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CO2驱油效果差异较大,为制定提高CO2驱油效果的有效措施,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对苏北9个CO2驱区块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井型、压裂情况、注气前油井产油量、注采比和注气方式等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为:直井的开发效果好于水平井,非压裂井的效果好于压裂井,油井初产量越高则CO2驱油效果越好,最佳注采比为2.5左右,而注CO2方式对开发效果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采用的井型、油井是否压裂、注气前油井产油量是影响CO2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制定提高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CO2驱油效果的技术措施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HH油田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油藏,部分地层伴有裂缝发育,现面临衰竭式开采后注水开采压力高的难题。通过基质单管岩心驱替实验,探究目标地层进行注气开发的可能性,明确何种注入气体及驱替方式具有较好提高采收率效果。通过基质+裂缝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确定目标地层中微裂缝对提高采收率效果影响。结果表明,CO2较减氧空气是更好的注入气体,CO2/水交替驱替是提高采收率优秀的驱替方式;裂缝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采收率,裂缝+基质双管并联岩心CO2/水交替驱采收率较单管基质岩心降低27.09%。建议选择CO2为注入气体,对基质储层或采取改善非均质性措施的裂缝区域采用CO2/水交替开发,对裂缝性低渗油藏注气开采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玛湖地区致密油藏衰竭式开发后期采油速度快速递减的问题,提出利用超临界CO2驱替开发致密油藏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超临界CO2萃取致密油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及长岩心驱替实验,探究了超临界CO2驱替提高致密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开发特征及影响因素,优选了注气速度、CO2转注时机等重要操作参数。实验结果表明:CO2萃取轻质组分能力随萃取次数的增加而减弱;注气速度对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大,最优注气速度为0.10 cm3/min;原油与超临界CO2最小混相压力为34.18 MPa;当前油藏压力条件为最佳CO2转注时机。该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CO2混相驱过程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将CO2混相驱过程分为原始油相带、注气前缘带、混相油带和注气后缘带,主要采取短岩心驱替实验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研究表明,低渗透岩心的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图都呈凹型分布,存在非线性流动和线性流动。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流体粘度、有效渗透率、流体密度和气油比等。启动压力梯度与岩心渗透率成幂函数变化,指数为-0.482。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油田高倾角油藏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规模大,地层倾角超过10°以上的储量占总探明地质储量的68.6%。受构造高差的影响,常规注水开发难以实现构造顶底部位油井均衡驱替,边底部油井含水率上升快,构造高部位油井受效差,整体开发效果不理想。针对海拉尔油田高倾角断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差的问题,以注CO2重力驱油实验为基础,以油藏数值模拟为手段,开展注CO2重力驱油机理、影响因素及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当以原始地层压力10.57 MPa注入1.2 PV的CO2时,CO2驱油效率可达55.9%,能大幅度提高高倾角断块油藏的采收率;地层倾角、储层渗透率、注气速度是影响注CO2重力驱效果的主要因素;海拉尔油田有4 411.35×104 t石油探明地质储量适合开展注CO2重力驱开发,注CO2重力驱技术在海拉尔油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CO2驱可以改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并通过置换油气等方式实现CO2地质埋存,但由于油气密度差的存在,会形成CO2重力超覆而影响驱油效果。为明确油层厚度较大的低渗油藏中CO2混相驱条件下注气速率对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并通过建立的数值模型和超覆程度表征方法,系统评价注气速率的影响规律,从而对注入量等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混相驱条件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力分异,且随注气速率的增加,重力超覆程度减弱,混相驱采收率提高,但相比非混相条件,超覆程度较低,通过注气速率优化减弱其影响的效果更为明显。针对给定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注入量大于10 t/d后超覆程度影响减弱,因此,为保证厚油层CO2混相驱油效果,在不发生气窜的前提下应适当采用较大的注气速率以减弱重力超覆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CO2驱油现场试验方案设计和注气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博文 《非常规油气》2022,(6):87-93+99
为了研究裂缝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过程及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天然岩心切割打磨和刻缝,制成带缝的岩心薄片,结合高清显微镜和高清录像系统,采用高温高压驱替系统开展了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注入压力下的CO2驱油实验结果表明:CO2将优先驱替裂缝中的原油并以裂缝为主线进行渗流和扩散运移。随着压力的不断升高,CO2的相态及与原油的作用发生变化,驱油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受裂缝的影响提高的幅度很有限。具体表现为混相驱最终驱油效率比超临界驱提高4%,超临界驱最终驱油效率比非超临界驱提高2%。吞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连续驱替,吞吐可以更加充分发挥CO2与原油间的作用,有效地扩大波及范围和提升驱油效率,相同混相条件下驱油效率可以提高6%。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对CO2驱油过程和驱油效果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裂缝发育的低渗透油藏,吞吐效果明显优于驱替效果,因此探索有利的注采方式对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低渗透油藏CO2驱气体窜流影响开发效果的问题,以泡沫综合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搅拌法优选发泡剂,建立了CO2响应性增强泡沫体系,配方为0.1%发泡剂AOS+4.0%小分子胺+水。该体系在接触CO2前黏度与水接近,与CO2作用后黏度可升高18倍以上。性能评价结果显示:CO2响应性增强泡沫体系的泡沫综合值可达到常规泡沫体系的11倍以上;具有明显的剪切稀释特性,流变方程符合幂律流体流变模式;比常规泡沫体系具有更强的黏弹性,可以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抑制非均质低渗透油藏CO2驱气体窜流,提高低渗透油藏CO2驱的采收率。研究结果表明,CO2响应性增强泡沫体系可以解决低渗透油藏CO2气体窜流问题,提高CO2驱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CO2驱开发后期防气窜综合治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实验得到的 CO2混相驱油效率往往可达 90% 以上,但现场却难以达到室内实验的驱油效果。 限制采收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CO2的黏性指进、重力超覆和油层的非均质性等因素对注入 CO2波及效率 的影响。 针对注 CO2驱开发后期油藏气窜现象逐渐加重、开发矛盾不断加剧等问题,从开发层系、注采结 构、注入方式以及注入剖面 4 个方面开展了改善 CO2驱开发效果的研究,并提出了细分层系、高部位注气、 水气交替注入、聚合物调剖及 CO 2+ 泡沫驱防气窜等技术对策。 