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城市重要的自然与景观资源的山体,在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与无序扩张中,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占。山体生态修复作为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目前实践主要集中在单个破损山体修复工程技术与山体公园建设方面。本研究有别于传统生态修复手段,基于生态风险空间识别,从区域生态安全角度,构建了"风险诊断-空间识别-格局构建-分类保护"的山体生态修复的研究框架,对济南市西部新城山体进行生态风险动态评价与植被覆盖动态分析,识别区域内重要的高生态风险点,从生态过程完整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视角出发,构建"源-廊-战略点"的山体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体系,提出西部新城山体分类保护与生态修复策略,以期为城市山体相关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近些年以来,城市设计涉及到的相关举措以及设计思路正日益健全,而与之相应的新城建设规模也呈现了全方位的扩大趋向。具体在全过程的城市设计中,对于现阶段的低碳设计以及生态设计思路都要致力于落实,确保将低碳宗旨融入整个城市设计中。这是由于,建立在生态低碳模式前提下的新城设计体现为更优的环保性,此项举措也在根本上吻合了城市设计的宗旨与目标。因此对于多种多样的新城设计而言,关键应当落实于生态低碳的全新设计思路,依照因地制宜的宗旨来优化全过程的总体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要求规划从"增量"转向"存量",外延扩张转向内部提升,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城市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据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锁定作用。该文选择城市为研究层次,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低碳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城、新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加快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徐州市西部新城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及克服自身发展劣势,以及顺应当前的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发展旅游业、健康服务业和养生养老服务业,提出"智慧云都、生态绿城"的规划理念,对用地结构、产业发展、道路系统和绿地景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划,着力于打造一个融智慧服务中心和健康生态绿城为一体的西部新城。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些城市的风貌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中正在逐渐失去地域文化特色的问题,分析了淮安市生态文旅区如何在保护自然文化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城市风貌管控,通过对淮安市生态文旅区城市风貌管控体系的研究,明确了建立生态新城的城市特色风貌管控体系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8.
9.
10.
识别城市受损生态空间是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实施城市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现有研究集中在宏观尺度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微观层面的生态修复技术,而对城区尺度受损生态空间的辨析及精准识别研究较少。以海淀北部新区和亦庄新城为研究案例,通过建设期十余年的数据系统研究组团式和集中式城市生态空间动态变化情况,建立城市受损生态空间识别评价体系并识别评价受损生态空间。结果表明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生态空间受损情况有所差异,生态廊道中河流沿岸的生态空间受损最严重;而城市受损生态斑块多集中在高级别道路交叉口区域。因此,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提升的重点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特点结合,保障组团间或城市外围环城绿带,同时增加内部生态斑块的生物多样性和连接度。 相似文献
11.
低碳视角下的城市产业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化水平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以解决碳排放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而在城市碳排放的内部结构中,生产性碳排放无疑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整对象。本文根据南京市2000年以来的生产性能源消耗情况,对近几年南京的生产性碳排放总量进行了估算,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南京生产性碳排放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借助现有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政策创新等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遵循生态为核、创新为魂,科技为根的规划理念,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规划设计通过生态循环结构、功能空间体系、生态安全格局、低碳交通模式以及支撑配套体系的构建,形成了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示范区,并成为高效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技术支持基地.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规划设计,在强调规划遵循自然的生态观念的同时,探索了新时期背景下的多元生态规划策略,并为产业新城的生态规划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与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15.
城市更新层面的生态策略,有助于城区环境的改善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汉堡港口新城采取对污染土壤进行整治、高效利用土地、推行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出行、采取低碳供热及构建环保建筑认证体系等生态规划策略,将生态规划、建设、运营及宣传有机结合,取得了棕地改造项目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生态低碳理念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之外,还需要打造高品质生态低碳城市,对山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河源市为例,分析了如何打造高品质生态低碳城市,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形态理论和职住空间关系理论,以问卷数据和质性访谈数据为依据,运用分层回归研究法和质性研究法考察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的影响,辅以北京市大栅栏社区、草厂社区和天通苑小区3个分别位于北京市老城区胡同和中心城区外围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访谈。研究发现:(1)北京市通勤碳排放呈现出中心低碳化、外围高碳化的空间分布特征。(2)公交供给和轨道交通对降低通勤碳排放有显著作用。职住相对平衡的街道、轨道和公交网络密度较高的街道,其通勤碳排放也相对较低。(3)不仅居住地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通勤碳排放,通勤过程中的附加活动需求与换乘便利程度对通勤碳排放也有间接影响。因而,建成环境对通勤碳排放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物质空间因素,还包括间接的个体视角。以期为超大城市制定因地制宜的减碳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的新城区是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示范区,支持率先实现碳达峰.通过优化建成环境,引导居民更低碳的出行,是构建生态宜居型新城的重要着力点.文章选取上海市松江新城典型居住区,结合居民出行调查与开源数据,建立居住区特征、个人家庭经济属性、建成环境要素与居民出行碳排放的相关性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高碳... 相似文献
19.
20.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新区的发展注重生物多样性的构建。滇中新区小哨新城核心区首先识别场地汇水通道,与外围河道联通形成更加韧性的水文系统;保留现状林地、缓丘和水塘,将原生生态景观要素留在城市之中,构筑“林水入城、绿网织城”的绿地系统;重塑适应生物多样性的林地、草地、湿地三类生境系统,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也为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和生存踏脚石;水系与绿廊划分了更小的组团斑块,城市界面与自然更加融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