNG照付不议项目所依赖的联合循环发电面临亏损:被“西气东输”和LNG所唤起的东南沿海巨大的天然气需求市场,发出了一片“用不起”的惊呼:“国际市场LNG太贵,中国不能承受”;“进口LNG过热了,必须降温”;“天然气发展规划难以实现,还是烧煤吧”。在一些环境敏感地区,甚至已经重新启动了燃煤项目。在这个时候,审视一下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去从,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天然气将成为全球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重要桥梁,2025年左右将取代煤炭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21世纪后半叶天然气消费量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而深化天然气产业改革也成为能源供给革命的重要内容。3月24日,《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4-2015)》(简称《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分析宏观外部环境对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的影响,从产业整体发展角度重点分析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对中国油气产业国际合作、对外贸易等进行分析与展望。《蓝皮书》指出,2015年全球石  相似文献   

7.
当前石油天然气产业正在寻找新的供应来源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液化天然气产业发展概况 液化天然气(简称LNG)是优质、清洁、高效和方便的“绿色能源”,进口LNG能大大改善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目前,我国的LNG产业已经从项目论证、项目建设、发展到项目运营阶段,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相似文献   

9.
问:张老师,近两年天然气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近年来天然气的发展呈加快趋势.超过同期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但2009年却突然出现逆转.世界天然气年产量和消费量出现2.41%和2.34%的下降。应该说,天然气是这次经济衰退中受影响最显著的一次能源。在天然气及其他能源消费下降的共同影响下,200g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133%,这是28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也是1965年以来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值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10.
2011年,预计中国国内石油需求增速有所下降,全年石油需求量为4.85亿t,原油新增一次加工能力将达到2450万t/a。天然气消费量有望达到1500亿m^2,天然气产量将接近1100亿~1300亿m^2。2011年,中国将继续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同时继续支持和鼓励企业海外跨国并购,以获得持续稳定的资源保障;通过加快地区输气管网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用能结构,扩大天然气消费区域;此外,中国政府还将深化油气价格改革。  相似文献   

11.
李鹭光 《天然气技术》2007,1(5):I0001-I0001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明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战略部署。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应当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认真理解和准确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闽林 《石油学报》2007,28(2):112-112
在下一个世纪里,世界天然气工业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球初级能源需求将增加65%,其中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将比目前翻一番。预计世界天然气需求量将以每年2.6%的幅度递增,届时在初级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30%。  相似文献   

13.
国际能源署(IEA)在2013年11月12日发布的《2013年世界能源展望》(简称《展望》)中指出:"未来全球天然气需求由非经合组织国家拉动。"在天然气需求方面,IEA根据新政策情景分析得出,到2035年,天然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从2011年的21%上升至24%,全球天然气需求量将保持1.6%的年增长率,增长到近5×1012 m^3,其中82%集中在非经合组织国家。"中国是天然气需求绝对增长量最大的国家,随后是中东及北美地区。"IEA预计,2035年中国天然气年需求量达到5 300×10^8 m^3。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和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2013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3月22日上午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蓝皮书》通过详细直观的数据对比,为中国今后如何有效保障油气供应关系、如何充分迎接天然气勘探和消费的大幅增长形势提供借鉴。《蓝皮书》指出,随着油气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油气在国际经济、政治乃至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成为  相似文献   

15.
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油气产量增长的主要地区。快速发展天然气产业, 是历史赋于新疆的难得机遇和重要使命,也是新疆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新疆要依托天然气责源优势,加快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统筹规划气田开发和管网建设,不断扩大3大盆地气区生产规模,开拓天然气利用新领域,延伸天然气化工产业链, 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保障西气东输及当地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王亮 《油气世界》2007,(12):34-37
天然气是目前最理想、最具前途的洁净能源。它与煤炭、石油等能源相比,燃烧所产生的氮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悬浮微粒极少;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只有煤炭的40%,燃烧后没有废渣、废水等废弃物。同时,它的热转换效率高,环境代价低。由于上述优点以及天然气利用项目具有投资省和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报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与天然气产业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背景下,天然气是最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是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桥梁。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消费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既是中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的现实选择,也是强化节能减排的迫切需要。为此,全面总结和分析了现阶段中国能源消费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以及天然气在资源潜力、清洁性、高效性、经济性和利用领域等方面的优势,首次阐明了中国天然气发展的三大革命性目标:①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超过30%;②建成覆盖全国各地、互联互通、高效安全灵活的现代化管网体系和应急调峰体系;③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天然气人民币体系。提出了实现中国天然气革命的四大战略举措: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确保供应量快速增长;②加大天然气利用力度,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中心;③加快输配系统建设,形成类似公路网、电网分布特点的天然气管网体系;④加强合作,全力推进天然气人民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罗佐县 《中国石油》2009,(11):51-53
深化海洋油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广泛吸引来自发达因家和跨国石油公司的外资技术,管理经验等,对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深化海洋油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广泛吸引来自发达因家和跨国石油公司的外资技术,管理经验等,对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录井工程》2014,(1):20-20
正随着环境保护需求增长和对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日益受到重视。业内专家18日指出,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与需求量均快速增长,占一次能源比例上升,预计我国将迎来天然气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史昕表示,预计2014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900亿立方米,占世界消费总量的4.5%;到2020年,我国消费量将达到约3600亿立方米,占世界消费总量的9.5%,年均增长率为7%。她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