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加热温度规范和变形工步的合理确定、润滑剂和润滑方式的选择、模具材料的合理选择及热处理,采用温热锻造技术完成了具有细长深不通孔的超高强度钢壳体的精密成形。温热锻造成形的壳体锻件内孔光洁,圆滑,表面粗糙度达到Rs1.6μm以下,壁厚差小于0.2mm,尺寸精度合格。  相似文献   

2.
塑性加工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塑性加工技术的当前进展。分别介绍了薄坯铸轧、高强度钢板冷冲压、镁合金板材热态成形、内高压成形、单点数控增量成形、薄板热冲压-淬火、多点三明治成形及多尺度数值模拟等塑性加工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如通过边凝固边轧制目前可得到约1~3mm厚的铸轧坯,可大幅度降低后续轧板的变形量与能耗,新研发的强度超过1000MPa的高强度钢的延伸率已可达60%。指出了塑性加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如航空航天、建筑、能源等,其体现出高强度、耐腐蚀等优越性。复合材料的制作与设计中,复合材料孔的成形是关键的一环,尤其是装配复合零部件需要注重孔的制备、优化参数的设置,是强化机械加工工艺的主要手段。文章基于复合材料孔成形过程,探讨孔加工问题,总结与分析常见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机械加工策略及建议,充分保障复合材料孔成形过程中孔加工的精准性,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杰华 《机械》1997,24(1):34-36
侧置加工大截深浅内表面的平体成形车刀精确设计中南工学院(421001)刘杰华对于内表面的成形加工,因受加工孔径、刀具形状及装夹刀方式的限制,通常只能采用圆体成形车刀加工,而圆体成形车刀的特点是不适于大截深零件的加工,按照有关设计手册,圆体刀所能加工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超小直径的深孔加工、异形零件的深孔加工、薄壁精密零件的深孔加工,两端孔径小中间孔径大的深孔加工方法,并例举5个加工实例,阐明零件的深孔加工工艺及该深孔与其他加工面之间的主要加工难点,解决办法及加工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6.
喻立 《机械制造》1991,29(12):19-21
对于阶梯孔零件的切削加工,在零件孔径尺寸均不太大的情况下,成形麻花钻、组合钻及阶梯铰刀等是最常用的刀具。而采用成形扁钻作为加工阶梯孔的成形刀具,是利用扁钻所具有的刚性好、轴向尺寸小、制造及加工方便等特点。因此在阶梯孔的切削加工中,成形扁钻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旋压技术是一种先进成形工艺,成为小批量、多品种回转型薄壁壳体零件的重要加工方法。随着旋压技术的迅猛发展,旋压可加工的范围不断扩大。将旋压工艺应用于制造薄壁齿轮件成为一种崭新的尝试,其生产的工件和传统的齿轮制造工艺相比,具有高强度、高精度和一次成形等无法比拟的优点。对薄壁内齿轮旋压成形工艺和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齿轮旋压制造技术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管材固体颗粒介质成形工艺及其塑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既能克服刚性模成形和软模成形的缺点又吸取它们各自优点的成形工艺——管材固体颗粒成形工艺(SGMF),为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塑性理论对非均匀内压作用下的管材成形过程中的自由变形区塑性变形进行研究,建立了在非均匀内压作用下的管材成形塑性理论,得到了自由变形区的应力、应变及其壁厚的理论计算公式,并通过试验进行了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9.
半固态加工与普通加工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从工艺上看,成形温度低,模具寿命延长;变形阻力小,以实现精密成形;加工过程周期短。从产品质量看,制件具有等轴晶,基本是塑性变形组织,各种铸造缺陷不存在,制件质量高;凝固收缩小,且在高压下实现凝固和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0.
《轴承》1986,(4)
成形是一种使材料局部变形的加工方法。它包括局部成形、翻边、缩口、胀形、卷边、校平、整形等。 1.孔的翻边 孔的翻边变形在孔的边缘处变形最大,也最容易产生破裂。破裂程度由变形大小决定,用翻边系数m表示。 ①翻边系数m:m值与翻边前后的孔径有关,其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11.
按照模锻体积不变原理,锻造预成形毛坯与热拉伸成形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压制出带双法兰的钢半球壳,从而可实现采用小吨位设备,制造出加工余量少的变截面带双法兰钢半球壳锻件。  相似文献   

