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分析采用格状编码调制的自适应均衡技术对HDTV传输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HDTV同播传输的干扰环境,给出克服干扰的措施,设计一种适合于HDTV应用的级连格状编码和RS码方案,并对其进行计算机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好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地面广播信道的各种干扰进行分析。研究级联格状编码方案在HDTV中应用的设计要求。提出用于HDTV地面数字传输系统的级联8状态TCM32QAM和RS码方案,并对其性能进行计算机模拟。最后分析HDTV的突然中断效应和数字传输系统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面数字HDTV的频率规划和信道编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光球  姚庆栋 《电子学报》1996,24(7):99-103
本文研究地面数字HDTV的频率规划,提出HDTV服务面积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阐述了HDTV两种传输方案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提出了HDTV应用的级连码设计原则,探讨HDTV的系统结构,对发展我国数字HDTV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数字HDTV地面广播传输方法第二讲 格状编码调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应用在HDTV地面广播传输中VSB、QAM和OFDM方案中的格状编码调制,讨论卷积码及格状图的构成,调制信号的映射方法以及定性地分析从格状编码调制中得到的增益。  相似文献   

5.
蔡杰 《电信科学》1999,15(4):13-14
全数字HDTV在地面电视广播信道的传输体制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关于HDTV制式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将纠正随机错误和突误的RS码应用于HDTV信道传输中,将RS码与交错码相结合来提高信道传输体制的纠错能力。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将HDTV软件编码数据流转换成串行码流的方案并研制了相应的转换,输出系统。系统基于通用微机,将非实时软件编码的HDTV视频或舆流数据转换成串行码流,并提供时钟同步或包同步信号,其码流类别,编码系数,码率,工作方式等可选,它的研制成功在目前尚无HDTV编码芯片的情况下,得以为HDTV制式研究,设备或系统的研制或测试等,灵活,方便地提供信号。  相似文献   

7.
石磊  朱维乐 《数字通信》1996,23(3):42-43,52
本文综述了GA高清晰数字电视标准,并对GA全数字HDTV标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和评价,该标准的制定为HDTV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给出一个可共同遵守的统一框架。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动态     
国内外动态▲泰克安装第一个HDTV分配放大器1997年8月27日,泰克公司宣布了HDTV组件化产品M9600系列。这些产品将促进从模拟向数字广播的过渡,使广播者能够建立他们的首批HDTV设施。泰克M9600产品包括完整的HDTV系列产品,用于分配和监...  相似文献   

9.
(上接第 0 5期 )1 序论真正的DTV(数字电视 )系统应包括TV(电视 )的节目摄制、信源编码、信道传输、信源解码、节目显示等几个部分。由TV扫描像素的清晰度分 ,DTV分为SDTV(标准清晰度电视 )和HDTV(高清晰度电视 )。SDTV的图像分辨率为普通TV的最佳值 ;而HDTV的像素数为普通TV的 5倍 ,垂直分辨率可以达到 10 0 0线以上。2 0世纪 80年代 ,日本便开始了模拟高清晰度TV的研究 ,随后欧洲和美国开始进行HDTV的开发 ,并将日本抛在后面。 90年代初期 ,欧洲和美国相继制定了各自的DTV传输标准 ,分别为DVB…  相似文献   

10.
韩雁  王匡 《电子学报》1996,24(5):99-102
由于格状编码调制可以在相同的频带利用率下使信号得到2.55-7.37dB的编码增益,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鉴于TCM的维特比译码器在HDTV系统实现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本文开展了对维持比译码器的硬件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正交空时分组码的酉空时码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空时分组码构造酉空时码的方案,证明了所设计的酉空时码可以获得满分集.同原有方案相比,所提方案的优点是其码率较高,缺点是解码复杂度较原方案高.针对该缺点,提出了一种次优解码算法,该算法的复杂度同原方案几乎相同.Monte-Carlo仿真实验表明,在相同的频谱效率下,对同一误码率本文方案所需信噪比比原方案低5dB;同时,对同一误码率本文的次优解码算法同最优解码算法相比信噪比损失约1dB.  相似文献   

