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于满足城市内短途出行的需求和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目的,共享单车开始出现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自行车交通的发展也因此迎来新一轮高潮。本文通过对西直门交通枢纽核心地区的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对比共享单车出现前后的自行车使用情况,比较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私人自行车之间的区别,总结共享单车的使用特征及应用提升空间,旨在为自行车回归城市提供可行思路,并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和绿色出行找到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公共自行车具有低碳环保、健康出行、共享高效、使用便捷等优点,近年来在全世界快速发展。由企业主导的共享单车逐渐取代由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但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IoT)的自行车分时租赁系统,不仅发挥共享单车机动灵活的优势,而且实现公共自行车的定点管控,有助于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汪晴  崔珩 《南方建筑》2024,(1):20-28
旨在探究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高峰出行的影响,为解决单车供需时空不平衡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以厦门为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不同时段下建成环境要素对单车到达密度的非线性影响,发现土地利用因素对单车出行的影响最显著,且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交通站点对单车到达密度影响具有距离衰减效应;道路设计因素对单车到达密度存在明显的U型影响关系。在促进低碳出行的背景下,应当识别单车活动的重要区域和各时段单车流向,综合考虑街区尺度、骑行安全性与通行效率、站点驳接距离特点,提升公共交通与单车衔接度,科学规划骑行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4)
共享单车是一种"公共自行车",它有着统一的身份,为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特别是交通拥堵环境中的短距离出行,已成为每个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和智能硬件广泛推广的基础上,共享的自行车使人们在没有开车或不方便开车的情况下短途出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拥挤,丰富了市民出行的方式,对市民出行和节能减排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共享单车的发展前景需求量大,但因市场管理、发展规模、竞争加剧等问题使享单车发展出现了瓶颈。  相似文献   

5.
无桩的共享单车近年从中国兴起,并因其灵活性、便利性和健康益处,在全球许多城市受到广泛欢迎。论文采用大样本共享单车实际骑行数据,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了影响共享单车使用的因素,特别是绿化因素的影响。采用网络爬虫方式,获取全市两天共24.8万辆可供使用的共享单车的信息,共被使用901760次,数据分析发现共享单车的使用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回归分析证实了街景绿化对骑行的积极影响,且发现绿化覆盖率对骑行的影响微乎其微。结果还表明,自行车投放密度、用地和建筑环境、交通环境、兴趣点密度等因素与共享单车的使用显著相关。论文建议通过增加共享单车的投放密度、增加自行车专用路网、改善建成环境、增加立体绿化等措施,提高共享单车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很多城市正遭遇快速自行车化:在资本推动下,企业拥有产权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俗称共享单车)投放数量激增,用户数量持续增长,骑行占出行模式的比重上升.截止2017年5月,全国共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北上广深四座城市投放量占比超过70%,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据清华同衡《2017年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36个城市数据,在共享单车出现的一年中,自行车出行比重由5.5%上升为11.6%.  相似文献   

7.
移动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也促进新的活动空间类型不断浮现。基于共享单车出行的居民活动空间即为代表。使用摩拜单车骑行数据,分析广州老城区共享单车出行OD 点的时空间分布特征,重点探究高峰期OD 点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共享单车工作日的出行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在高峰时段集中分布在地铁站点和主干道周边;休息日的出行高峰时段为午间和傍晚,主要分布在各游憩场所。居住、公交站密度均对工作日和休息日出行高峰OD 点密度具备影响,地铁站、游憩密度则分别仅对工作日、休息日高峰OD 点密度具备影响。研究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共建共享单车动态实时监测与服务平台,以实现对相关企业投放、调配单车工作的指引和监控。  相似文献   

