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A4V闭路式泵自冷却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A4V泵为例,采用在泵体简化图上分块划分控制体积的方法,利用控制体积能量守恒定律,求解各控制体积油液温度的瞬时变化规律,定量分析闭路式轴向柱塞泵的自冷却性能。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其它泵。  相似文献   

2.
变量浮杯泵是一种新型的轴向柱塞泵,它结合了现有的斜盘式和斜轴式轴向柱塞泵的特点,形成一种独特的镜像对称布局,在不增加体积的前提下成倍增加了柱塞数目,减小了轴向力。这种结构使得该泵在减小噪声、降低压力和流量脉动、降低生产加工成本方面表现突出。该文主要介绍该新型泵的原理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该文研究在恒压变量柱塞泵壳体腔内集成摆线泵、调速阀以及节流阀等使柱塞泵多次变量,实现节能,同时大大缩短泵的启动时间。对变量控制机构和原理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了摆线泵在变量控制中所起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变量控制机构的数学方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液压柱塞泵变量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时CY泵开发的背景、过程是怎样的? 锻压机械无泵可用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锻压机械面临一种无泵可用,无泵可选的局血,当时引进的是苏联的径向柱塞泵和曲轴泵,这些泵压力低、排量小、体积和重量大,无法满足锻压机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数字式多功能泵的实现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轴向柱塞泵的变量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流量控制是多功能泵最基本的功能,其它功能都可以转化为流量控制功能来实现。基于以上原理,在实现了流量控制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式多功能泵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快速控制原型技术,对多功能泵的实现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分子的热感应式微型泵辽宁省铁岭农机校于亚非利用高分子的热感应式微型泵具有利用温度变化工作的高分子执行元件,它可以从外部控制加热及冷却来驱动,并调节输出液体的流量。执行元件使用的是热感应性高分子冻胶,位移量很大,相对于泵的体积,它的流量是较大的。...  相似文献   

7.
WCY型微机控制变量泵的特点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山东省煤炭科学研究所研制、天津高压泵阀厂生产的WCY型微机控制变量泵,将微电子技术与轴向柱塞泵相结合,既提高了泵的控制性能,又可实现泵与主机的最佳匹配,使能量得到合理的使用。该变量泵已在塑机、机床等行业中使用,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  相似文献   

8.
由于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后的钻塞作业缺乏专用钻塞泵注设备,研制了SZB1000型钻塞泵注设备。该设备具备钻塞液在线混配、连续泵注等功能,可实现单机配合连续油管作业机完成钻塞作业的需求。对五缸柱塞泵的最大瞬时排量和理论平均排量进行了计算,并对泵头体强度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最后在完成型式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ZB1000型钻塞泵注设备能够满足钻塞作业需求,相较压裂车配置方案,设备采购成本最高降低了64%,燃料费用降低了22%。  相似文献   

9.
新型径向柱塞变量泵的结构特点及变量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梅 《机械设计》1994,11(4):8-11
从结构特点,主要部件受力及变量控制等方面,对新型径向柱塞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并与轴向柱塞变量泵进行了性能比较,从中得出一些对工程实际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斜轴泵的试验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轴泵的试验模态分析高天方,殷祥超,陆梅斜轴式轴向柱塞泵是矿山机械中的关键部件,它的故障将直接影响整个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本文利用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对ZB-107斜轴式轴向柱塞泵的摆缸壳部分进行结构动力分析,得到泵的结构模态参数(包括固有频率、模态振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民用飞机特点,提出了民机发动机驱动泵长寿命设计技术。分析了入口内置涡轮增压泵、出口集成压力脉动衰减缓冲瓶、壳体回油腔设置主动抽油泵对发动机驱动泵寿命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入口腔内置涡轮增压泵可将入口压力增加0.15 MPa,出口集成缓冲瓶可将液压泵压力脉动控制在额定输出压力±3%以内,且缓冲瓶容积越大,对压力脉动衰减越明显,壳体回油腔设置主动抽油的摆线齿轮泵可将液压泵壳体回油相对入口的温升控制到小于6 ℃,壳体回油温度甚至低于泵出口温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CY轴向柱塞泵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两项专利成果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研制了一种新型数字式压力控制泵,它是一种采用微机控制的、主体为结构较简单的容积式泵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通过控制器中预设的程序对步进电动机输出转角、转速的控制来实现泵的容积或压力改变.由于实现了泵对执行元件的直接压力控制,省却了许多控制阀及相关元件,使压力控制回路简单、经济.该控制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四叶片差速泵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提出了一种新型容积泵——四叶片差速泵,它主要由非圆齿轮驱动系统、泵壳及同轴安装于泵壳内的两个叶轮组成,利用不等速转动的两个叶轮叶片之间周期性张开、闭合来实现密闭容积变化进而完成排液及吸液过程,其两叶轮的张合运动分别由两对非圆齿轮驱动实现。研究了该泵的工作原理、驱动系统中非圆齿轮节曲线以及配液孔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解决困液及叶片干涉问题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泵机组结构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特点,分析了其梯级泵站对主泵机组的要求。根据现有大型水泵机组应用情况和技术水平,综合考虑可靠性、维修性、环保性和土建设备投资、运行费用等多方面因素,从提高工程总体效益出发,提出了梯级泵站主泵机组适宜的容量、泵型、机型、轴线形式和关键结构,结论对工程的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和运行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钢厂使用的A4VSO-250轴向柱塞泵,探讨了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并且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方式研究了油温对柱塞泵工况下泄漏流量、容积效率以及机械效率的影响,从而分析了温度对柱塞泵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17.
齿侧间隙很小时齿轮泵困油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齿侧间隙很小时直齿轮泵和斜齿轮泵困油容积的变化规律,得出困油容积变化为二次抛物线的定量结论。设计了在此困油情况下齿轮泵消除困油的导压槽  相似文献   

18.
《流体机械》2015,(8):83-86
采用热驱动气压泵代替溶液泵完成对制冷系统内浓溶液从低压到高压的输送过程,分析了热驱动气压泵4个主要工作过程的工作原理,并在无回热的情况下,气压缸体积2.5L,单次输送液体2L,以发生温度100℃,冷凝温度36℃,吸收温度36℃,蒸发温度0℃对热驱动气压泵代替溶液泵完成液体增压输送进行分析,得出整个制冷系统的COP为0.48的结论。最后分析了单次放入气压缸内的浓氨水体积与热驱动气压泵效率之间的关系,得出单次放入气压缸内的浓氨水体积越大,获得单位质量氨在气压缸内的受热量越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FLOW DIRECTION OF PIEZOELECTRIC PUMP WITH NOZZLE/DIFFUSERELEMENT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piezoelectric pump with nozzle/diffuser-elements, which oscillating form differing from regular volumetric reciprocating or rotating pumps because there are nozzle/diffuser-elements substituted for regular valves, is a new type pump whose actuator is a piezoelectric ceramal part with verse piezoelectric effect. In recent year, piezoelectric pump is paid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because it is an ideal candidate in application in such area as medical health, mechanical tools and micro-mechanism.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it, however, is still not made through.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flow among Germany pump, Chinese pump and Swiss pump, which are all fitted with nozzle/diffuser-elements, and analyzes the cone angle of nozzle/diffuser-elements based on the flow equation of valve-less piezoelectric pump with nozzle/diffuser-elements. As a result, the concepts of diffuser loss coefficient and loss coefficient are introduced to explain these phenomena, from which a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