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建筑》2013,(10):166-169
通过"感知中国"博览园这一工业建筑改造项目,探讨了在工业场所与建筑更新过程中,如何结合设计主题,通过轴线、广场、水体等元素的运用,通过色彩和材料的大胆使用,将场地内的新、旧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搭建新、旧建筑之间的"桥梁",搭建生态的桥梁,使工业建筑表现出更多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2.
城市线性开放空间概念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空间体,是市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相似文献   

3.
郭琦  杨新海 《规划师》2008,24(3):33-36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面临村落精神丧失等问题,其规划应当引入场所理论,提取场所元素,坚持"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人与场所的相互交流","场所与场所的相互交流"三个原则,以塑造具有"新"场所和场所精神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跨越障碍"和"沟通两端"。造桥是属于科学技术范畴的,而美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如何使两者统一起来,作者将探索思考的心得与读者交流,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华 《园林》2006,(10):32-33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解决的问题①人们如何分享公共空间;②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③人们青睐的社区有哪些特征;④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⑤怎样的环境减少犯罪。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人性场所,了解居住区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及将其运用于空间、时间、交流、意  相似文献   

6.
营造桥梁的场所特征--跨河地区城市设计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汽车的广泛使用几乎使桥梁作为“人”驻留的场所特征消失殆尽 ,文章基于桥梁的场所变迁、场所特性、场所意义的考察和分析 ,认为城市设计师应抓住跨河地区发展的机遇 ,再现桥梁的场所特征 ,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城市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镇特色消逝、千城一面等问题的突显,使得现代城市越发地沦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纯粹空间,产生诸多"无场所"现象。在今后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如何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公共环境品质、延续地域文脉,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场所理论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从注重"空间创造"转化为强调"场所营造",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场所感。文章以贵州省金沙县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从空间到场所,从宏观到微观,对体现场所感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城市广场的含义,指出它本来是人性与公民性的体现,是人与人的交流场所,是每个人参与社会获得认同并以之为归属的场所,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景观.然而,城市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早在欧洲巴洛克时代就已丧失,而在当今中国“城市化教运动“中更是如此,一元化的社会意识使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只能在一些乡土景观中尚有遗存.文章因此呼吁,随着中国日益走向民主政治和平民化时代,城市设计,特别是广场设计应首先召回其人性与公民性,用进步的物质环境,积极推动社会意识的进步.文章用经历三年实施完成的四川都江堰广场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空间的设计,可参与交流和聚会场所的设计、人性化的设计、亲水性设计、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设计,来实现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后方"造积木",前方"搭积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东进场高架道路项目装配式桥梁生产基地如何"工厂化"生产立柱、盖梁、箱梁、防撞墙等部件,施工现场又如何快速拼装?9月23日,自治区装配式桥梁技术观摩交流活动在东进场高架项目举行.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于生存空间的归属感使得空间成为"场所"。这种归属感基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当情感被场所触动,场所的氛围会随之而来,包裹在我们周围,打动我们,这个场所便对我们有了意义。本文试图从"身体与行为""情感与事件""时间与记忆"三个角度来探讨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营造场所氛围,并浅谈场所氛围对当代建筑师业务范围和设计关注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建筑师希望在这个小学设计中着眼于"教"与"学"这种生活方式对空间的需求,尝试提供给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而富有层次的交流机会和场所.在设计师看来,这是当前国内的教育建筑模式化设计中所缺失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导向标识系统是沟通联系建筑、环境、场所与人之间的桥梁。近年来以工业园区为对象的导视标识设计越来越多,它既是向人们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同时也承载了企业的文化内涵。简要分析了工业园区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罗乐  刘磊 《建筑与文化》2020,(7):191-193
文章通过中国人寿陕西省分公司综合楼的设计案例,阐述了一座现代办公建筑在特定环境中设计构思的生成与演化,探讨了设计作品从形态到功能、从平面到立面、从确立标识性到创造开放的城市界面等一系列设计思考过程。随着对设计条件的深入梳理,从场所中提取"树形"作为设计概念融入到立面肌理设计、室内空间组织、绿色设计等具体设计环节,确立了以"树"为设计立意和与环境对话的建筑语言。  相似文献   