8.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江浦组团为案例地,结合刷卡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小数据分析公共自行车出行时空特征并建立引力模型探究起讫站点周边空间因素对出行的共同影响。文章发现:新城的公共自行车出行以通勤为主要目的,高频出行多分布在较高用地混合度地区和关键空间节点周边,站点周边的地铁站、社区、就业地、餐饮服务设施的布局密度促进出行,而用地混合度、路网密度和除餐饮外的商业设施布局密度则抑制出行。结合新城紧凑的用地特征和通勤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站点应布置在社区、地铁站等关键空间节点周边,同时避开用地混合度过高、支路稠密、交通流量较大或沿街商业设施密集的路段,为新城等共享单车市场难以覆盖区域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共享单车的盛行,绿色健康的 骑行方式正成为市民主要的短途交通出行 选择,但随之也带来诸多问题,合理规划设 计城市公共骑行空间是解决这些矛盾的主要 途径。文章通过对南京市区摩拜单车定位数 据4天的采集和整理,分析了市民的骑行时空 间特征,并结合城市路网对鼓楼区进行街区 层面骑行轨迹的分析研究。基于研究结果, 文章提出了分区分级设立骑行空间系统、城 市组团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和提升街巷骑行空 间舒适度的公共骑行空间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以摩拜为首的共享单车的特点和影响,以改善和提升自行车交通为核心,从自行车交通体系规划、出行环境优化和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三方面,探讨了共享单车引领下自行车交通提升策略,有利于提高整个公共交通的服务效能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共享单车复兴了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下的自行车出行系统。其作为承担人们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主力,在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接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合肥地铁1号线为例,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使用共享单车接驳地铁的使用者特征、地铁站单车辐射距离内基本情况、轨道交通流量特征以及公交接驳地铁分担率情况等影响其接驳利用率的主导因素,探讨如何提高共享单车利用率,以建立起其与轨道交通高效、通畅、安全的整体接驳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共享经济模式与城市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 是什么? 石磊:"共享"本身是非常好的理念,绿色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给人以方便.共享单车等模式推出以来,社会总体的评价是正面的.但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都存在共享单车堵路、占地、随意摆放等突出问题,一些城市陆续出台限制共享单车的措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是原有的道路管理与新的出行方式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新的出行方式出现后,原有的城市管理规章和城市规划里没有为新的绿色出行模式提供空间.我认为需要重新制定规则.首先,原有城市管理规章如果没有针对诸如O F0、摩拜单车以及其他共享单车出行方式的规则,则要抓紧制定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13.
购物中心的空间布局与选址通常受居民的短途出行距离、人口密度、交通可达性等要素的影响,而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增加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短途出行距离。文章基于共享单车的O-D轨迹,分析共享单车对购物中心短距离辐射范围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共享单车的出现使城市购物中心的短途辐射范围大幅度提升(平均增长4.2倍);共享单车对不同区域购物中心的短距离辐射范围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购物中心的选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探索无桩共享单车的使用模式及其解释因素有利于城市规划师和运营商提高共享单车的利用率。该研究利用在中国上海收集的共享单车出行数据集,探讨了共享单车的使用模式及其解释因素。具体来说,该研究首先通过非负矩阵分解法对不同地区共享单车取车密度和服务范围进行聚类,识别共享单车使用模式的类型。随后,通过计算每辆共享单车的等待使用时间构建共享单车利用效率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时下,共享单车在中国各大城市兴起,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同时也出现乱停乱放等诸多问题,引发了热议.最近,深圳、成都、南京、北京、杭州、天津等城市已经出台或正在讨论拟定管理政策,以鼓励、规范共享单车发展.2017年5月2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进行为期两周的公开征求意见,更是引发了普遍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央主管部门层面明确了鼓励共享单车(即交通运输部意见中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态度,为面临诸多发展难题的共享单车企业奠定了信心,而征求意见稿中的"规范"共享单车发展要求,则为地方政府针对性地对共享单车采取约束措施提供了依据.不论是中央主管部门还是地方城市主管部门密集出台的共享单车政策,均属行政行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仍需接受依法行政原则的拷问.因此,本文拟以交通运输部意见的"鼓励"、"规范"两个基本定位,试作其行政法治意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26)
<正>小创: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摩拜单车""小黄车""小蓝车",这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就是共享单车。每天早上,爸爸妈妈再也不用为上班堵车而烦恼了,公共汽车上人挤人的情况也渐渐消失了,绿色出行更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哈哈,"共享"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真是很大呀!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慢行交通和共享单车的概念及国内外发展历程,论述了慢行交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说明了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交通出行在我国很多城市占有很大比例,随着汽车大量进入家庭,慢行交通在人们出行中呈现下降趋势,共享单车和公共自行车的出现,重新唤醒了人们骑行的热情,预示着慢行交通在我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街区尺度和路网密度不仅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影响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小街区密路网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土地混合利用程度,鼓励居民使用步行或自行车低碳出行。该文通过对相关规范、步行距离、学术研究的总结分析,认为以低碳为导向的街区尺度应该控制在100~200m范围,各类路网总密度达到10km/km~2~16 km/km~2。通过对国内6个低碳城街区尺度、路网密度的比较发现,部分低碳城的街区尺度偏大,道路密度偏低,难以达到低碳交通的目标。建议通过街区二次划分、道路截面改变等相关措施进行改善,促进市民低碳出行,减少交通碳排放。  相似文献   

19.
城市型自行车绿道对于鼓励居民慢行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共享单车社会行为大数据和绿地空间利用潜力分析两方面内容入手,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城区可建设空间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途径,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线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共享单车起点—终点数据,并运用熵值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绿地节点利用潜力分析,确定关键连接节点;通过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得到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热度,提取现状线性绿地廊道,生成自行车绿道连接的土地适宜性成本栅格;利用连接节点和成本栅格计算最低成本路径,划定绿道选线。该选线途径将随着城市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准确而得到完善,具有很好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 共享单车作为高效、便捷、绿色的出行方式,对 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以厦门岛为例, 利用共享单车轨迹数据、百度街景等多源大数 据,挖掘共享单车出行时空特征,并基于服务 设施密度、功能多样性、交通可达性、骑行视觉 舒适度、骑行设施完整度等原则建立了骑行空 间品质评价模型,运用四象限法与地理加权回 归(GWR)模型,解析人本尺度下的“单车出 行—空间品质”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厦门 岛的共享单车出行形成了“多点一轴”的空间格 局,骑行网络以地铁站点为核心向外扩散。“单 车出行—空间品质”的四象限分析将各路段划 分为高出行—高品质、高出行—低品质、低出 行—高品质、低出行—低品质四种类型。GWR 模型分析显示,骑行品质要素在不同的路段对单 车出行的影响差异显著。基于此,提出构建层级 化的站域慢行“微中心”、开展差异化的街道空间重塑的规划响应策略,为城市慢行系统多尺度空间优化提供了“定点”与“定向”的理论支撑与 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