12.
空时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平  陶小峰  王卫东  雷鸣 《电子学报》2000,28(Z1):110-113
提高频率利用率一直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提出的空时码又是其关键技术之一.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空时码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分层空时码(LST);二是基于发射分集的空时分组码和空时格码.由于空时码具有良好的频带利用率及性能,3GPP已将空时分组码作为一可选方案列在所提规范之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空时码必将广泛应用于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3.
传统协同分集通过使网络中各单天线用户共享彼此天线,形成虚拟多天线阵列来实现空间分集,使得体积和功耗受限的网络终端也能获得分集增益,然而这并没有将信道编码和空时编码结合起来以使系统得到编码增益。为了能够获得编码增益来进一步改善系统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编码和分布式空时分组码级联方式下的两用户协同分集方案,并且在准静态的瑞利衰落信道下对系统误码性能进行了理论推导和系统仿真,给出了误比特率的上限解析表达式。在协同用户间信道存在噪声的情况下,我们分别对CRC-DSTBC和CC-DSTBC级联下的发射方案进行了性能分析和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即使协同用户间的信道存在噪声,本文所提出的协同分集方案与传统协同分集相比,不但获得了分集增益,同时也得到了编码增益,系统误比特率大大降低,从而显著提高了系统性能,并且这也和理论分析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该文提出用Reed Solomon(RS)乘积码作为外码,卷积码作为内码的级联码方案并且内外码间用Congruential向量生成的交织图案对RS码符号进行重排列。对此级联码采用的迭代译码基于成员码的软译码算法。当迭代次数达到最大后,通过计算RS码的校正子,提出一种纠正残余错误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误比特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AWGN信道中与迭代译码的级联RS/卷积码相比,当误比特率为1e-5时,新系统的编码增益大约有0.4 dB。  相似文献   

15.
针对极低信噪比条件下的传输,研究了极低码率Turbo码的编译码器结构,仿真分析了其性能。提出了极低码率Turbo码在高带宽容量、复杂信道环境,例如:短波通信、流星余迹通信等系统中的使用方法。比较了极低码率Turbo码与高码率Turbo码加扩频的性能。研究表明,极低码率Turbo码较传统高码率Turbo码有更好的性能,能将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向低信噪比环境扩展。  相似文献   

16.
叶文伟 《半导体光电》2013,34(5):838-841
进行光传输系统发展趋势和级联码理论分析与探讨之后,基于传统级联码方案,提出一种适用于光传输系统的新颖交织型级联码方案。通过仿真分析表明:相对于传统级联码方案而言,由该新颖的交织型级联码方案所构造的级联码是一种纠错性能优良、冗余度适中、易于实现的码型。因而,这种改进的新颖交织型级联码方案更适用于光传输系统的实际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裴先登  陈端荣  谢长生 《电子学报》2003,31(7):1015-1017
在数字全息数据存储系统的记录通道中,使用二进制映射等重调制码有利于信号的检测.本文作者提出了6:8格雷映射等重调制码的编码方案,将每6比特数据视为一个格雷码字,而相应的等重码设计为具有2单位距离特性.当检测到的8比特码字中发生一个2码元交换错误时,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误码性能的仿真结果表明,在系统的信噪比较低时6:8格雷映射等重调制码优于6:8二进制映射等重调制码.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多进制正交扩频加卷积编码体制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原理,给出了多进制正交扩频系统的理论误比特率性能,针对接收端需要对多路匹配滤波器输出信号进行最大值判决,以利于后级的信道译码,从对数似然比(LLR)出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进制正交扩频系统的次最优的软信息提取方法。对在AWGN信道中多进制正交扩频系统性能进行了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多进制正交扩频加卷积编码体制不但能有效地解决带宽与处理增益之间的矛盾,还可以获得比直扩系统加卷积编码更高的增益。  相似文献   

19.
薛永前  毛敏 《电子技术》2009,36(6):31-33
传统的无线密码锁实现方案中,多发送固定的密码,难以对付“拷贝重发”和“扫描跟踪”等入侵手法。文章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移位寄存器技术的跳码方案,这种方案能保证钥匙每次发送的密码都是随机的,不重复的,因此能有效避免“拷贝重发”和“扫描”等手法的入侵,基本达到了无法破解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论文基于线性码提出了一个非交互的可验证秘密分享方案,利用线性码的一致校验矩阵来验证每一个秘密分享者从秘密分配者Dealer处所获得子秘密的合法性,各子秘密拥有者独立验证,无须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