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空间快速增长引发了日益加剧的区域生态风险,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构成严峻挑战。尽管从城市自身尺度的环境影响控制迈向区域整体范围的生态风险防御,已成为规划调控变革的内在需求。但建筑学等单一学科探索,难以有效应对城市-区域之间跨尺度、多要素的生态复杂性议题。通过国际经验检讨,从人地耦合系统的复杂性视角出发,立足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区域生态风险辨识和规划方案绩效评估等3个基本模块,提出一种遵循“城市空间增长态势-资源环境压力变化-生态系统风险辨识-规划方案绩效评估”逻辑的方法模型,旨在改善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区域生态风险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2.
土地拍卖制度、二元土地管理制度伴随住房制度改革、权力下放与财税分权,是土地经济时代诞生的制度基础。土地经济推动了缺乏原始积累的中国经济和城镇快速发展,但也带来征地冲突、贫富分化、半城市化人口等社会问题。后土地经济时代,随着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房地产开发动力减弱、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半城市化人口完全转化的成本及社会风险加剧,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和推动社区建设等途径,引领城市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3.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其中一个核心挑战就是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经济结构扭曲和对经济长期潜在增长率的抑制.为此,要对供给端进行深层次结构性改革,首先就要从城镇化模式入手.原来基于土地资本化的债务型融资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仅让城镇化进程难以有效持续,农村人口难以有效被吸纳和进城安居,也让地方政府债务累累,失去拉动经济的能力,进而让整个国家实体经济都陷入高杠杆的巨大包袱.导致城乡人口流动受阻的户籍与农村土地制度的约束,也让城镇化放慢,从而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提高和内需的释放.面向经济新常态,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降低对土地融资的依赖度、创新城市发展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影响逻辑、作用基础和实际影响等3个层面探讨了土地与中国快速发展的关系认为,土地沿着政府"以地招商引资"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服务业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开发"式空间城市化的逻辑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影响;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国策、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等内外环境,土地制度、财税制度、住房制度等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及政府主导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作用机制,共同构成了土地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作用基础;指出,土地的"低成本"利用带动了快速发展,现行土地制度拉大了城乡差距,随着中国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现行土地利用框架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5.
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平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各类建筑密集带来的环境、能源、卫生灾害和治安突发性事件影响的危害性和复杂性也愈加显著,对于社会影响之大、涉及时间之长、空间之广,已经不是单一政府职能部门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调动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统一  相似文献   

6.
高伟 《华中建筑》2020,(5):89-92
当前全球范围内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着公共健康的严峻挑战,空间和健康的系统研究集中于要素分类、结构分级和作用机制,缺乏相互生成过程及其复杂性的系统解释。为更真实地反映居民生活和公共健康的关系,针对城市社区生活圈,引入复杂性理论,推导从认识到方法再到设计连贯的复杂性生成逻辑,构建社区生活圈和个人健康需求这两个要素,在要素和逻辑的动态循环作用中生成健康空间模式框架。结合模式研究、循证设计和实践总结,制定公共健康空间设计导则,提供样本社区空间优化策略。该模式不仅能厘清人、空间和健康的互动关系,更能提供一个框架让更多复杂性关系得以涌现。  相似文献   

7.
敖佩  聂爽 《中外建筑》2012,(6):63-64
为重塑大武汉工业的繁荣,武汉市提出的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一年来在经济增长上初见成效,但也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工业的倍增对人力和物力的需求,促进了远城区城市化的提升。但是与正常的城市化相比,工业倍增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遇到了一些问题。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现象日益突出,居民收入和权利没有随之而增倍,城市化被泡沫化;土地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的蔓延,远城区与中心城区建的隔离绿化空间被工业倍增下土地利用"东用西补"的置换模式所蚕食;另外从中心城区的角度看,工业倍增这种"退三进二"的模式使得就业不平衡、"钟摆式"出行交通现象日渐严重。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城市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寻找协调点。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和空间分布既是影响甚至是决定当前北京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更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北京未来的空间布局、空间品质及城市目标的实现.从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京津走廊地区的经济活力等角度,京津走廊地区未来人口不可避免地会大规模的膨胀.从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角度,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是未来的人口规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些增长的人口在空间上怎样分配,带来怎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等诸多方面的效应等.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的研究重点放在未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人口增长的可能性模拟上,研究意义在于: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其他的模拟来进行不同人口空间增长和分布模式下对社会、经济、环境造成的可能影响和效应,最后为城市规划对策及政府干预进行指导.事实上,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人口规模、结构,分布、迁移等一直是关注的前提和重点,在此,我们试图通过情景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大区域的中长期人口增长和空间分布的可能性预测(吴良镛,吴唯佳等,2012;吴唯佳,2012).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是空间增长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美国遏制城市蔓延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西雅图大都市区在华盛顿州《增长管理法案》颁布的三十年间,总结了一套基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且运行良好的土地综合管理工具.然而由于西雅图大都市区经济的强劲增长继而引发的土地快速增值,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管控效力面临着新的挑战.该文试图认识西...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