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我国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事件的适应性规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首先,总结了国外尤其是美国气候变化适应性规划研究的现状及其政府规划部门采取的适应性规划和措施。其次,讨论了适应性规划研究的内容和整体框架,概括了国外适应性规划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从理论方法、方案实施和法律规章等方面分析了适应性规划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框架,以引起学术、政府和民间对适应性规划研究的重视,为我国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3.
手机信令数据为更精细化的通勤出行研究创造了可能.基于个体活动的视角,在传统通勤OD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通勤出行特征分析;进一步回溯原始信令数据构造个体出行轨迹,通过集计密度分析,叠加路网以获取居民出行通勤廊道.以青岛市为例分析表明:运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通勤距离分析能够较好反应实际情况,进行通勤时耗分析具有局限性;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4.
再论居民出行可达性的计算机辅助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交通可达性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首先介绍了微观可达性的概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实现的微观可达性评价方法。然后,着重讨论宏观可达性的概念,意义以及计算、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宏观可达性分析的应用实例.经理论研究和实例应用,可以认为,通用GIS技术和特殊计算方法相结合,可使可达性分析为规划、决策人员提供直观、精确、丰富而又简练的信息和决策帮助。  相似文献   

5.
6.
文章通过分析2008年初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造成的损害.提出城市规划工作在设计.规划建设、管理及理念各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指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极端天气会造成道路积水、交通瘫痪、设施坍塌、火灾、人员中暑等事故,导致业主的财产损失,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件,因此。极端天气带来的隐患和季节性事故的预防,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近期,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暴雨和洪涝等极端天气情况,重庆海宇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宇服务”)更新了企业内部的《极端天气及异常天气应急处置预案》,由海宇服务董事长高荣江进行《极端气象条件下物业服务特点分析》培训,并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演习,海宇服务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培训内容,并将其有效融入实际工作中。以下为高荣江《极端气象条件下物业服务特点分析》专项授课内容分享。  相似文献   

8.
随着极端天气的常态化,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大火后造成的火烧迹地已成为生态修复亟需关注的目标。结合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与总结归纳等方法,对极端天气背景下火烧迹地的发生与修复的必要性进行讨论,明确了“火灾作为生态系统破坏因子”的讨论语境。从森林生态系统、地形地势、火烧影响与灾害评估视角对林火迹地进行认知,反映出林火迹地生态修复的复杂性,提示需要结合地情、灾情妥善制定修复策略。最后,以迹地异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视角为牵引,结合2022年夏季重庆北碚缙云山山火后的迹地修复实例,引介“灾害评估,明确目标”“迹地平整,创造条件”“重构林相,优化林分”“健全机制,后期保障”的生态修复流程。以期为极端气候下林火迹地的修复与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轨道站点周边地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诸多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策略之一。本文以深圳市2011—2017年竣工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为对象,对保障性住房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关系和被保障居民轨道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已竣工项目并未体现出优先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布局的选址策略,各行政区情况差异较大。建设量最大的公开购买型住房和公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站点覆盖下的居住人口比例较低。保障性住房项目轨道交通线路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3条轨道线路交通站点周边。保障性住房较多分布在早高峰进站客流量较大的站点附近,部分站点可达性较差,给居民通勤出行带来不便。轨道站点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为居民解决住房和出行两大难题,但也需考虑:轨道交通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时序性问题;不同用地的供应分配,协调土地开发利用和轨道交通利用的空间匹配问题;被保障群体的差异性,保障性住房规划需综合评估、滚动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侠  陈晓键  焦健 《城市规划》2015,(12):64-72
城市小学教育设施是社会公益资源,其均衡配置对社会公平正义、家庭生活品质、城市结构组织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庭择校行为等,仅从空间服务半径尺度优化难以满足家庭对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需求。在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小学家庭接送出行角度对小学可达性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戍员出行特征及"住一教一职"空间联系模式会影响家庭接送主体、交通方式的决策,家庭出行时间成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家庭公交出行可达性满意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优化城市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云南建材》2008,6(1):69
连日来横扫大半中国的雨雪、冰冻天气并没有给安徽水泥行业带来太大的影响,大部分的水泥生产企业依旧照常经营生产。  相似文献   

12.
郑巧鱼 《山西建筑》2012,38(2):148-149
结合实例介绍了极端恶劣天气对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及危害,总结归纳了公路部门在暴雪冰冻极端天气条件下提高保障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抢险队伍应急作战保障能力的对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活动视角下建成环境对广州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许多大城市面临交通出行总量增加与居民活动—移动意愿增强的困境.以往对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的研究致力于减少小汽车使用和缩短出行距离,鲜有关注居民活动需求的满足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文中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提出非集计层面的个体通勤效率,用以度量居民工作日多目的通勤行为的距离成本;构建一个考虑不同地理背景建成环境、个体活动—移动与通勤效率关系的出行行为研究框架;并基于广州居民活动日志与POI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建成环境对个体通勤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密度、高混合度、良好街区设计特征的工作地和路径空间建成环境能显著提高个体的通勤效率,而居住地的影响不显著;建成环境既可直接影响通勤效率,也可通过作用于个体的活动—移动而间接影响通勤效率.这些结论为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宏观模拟技术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规律与规则,也为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摘 要:川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四川盆地及巫山东部,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引发山火原因较多。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川渝地区山火的数量和强度持续增加,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危机。在概括近期川渝地区山火案例的基础上,从氧气、可燃物和引火源3方面分析引发该地山火的主要原因,并从地形、气候和植被方面分析扑救难点,从多角度出发提出相应山火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9)
近年来,高校极端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校园稳定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诱发极端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防范校园极端事件发生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分析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趋势、2021年黑龙江省极端天气成因以及极端天气对黑龙江省林火三要素火源、可燃物、氧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预警预报、物候监测、应急预案、航空消防体系等角度针对性提出黑龙江省应对极端灾害天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空间可达性不能反映不同OD间可达程度的差异,为此,研究提出了在地铁出行模式下的城市时空可达性表达模型。该模型以地铁站点的服务范围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各服务范围包含了不同种类与数量的兴趣点,模型以兴趣点的可自由活动时间作为时间约束,以可达范围作为空间约束,研究地铁两站点在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约束下相对于整个区域的时空可达情况。通过对广州市地铁网的实例研究与分析,证明了该模型可以实现面向个人的可达性表达,提高了时空可达性研究的实用价值与应用水平,丰富了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GIS软件,基于南京市主城区道路网络并结合街道人口分布,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各街道居民出行的便捷性.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可达性整体卜较好,大部分区域步行10min、非机动车5min或机动车5min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大部分街道便捷程度较高,步行了15min、非机动车10min或机动车5min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将影响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因素归纳为4个方面:公园绿地本身的质量、道路网络的完善程度、所采取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居民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9.
郑浩  王丰  吴晓  左为 《上海城市规划》2021,2(2):104-111
流动人口作为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群体,其职住及通勤状况一直以来都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然而作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规划角度解析流动人口的职住空间及其就业可达性与城市用地相互影响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以土地利用视角为切入点,以量化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测度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内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水平,并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