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3.
4.
羊年吉祥。羊 ,祥也 ,故吉礼用之。孔子曰 :牛羊之字 ,以形似也。中国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羊字像头角足尾之形。羊有绵羊、山羊之分。早在远古时代 ,羊就开始驯化为家畜 ,并解决人类的衣、食、用 ,一直是人类健康之友。自古以来 ,羊在六畜中排行第三。当今中国绵羊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山羊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故养羊业在国民经济和世界排名中 ,占有重要地位。羊的产品主要有羊毛、羊肉、羊奶、羊粪等 ,均为人类衣、食、用所必需。羊毛是动物纤维中产量最大的产品 ,也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毛织品具有优良的保暖性和吸湿性 ,… 相似文献
5.
6.
7.
梨园饮食趣闻 常言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饮食之道,首重于味。然而,“众口难调”,对味的偏爱和追求又往往因人而异。在饮食习惯方面,梨园艺术家们也是各具特色,多遗趣闻。 昆曲大师俞振飞是一位知味的美食家,但他又是一位偏食者,特别宠爱糖。这一点,大概知者不多。俞是松江人,生长在苏州。苏州人做菜爱加点糖,但那也仅是略带甜味而已,而且得看是什么菜,并非什么都“甜食化”。俞先生则不然,无论烹制什么菜肴,他都一视同仁地放糖。难怪八十年代俞老来成都时,在高度评价各色地方小吃的同时,对那香甜糯软的“赖汤元”尤其宠爱有加。据他的夫人李啬华说,这位艺术家兼美食家甚至连清炖排骨汤里也要加入他心爱的糖。对糖如此偏嗜,可谓登峰造极。通常,营养学家告诉我们,糖虽可口却不宜多食,成年人对糖的摄入以每日五十克为度。俞先生显然是个例外,他终年九十二岁,算是享了高寿之人,究其逝世的病因,也 相似文献
8.
梨园不乏知味人 也许因为戏曲文化和饮食文化在华夏历史上自古结有不解之缘,梨园中从来就不乏知味的美食家。 清初大戏剧家李渔就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美食家。李渔(1611-1680),号笠翁。作为戏剧家,他曾携家庭戏班遨游江湖,不但创作有《比目鱼》、《风筝误》等剧本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而且在戏曲理论方面卓有建树,其戏剧美学思想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和演习部。恰恰是在这部著作中,李笠翁作为美食家的身份又得以体现。《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全书共分八个部分: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和颐养部。将“饮馔”和“词曲”、“演习”诸部并列,可见他对饮食文化和戏曲文化一样重视、一样精通。《闲情偶寄·饮馔部》全面阐述了主食和荤、素菜肴的烹制和食用之道,娓娓道来,颇有雅趣。虽一粥一饭,一鱼一虾,都有一定的讲究,且富于生活乐趣。其中分论各种饮馔,主要精神可概括为八个要点: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笠翁自言:“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眇而言之。”(见“蟹”条)纵览全书, 相似文献
9.
10.
11.
羊肉是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喜欢的肉类食品之一 ,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和较高的食用价值。据悉 ,我国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养羊食肉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羊的饲养、放牧、繁育、管理以及各种疾病的防治都有详尽的阐述。元朝时成吉思汗带兵远征 ,由于战情紧急而来不及做饭 ,于是急中生智 ,宰羊切片而在开水中涮着吃 ,食后士气大增 ,连打胜仗 ,从此涮羊肉流传至今。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喜食风味独特羊肉的人越来越多 ,在一些路边、街头随处可见“羊肉汤、人身补品”的招牌 ,涮羊肉已风靡全国 ,烤羊肉也已遍及大街小巷 ,倍… 相似文献
12.
13.
15.
16.
鸡与文化中国是文明古国,有许多风俗、文化都与鸡结下了不解之缘.与鸡有关的民俗、历史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汉族中关于食鸡的风俗,大家比较熟悉,这里主要谈谈一些少数民族的情况.鸡陪祭 是云南纳西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之一.按照族里的传统,要拿鸡作为陪祭品,女人离世,则以一只公鸡陪祭;而男人离世,则以母鸡一只陪祭. 相似文献
17.
1993年是农历癸酉年,也就是“鸡年”.鸡属脊椎动物,鸟类雉科,本为最普通的家禽,它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动物中被人们选进生肖中,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鸡的食与用的功能,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羊,是第一个出现在《圣经》中的动物,并在其中出现多达500余次.在当时以色列人的生活中,羊是主要的牺牲供品,也是富人们最重要的财产.在英文中,“资本(Capital)”一词最初的意思其实是羊的头数.基督徒们则用羊来比喻救世主耶酥基督,牧羊人与羊的关系也常常被用来比喻神与人的关系,“牧师”一词也取自牧羊人.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