现场实施结果显示,油藏整体气油比从 2733.1 m3/m3下降到 63.84 m3/m3,日产油从注气前的 30.72 t 上升到注气后的 81.68 t。 该项防气窜综合治 理技术及经验可为类似油藏注气驱开发方案设计和后期防气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低渗小断块油藏资源丰富,然而低渗透油藏由于孔吼细小、渗透率低,常规注水开发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注CO2可以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兼顾碳减排与提高采收率,是低渗透小断块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方式。胜利油田小断块、小砂体井网不完善,注CO2驱油难以实施,CO2吞吐技术通过注入-焖井-生产的方式开发,是一种井网不完善的小断块开发的有效方法。矿场实施CO2吞吐影响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油藏条件下CO2吞吐效果,为矿场实施CO2吞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低孔渗储层中寻找优势储层(即"甜点")发育区是目前勘探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研究区特定沉积背景基础上,通过对多种地球物理技术的适应性分析,选定出适用于低孔渗储层预测的技术系列,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应用效果展示,证明了在研究区域寻找"甜点"分布的可行性的技术系列,为今后在研究区预测优势油气区探索了一条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程度的加深和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就如何开发好低渗透油田提出了一些基本论点,如重视地层裂缝的研究,注意防止油田开发中地层裂缝的不可逆变形以及慎重对待低渗透油田的注水问题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心薄片、物性、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资料,对西湖凹陷深层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物性特征、成岩特征及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深层储层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深层普遍存在次生高孔带的"甜点";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深部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成因;溶蚀作用和超压作用是形成深层储层"甜点"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宝浪油田油气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低显示油气层,油气层评价有一定难度,仅用单一的识别模式会遗失部分油气层,应用油藏物理学、渗流理论、神经网络等理论,根据试油资料,测井、录井信息,建立交会图法、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宝浪油田油气层评价标准,并在实际解释中得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大大拓展了储层研究内容,有力推动了储层研究方法的创新。对储层孔隙结构和孔渗特征的认识因新技术的应用而拓展,从常规尺度到纳米级孔隙,从低孔低渗到超低渗储层。文章在介绍和比较孔隙表征的多种方法基础上,根据孔隙结构和储渗特征将储层分为大-中孔高渗储层、微孔低渗储层、纳米孔超低渗储层和复合型孔隙储层4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储层探讨了各个表征方法的优缺点和有效范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储层的表征方法组合,针对复合型孔隙储层提出了分区-分层表征技术。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这些表征技术在孔隙成因、孔隙内壁表面结构、充填物特征等研究方面的应用,将储层表征技术从储层品质研究延伸到成因研究,为更加全面综合认识和评价储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种确定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原油中的表面活性组分在多孔介质的孔道壁面上吸附形成了边界层,从而使得低渗透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远大于中高渗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首先分析了边界层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然后建立一个孔隙网络模型来进行渗流模拟。通过在孔道中引入边界层,可以利用孔隙级网络模型作出压力梯度与渗流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即渗流曲线。由渗流曲线便可进一步确定启动压力梯度。该方法首次在确定启动压力梯度时直接考虑了边界层的影响,而且将孔隙级网络模型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到了低渗透油藏。  相似文献   

17.
在长庆油田油藏类型不断增多、国际原油价格低位徘徊的双项作用下,厘清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效益类别和识别不同类型油藏在不同油价下原油产量界限,成为油田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的迫切需求。按照效益评价与油藏研究、动态开发情况、油井生产故障及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油藏的成本、开发指标与效益的关系,进行低效井影响因素分析,为油藏的效益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寒武系天然气资源量大,上寒武统洗象池组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含气层系,目前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利用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洗象池组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物性及发育控制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洗象池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其次为细(粉)晶白云岩;储集空间包括孔隙、溶洞和裂缝,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洞)型;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局部含高孔渗层段,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从分布特征上来看,洗象池组储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续性较差,川中地区往东到GT2井开始出现厚层储层,再向川东五百梯地区储层有所减薄。盆地边缘的习水、奉节一带储层成带分布,厚度较川中地区薄。储层发育受沉积相控制作用明显,颗粒滩发育区内储层发育程度较高,此外,建设性成岩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也对储层发育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吐哈油田探明及发现的气藏均为凝析气藏,具有低孔低渗、井口温度低、单井产量低、凝析油含量较高、地层压力下降快、地形地貌复杂、地面自然条件恶劣等特点,因此天然气地面集输极为困难。针对其集输工艺的难点,对单井集气工艺及集气站主要工艺技术进行了多方案优化研究论证,提出了适合于该气藏地面集输工艺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其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焉耆盆地本布图东地区储集层特征与分布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焉耆盆地本布图东地区油气层集中分布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下段和八道湾组上段。在油组划分和对比基础上,研究了Ⅰ-Ⅳ油组的岩性及物性特征; 应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预测了其厚度与物性的横向变化,在三维空间描述了油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含油气储集层具有分选性差、泥岩含量低、物性差的特征,属于低孔– 特低渗型储集层。油组砂体在构造高部位较厚、物性较好,向低部位减薄变差,图 301 井东南区是有利储集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