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尔曼先生提出"法律信仰"这一命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伯尔曼式"法律信仰"虽源于于西方,但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具有超越意识,树立法律权威,体现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2.
立法工具主义根植于法律工具主义,后者在我国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渊源、制度实践和社会认同。无论法律工具主义还是立法工具主义,都是从主体的视角与需要出发而赋予法律或立法以某种工具属性。治理话域中的地方立法工具主义是立法者和社会公众等将地方立法视作实现某种治理目标的工具的心理与实践现象。地方立法工具主义在治理实践中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能够在观念、制度和实践等层面发挥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忽略或伤害法治价值、所立之法质量不高等负面影响。为更加精准高效地发挥地方立法的治理功能,立法者和相关主体应当在法治和治理双重价值中重塑其功能,奉行地方立法克制主义以及引入系统性思维等。  相似文献   

3.
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决定法治建设和法律文化之间必然会有根本的差异,而文化的惯性力量和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一些积极特征,又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继承,这使得二者存在暗合之处。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略和方法,也是一种原则性、根本的治国制度,它还表示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秩序,而从法律文化传统来说,现代法治能够从中汲取的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好好斟酌。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我国体育博彩的规范依据只有一些关于彩票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已严重滞后于体育博彩业的现实发展需要。通过对我国体育博彩发展特点和存在的法律障碍分析,指出完善体育博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只有为了自由的缘故才能限制自由。法律父爱主义作为对自由进行限制的原则之一,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被证成的。为了防止法律父爱主义不当的限制自由,必须对法律父爱主义进行再限制,寻求自由与法律父爱主义之间的合理界限。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我国广大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通过完善法的运行、推进法制宣传以及增强社会民众的权利意识等途径,加强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西方传统的法治思想,阐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认为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应积极借鉴西方的法治文明,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建立用权利制约权力的有效机制,创建完备的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8.
商鞅的普法思想是其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主张国家和政府要守信用,要有公信力;强调法律必须“明白易知”;加强制度建设——“为法置官吏”;法官问责制;奉行“重刑主义”。对今天我国的法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加强法治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保障民主政治的实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诚信友爱的落实,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法律调整模式,使得法律更能及时地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曾对东南亚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在世界法律体系中独树一帜,深刻影响着古代乃至现代中国。深入挖掘其中要素对于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和法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法治的保障与促进.目前农村经济法治存在许多缺陷,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农村的经济法治建设应当基于农民的需求与法治的逻辑,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及法律宣传与监督等方面同时采取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商鞅的普法思想是其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主张国家和政府要守信用,要有公信力;强调法律必须"明白易知";加强制度建设--"为法置官吏";法官问责制;奉行"重刑主义".对今天我国的法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由以人治为基准的传统法制逐步稳定地转变为以法治为基准的现代法制,法治理念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地位不断提高;立法工作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司法制度不断健全,司法改革稳步进行;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政府法制建设持续发展。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成就。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法治资源,深入挖掘并正确解读古代法治思想,有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礼法合治"思想的剖析,在梳理传统治国方式的过程中,探究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蕴含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现象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这种行为破坏了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受侵害对象的财产、人身、精神等方面的损害,给校园以及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针对当前实际对校园欺凌的定义进行深入剖析,基于法律层面来阐述校园欺凌的特征以及表现形式,从不同方面对校园欺凌长期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以此针对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现象提出适宜的法律解决途径。应用法律的手段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校园氛围和坚实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实现当代中国政治模式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党的领导和法治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关系。这些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说的理论宝库,指导我国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终极目标在于维护和促进正义。良知是衡量正义的尺度。良知是道德的基础并可以通过道德被塑造。良知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道德建设提升良知从而加快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8.
法律教育的内忧与法治主体有效生成的外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治中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广大的公民,这是法治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另一类是法律职业共同体,这是法治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两类主体的有效生成,都根植于高质量的法律教育。而目前的法律教育存在着逻辑误读,法律人才教育、法律职业教育遮蔽了法律国民教育、法律大众教育,事实上造成了法律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与国民法律教育裹足不前的失衡,这既是法律教育的内忧,也是法治主体有效生成的外患。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基于法治实现的一般条件 ,根据中国国情 ,从中国法治实现的特定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理性文化条件及法律权威的树立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