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阳高凝油田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原油含水率较高,其主要开采方式空心杆热线投资大,耗是量大,生产成本高,且生产过程中事故率高,作业周期短。针对这一问题,采用高凝油化学采油技术,使原油在井下乳化、分散,同时改变油管内壁的润湿性,使高凝油以冷抽的方式采出。2000年度在沈阳采油厂各高凝油区块累计实施高凝油化学采油技术164口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基本上实现了中、高含水期高凝油冷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单井产液量与降低单井能耗,沈阳油田首次采用螺杆泵进行生产.由于油井采出液温度低,油井结蜡严重,且区块油井深度大,液面深,采用螺杆泵生产后频繁出现杆断脱、管脱、管漏等事故,管理难度大.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发研制了防返油试压阀、防返转油管锚等配套技术,配合合理的热洗规律等措施,解决了高凝油对螺杆泵作业及运行的影响,减少了杆断脱、管脱、管漏的发生,提高了油井的作业成功率,延长了检泵周期.保证了该技术在高凝油油井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辽河坳陷地质和构造条件复杂,油气资源丰富,油品类型多样,稠油和高凝油在辽河坳陷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多年勘探开发经验为基础,对辽河坳陷稠油和高凝油形成机制、油品性质和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从经济有效开发的角度对稠油和高凝油油藏进行了分类,并对目前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为辽河坳陷稠油和高凝油勘探开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类似地区稠油和高凝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50多年的持续攻关,基础研究和现场应用均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发现微生物存在主动趋向原油、黏附原油、产表面活性剂乳化原油3种趋向原油方式,确定实验菌株以氧化方式降解烷烃、芳香烃的降解机理.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低渗透油田开展外源微生物现场试验,实施微生物吞吐试验93口井,...  相似文献   

5.
静安堡高凝油油藏采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油凝固点是原油失去流动性时的温度,一般原油的凝固点在20℃左右。静安堡油藏的原油凝固点很高,其凝固点为45-54℃。高凝油油藏与其它油藏相比在储层岩性、物性、储集空间等方面有相同特性;但同时在高含蜡、高凝固点、低气油比等方面又有其流体特性,在采油过程中也有其特殊性。本文介绍静安堡高凝油油藏采油技术,水力活塞泵采油技术,同凡管闭式热水循环采油技术和井下电伴热采油技术,对我国其它高凝油油藏的开发模式确定,改善采油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及现场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油层原油性质,在室内模拟井下条件,通过测定处理前后油井产出的原油组成(含蜡量和烃组成)和物性(凝固点、粘度)、原油伴生水中有机酸的含量的水的表面张力的变化,在室内将油井产出的含水原油与微生物混合后测定生成气体的组成,研究了微生物在油层生存繁殖及对原油的作用机理。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7.
该文介绍了国内、外微生物系列技术的应用及在该领域研究最新成果。对我油田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大的应用效果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辽河油区稠油及高凝油勘探开发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辽河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油品类型多样,其中稠油、高凝油开发在辽河油区勘探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辽河油田对稠油、高凝油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稠油、高凝油油气藏的特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形成了具有辽河油区特色的稠油和高凝油开发主导技术,在辽河油区稠油、高凝油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效果。论述了稠油和高凝油勘探开发历程,对辽河油区稠油、高凝油多年勘探开发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为辽河坳陷及类似地区稠油和高凝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采油增产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微生物注入油藏,滞流在油藏岩石孔隙中的微生物发生生化反应,可产生表面活性剂、溶剂、醇类、可溶气、酸和聚合物等。这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通过降低原油表面张力和粘度,可提高岩石孔隙介质中原油的流速,增强洗油和驱油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该技术在国内、外老油田三次采油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采油的发展及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对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从发展过程、目前状况到技术特点作了综合阐述,有助于促进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及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石油资源短缺和勘探费用的不断增加,以及经注水采油后几乎有65%~70%的原油仍留在油藏中,使得三次采油方法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其中,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MicroblalEnhancedOilRecovery简称MEOR)是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近十几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微生物防蜡和单井吞吐技术已基本成熟,分别作为生产维护和增产措施在多个油田有规模化应用,但目前仍存在机理认识不清和工艺优化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措施效果及有效率。微生物驱油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国内已开展了20多个区块的现场试验,但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认识,发展方向仍不明确,至今难以推广。分析了国内外近十几年来微生物采油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重点论述了微生物驱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外的现场试验方法和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辽河油田锦采区块为蒸汽驱区块,油层纵向发育程度较大,由于受到了油层物性、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层间干扰的问题比较突出。为了提高油田的采收率,降低油层间干扰,研制了直井分采配套举升装置。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采油是生物工程在石油工业领域的开拓性应用。文中介绍了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以及目前国内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新动态、发展现状和水平。对国内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对辽河、江汉油水样中分离的4株微生物,在青海七个泉油田中19井微生物增油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4种微生物能不同程度降解原油长链烷烃和芳烃且混合菌较单一菌效果好,同时生成大量具有降粘能力的短链有机酸、醇和生物气等物质.模拟试验表明,4种微生物及混合菌种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996年,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开展微生物采油的室内试验和矿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室内试验研究中,筛选,培养了适应于微生物采油的厌氧和兼性厌套菌种80余株,分F,B两个系列,各12组,并具有年生产600t以上菌液的能力,菌液中的细菌密度达到10^10-12Cell/L。在地层渗透率高于30×10^-3μm^2,地层矿化度低于150000mg/L,地层温度低于120℃,原油粘度低  相似文献   

