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蔗糖多酯的合成及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蔗糖多酯作为一种脂肪替代品,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对蔗糖多酯的性质、合成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扼要的综述,并针对当前蔗糖多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蔗糖酯和蔗糖脂肪酸多酯的合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英昭  于江虹 《食品科技》2006,31(7):167-169
介绍了食品乳化剂蔗糖酯和蔗糖脂肪酸多酯,重点综述了蔗糖酯和蔗糖脂肪酸多酯的合成方法,包括溶剂法、无溶剂法和相转移催化法等不同的合成方法,并对蔗糖酯和蔗糖脂肪酸多酯的发展作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油酸甲酯和蔗糖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采用两步无溶剂法合成蔗糖多酯。以蔗糖多酯收率和酯化度为指标,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对蔗糖多酯合成效果的影响,用响应面法对蔗糖多酯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蔗糖多酯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时间5.1 h,反应温度139.5℃,催化剂用量2.86%,油酸甲酯与蔗糖的摩尔比10∶1。在最佳条件下,蔗糖多酯收率达到86.20%,酯化度为6.69。  相似文献   

4.
蔗糖酯的合成工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一种新型的表面活性剂 ,蔗糖酯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蔗糖酯的研究进展 ,包括蔗糖酯的合成工艺、纯化检测方法、工业用途和开发现状 ,最后还提出了蔗糖酯的研究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5.
刘伟康 《中国油脂》2022,47(3):32-37
蔗糖脂肪酸酯简称蔗糖酯,是一种良好的表面活性剂,被普遍应用于食品工业。蔗糖酯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和酶法,对蔗糖酯的化学合成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概述了酰氯酯化法及酯交换法的操作步骤、优选工艺及优缺点,并与酶法进行了对比。概述了蔗糖酯的结构、理化性质、应用及工业发展现状,以期为蔗糖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科学》2005,26(11):168-168
近日,美国科学家用新型配方的虫胶和蔗糖酯,研制出一种新型水果保护膜。蔗糖酯是一种将蔗糖与酯及酸混合为一体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7.
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蔗糖酯是一种新型高效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对蔗糖酯国内外的生产现状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蔗糖脂肪酸酯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蔗糖脂肪酸酯是蔗糖的深加工产物,介绍了蔗糖酯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蔗糖酯是一种良好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着广泛的用途,它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开发;蔗糖聚酯是新型的低热量油脂,可作为脂肪代用品及高血脂、高胆固醇的治疗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Schaal烘箱法和Rancimat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研究了在不同添加量(0.1%、0.2%、0.3%、0.4%)条件下,蔗糖脂肪酸单酯、蔗糖脂肪酸二酯和蔗糖脂肪酸三酯对菜籽油储藏过程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ABTS自由基清除、Fe~(2+)螯合和Cu~(2+)还原这3种体外抗氧化方法,研究了3种蔗糖酯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蔗糖酯对菜籽油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能显著减缓储藏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升高,延长氧化诱导时间(P0.05),其中添加0.4%蔗糖脂肪酸三酯的油样的过氧化值增量比对照油样降低68.5%,氧化诱导时间比对照油样延长1.2倍;3种体外抗氧化方法中,3种蔗糖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其中蔗糖脂肪酸三酯在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相对最强,清除率可高达27.5%;蔗糖脂肪酸二酯在Fe~(2+)螯合能力和Cu~(2+)还原能力方面相对最强,分别可高达64.0%和242.0μmol/L VE当量。  相似文献   

10.
响应曲面法优化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豆油脂肪酸乙酯和蔗糖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相转移催化剂,采用两步法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 模型对影响大豆油蔗糖多酯产率的4 个主要因素(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酯糖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进行优化。优化出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35.6℃、催化剂用量4.1%、酯糖物质的量比13.5:1、反应时间5.5h。在此条件下,蔗糖多酯的产率达90.72%,酯化度达7.1。  相似文献   

11.
固相萃取技术是样品前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少、环境污染少、无乳化、操作简单等优点。本研究介绍了固相微萃取、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和在线固相萃取等3种固相萃取新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各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各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发展局限性及发展趋势,以期为这3种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is a rapid and sensitive sample preparation technique whose use ha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within the last decade. This emerging technology has successfully replaced many tedious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isolation and extraction of various chemicals in food, environmental,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samples. Sample prepa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via SPE can be achieved in a one‐step extraction, and the methodology is appropriate for isolating trace amounts of chemical compounds from complex matrices.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n the use of SPE as a sample preparation tool for the isolation of flavor compounds and chemical residues in food. Applying SPE in the areas of food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will be valuable in assuring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our food products.  相似文献   

13.
新产品的开发对食品工业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在企业的市场竞争,生存,发展中扮有重要角色。研究消费者对产品,尤其是对新产品的感知及意愿是新产品开发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北京部分城市居民为例,以其对新产品的感知和意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食品的新产品开发是十分必要的,大多数消费者对此持肯定态度,并且愿意尝试不同的新产品,希望新产品能够具有多样性,在未来的食品市场中出现更多更新的食品,例如天然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等。调查表明,“家人或朋友的推荐”和“产品质量”是消费者购买新产品的主要因素,因此,食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应注重产品质量,并且在市场的推广中要注意树立培养有影响力的先期消费者(即意见领袖)。此外,在新产品开发中应注意的健康,质量与价格问题也在消费者调查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当前,食品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都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食品产业需要技术革新,并加大力度的向前发展,全链条技术交叉融合创新正成为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作者对国际形势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结合高新技术推动食品产业研究系统化、规模化和数字化是国际大势所趋,同时对国内现状与需求进行梳理,进一步阐述我国在全链条技术交叉融合创新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国内外已经研究、开发和应用了一批高新科技,实现对食品的加工。我们认为,食品工业,只有依靠这些高新科技,才有可能获得巨大发展。本文在简述了有发展高科技食品工业的必要性后,扼要列举了在食品工业中行之有效的一些高新科技方法。相信,这对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将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罐头食品中双酚A(BPA)和双酚F(BPF)环氧衍生物的方法。样品经微波辅助萃取后过PPL(填料为苯乙烯-二乙烯苯(SDVB)聚合物)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萃取法的提取效果理想;采用PPL固相萃取回收率在73.26%~104.98%,除杂效果明显。将微波辅助—PPL固相萃取净化法应用于多种食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食品中双酚A和双酚F环氧衍生物残留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渗透汽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用于食品加工中有机物质的分离具有明显的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势.总结渗透汽化技术用于食品工业的特点和优势,综述渗透汽化在不同酒类生产和风味物质提取中的作用,及其在食品芳香物质回收中的应用现状.对渗透汽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Nanotechnology has the potential of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industry and processing as new tools for pathogen detection, disease treatment delivery systems, food packaging, and delivery of bioactive compounds to target sites.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food systems will provide new methods to improve safety and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food products.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current advances of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so, it describes new current food laws for nanofood and novel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risk assessment of using nanotechnology in the food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欧姆加热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食品工艺,具有许多优点,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欧姆加热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欧姆加热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针对食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过程重科学轻工程的问题,为培育新时期食品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工程人才,以新工科的全新视角探索食品工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在食品工程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食品物理类课程群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的支撑作用,以物理类知识体系为主线,从基础物理、工程物理、应用物理三个层面打造食品人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食品产业优质资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高校智力资源融入产业创新与创业的机制,激活产业与高校之间共同创新、融通育人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