14.
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俞孔坚  万钧  石颖 《新建筑》2004,(4):25-28
论述了城市广场的含义,指出它应是人性与公民性的体现,是人与人的交流场所,是每个人参与社会、获得认同并以之为归属的场所,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景观。然而,城市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早在欧洲巴洛克时代就已丧失,而在当今中国“城市化妆运动”中更是如此,一元化的社会意识使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只能在一些乡土景观中尚有遗存。随着中国日益走向民主政治和平民化时代,城市设计,特别是广场设计应首先召回其人性与公民性,用进步的物质环境积极推动社会意识的进步。以成都都江堰广场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空间设计、可参与交流和聚会场所的设计、人,陛化的设计、亲水性设计,以及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设计,来实现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加拿大在城市古老桥梁、城市大跨径桥梁和其他现代城市桥梁的建设情况,以及该国如何在城市桥梁建设上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相关经验,借鉴其成功做法,更好地从事我们的桥梁设计工作,2010年9月中旬笔者曾对加拿大的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等城市的城市桥梁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团与加方相关的人员进行了业务交流。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时尚生活与空间融合到一起,是设计本案的主题。当一些人把大多休息时间花在喧哗的商场、街市或繁琐的应酬、沉郁的酒吧时,家就成了睡眠短暂场所,家庭互动离我们渐次疏远。因此,设计师尝试在居所建构家庭“凝聚”的力量,使外向的时尚生活回归为温馨的亲情交流,共享天伦之乐—— 经过玄关,地面简洁的几何图案拼花,胡桃木鞋柜与裂纹玻璃屏风搭配,温馨雅致。 客厅,蓝灰色的真皮沙发与金檀木地板色彩形成强烈对比,在玻璃茶几及蓝基调地毯的过渡中,和谐而个性鲜明。电视背景墙  相似文献   

17.
场所精神是建筑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场所精神的哲学概念及本源,井探讨了场所精神对建筑设计在实践层面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地图出版基地的项目为例,探索了如何在设计中挖掘场所特征、构建场所精神,并通过设计将其体现出来。文章以设计案例的思考过程为切入点,阐述了构建场所精神的多维度路径。最后,文煮描述了场所精神经过建筑设计"物化"后的具体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特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主要介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下进行的题为“特大跨度桥梁的气动参数识别、风振及控制理论”的专题研究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包括气动参数识别 ,非线性颤、抖振分析 ,桥梁数值风洞 ,颤振概率评价以及等效风荷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成果已在许多大跨度桥梁 ,如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苏通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三桥中得到应用 ,显示出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景观设计中场所的隐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更 《中外建筑》2006,(1):72-75
隐喻作为一种极其普遍和重要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在文学艺术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样在景观设计中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景观的隐喻是通过场所传递给人的,场所是人和环境情感交流的桥梁,是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场所的隐喻也是人通过认识环境本身,显示出的精神和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场所的隐喻这个角度上,通过剖析场所的隐喻特征和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来启示新的时代背景下环境景观设计所具有的丰富情感特性和人文特征,是对景观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是对人本主义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一直在追寻,追寻一个梦,在不同的项目实践中反复坚持着一个理念-- □建筑是有生命的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 □空间不仅是"二维"、"三维"的空间(视觉冲击与身体感知) 空间也是"四维"的场所(随时间变化而生长) 空间更是"五维"的境界(随心灵升华而感动) □设计不仅是设计建筑,而是设计生活,倡导一种健康人性化的生活模式. □生活是一种智慧,智慧是一种真爱. □人与自然共生. □建筑与城市共生. 让建筑成为城市交响乐中的一部分,或是序曲,或是高潮,或是背景,虽各得其所,却同样可以感动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