17.
1996年,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开展微生物采油的室内试验和矿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室内试验研究中,筛选、培养了适应于微生物采油的厌氧和兼性厌氧菌种80余株,分F、B两个系列,各12组,并具有年生产600t以上菌液的能力,菌液中的细菌密度达到1010~12Cel/L。在地层渗透率高于30×10-3μm2、地层矿化度低于150000mg/L、地层温度低于120℃、原油粘度低于4000mPa·s、含腊量高于3%的井中,用微生物进行吞吐处理均见到效果。1996年5月到年底,该中心先后在胜利、中原、滇黔桂等油田,矿场试验施工60余口井、230多井次,有效率达70%以上,累计净增原油8500多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吉林油田微生物采油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吉林油田应用的可行性,掌握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基本方法、原理、特点及矿场实施工艺,较为系统地开展了矿场应用先导性试验。通过扶余油田单井微生物吞吐、水井微生物调驱,前大油田微生物清防蜡,新立油田解堵增注矿场试验的基因跟踪检测和动态分析,说明了影响矿场试验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吞吐250井次、增油18703t,微生物清防蜡591井次、增油22178t,水井微生物调驱13井次,增油6095t,激活本源菌7井次,增油709t,投入产出比大于1:2。微生物采油技术见效慢、增产幅度小,但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驱油机理,根据文中油田地层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各区块间油物性,地层温度,地层压力,流体性质都存在很大差异的特点,进行了微生物菌种筛选,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只要菌种筛选合适,文中油田适合采用微生物采油技术。  相似文献   

20.
耐高温采油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介绍了耐高温采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和培养基配方。在高温条件下对菌种4个方面的性能进行了评价:①生长性能:恒温水浴振荡接种量为5%的培养液,5d后菌浓度增加了一个数量级;②代谢性能:分析了菌作用油后的发酵液中的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类型为多元酮,浓度为0.33%~0.64%;混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H4和CO2,每100mL产气量为9~16mL,有机酸含量为0.16%~0.24%;③改善原油性质:菌作用后油的蜡胶含量下降,油的降黏率为28.90~66.2%;④非均质岩心菌液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菌液驱油效率较水驱平均提高5.4%。实验分析了影响菌作用原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菌和酵母粉浓度、配制培养基所用水的矿化度和酸碱度;对比了烃和糖蜜培养基作用原油的效果和不同性能菌的复配效果。矿场试验中提出了实际菌用量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应用。矿场15口井的试验结果表明,成功率69.2%,平均每吨菌液增油145.1t。图3表1参5(冯庆贤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