12.
金属直壁筒形件数控渐进成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金属板料数控渐进成形工艺的成形原理、变形分析、直壁筒形件成形的工具路径设计、实验条件及结果分析。根据正弦定律 ,金属板料数控渐进成形工艺 ,不能一次成形出直壁筒形件 ,要成形直壁筒形件 ,必须进行多次成形。为了尽快逼近直壁筒形件 ,设计了平行直线型等三种工具路径方案 ,通过实验和结果分析 ,找到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金属板料数控渐进成形工艺的成形原理、变形分析、直壁筒形件成形的工具路径设计、实验条件及结果分析.根据正弦定律,金属板料数控渐进成形工艺,不能一次成形出直壁筒形件,要成形直壁筒形件,必须进行多次成形.为了尽快逼近直壁筒形件,设计了平行直线型等三种工具路径方案,通过实验和结果分析,找到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汽车差速器锥齿轮的温锻制坯/冷摆辗成形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伍太宾  任广升 《中国机械工程》2005,16(12):1106-1109
为提高差速器锥齿轮的齿部强度和静啮合特性,达到少无切削加工及大批量生产的目的,采用温锻制坯、锻件余热退火与冷摆辗成形相结合的精密成形工艺生产差速器锥齿轮精锻件;对变形程度的分配、成形工艺参数的选择、高精度冷摆辗模具的设计与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生产的差速器锥齿轮精锻件,较好地解决了差速器锥齿轮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齿轮精度差、齿部强度低、模具寿命低、设备投资大等问题,为提高差速器锥齿轮的国产化率、减轻差速器的重量进而减轻汽车的自重等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不同模具组合下0Cr21Ni6Mn9N不锈钢管数控弯曲应力应变分布、壁厚变化和截面畸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弯曲模、夹块和压块组成的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添加防皱块会导致等效应力、切向拉应力和切向拉应变增加,而切向压应力、等效应变和切向压应变减小;添加芯棒会导致切向应力和等效应变减小,而等效应力和切向应变增大;同时添加防皱块和芯棒则会导致等效应力、切向应力和切向应变增大,而等效应变减小。添加防皱块会导致弯管截面畸变率增大,但对壁厚变化率影响不大;添加芯棒能够有效抑制弯管截面畸变,且壁厚减薄率仅为9.0%~9.15%,远小于15%的航空标准。综合考虑0Cr21Ni6Mn9N不锈钢管数控弯曲成形质量和生产成本,可确定出最优的模具组合为弯曲模+压块+夹块+芯棒。  相似文献   

16.
基于塑性流动本构关系的多步反向模拟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板料成形反向模拟法的本构关系是建立在塑性形变理论的基础上,无法考虑变形历史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有效的多步反向模拟法,采用弹塑性材料模型提高计算精度:引入DKT12薄壳单元考虑类似模具圆角处的弯曲一反弯曲效应等应变历史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塑性流动理论的本构方程,可以快速准确地处理弹/塑性变形及加载/卸载状况,提高了应...  相似文献   

17.
方建成  徐文骥 《中国机械工程》2002,13(22):1915-1917
等离子熔射成形技术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近净成形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通过金属陶瓷零件熔射近净成形实验,详细分析熔射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对成形件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等离子熔射成形技术可快速制造金属陶瓷零件,实现成形与加工一体化,且工艺简单、成本低,是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成形技术中很有发展潜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星形套闭塞模锻光塑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塑性方法以聚碳酸脂为模拟材料研究轿车等速万向节星形套闭塞模锻成形过程,获得星形套闭塞模锻成形过程的三维光塑性应变分布,提出其应变分布特征,并对典型截面应变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可实际钢质星形套闭塞模锻工艺和模具设计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圆锥形凹模拉深工艺可以提高成形极限,但需要用压边圈将板坯先压成与凹模面吻合的形状,当变形程度较大时,板坯很容易起皱。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提出了将圆锥形凹模与径向分块压边方法结合的工艺,该工艺可有效改善压边圈与板坯的约束状态,从而达到抑制起皱的目的。对圆筒形件的拉深成形,采用了刚柔复合的径向分块压边圈结构,设计了圆锥形凹模径向分块多压边圈拉深模,取不同凹模半锥角的圆锥形凹模进行了圆筒形件的拉深成形实验。实验表明,新的压边方法能有效克服初始成形过程的起皱,可与锥度较小的凹模一起使用。采用凹模半锥角为45°的凹模,得到AA5754、AA6061和08Al三种板材的极限拉深系数分别为0.410、0.431、0.373,显著提高了成形极限。对圆锥形凹模的拉深成形,给出了理论计算成形极限的方法,理论与实验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平板件的电磁无底凹模成形、有底凹模成形的实验研究,发现不同形式的压边圈可以导致不同的工件变形高度。有底凹模成形时,在设备能量足以使工件变形达到凹模底部的情况下,工件的最大变形高度小于凹模深度,并且电压越大,工件的变形高度越小,而且在较大电压的情况下,工件底部还会出现反向变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形式的压边圈,板料所受径向拉深力不同,导致不同的工件变形高度;板料受撞击产生的反向运动是导致工件最大变形高度小于凹模深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