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雷利安 《河南石油》1995,9(3):11-16
在对东濮凹陷桥口构造断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断裂形成发育对油气生成、运移、分布富集的控制作用。指出桥口构造油气分布富集宏观上受背斜构造背景控制,局部油气的富集则主要受断裂的形成发育控制。由于断裂由东向西,由老到新的阶梯状活动,控制了含油气层系由东向西、由老到新、由深到浅的阶梯状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2.
从构造、断裂系统、沉积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冷东地区油气富集规律。提出构造活动控制生储条件;断裂系统控制圈闭和油气聚集;多期成因类型的砂砾岩体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有利构造与岩相带匹配是油气富集的关键。油气分布具有“上稠下稀、东稠西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生代形成期有利的地质条件,西非盆地群赋存了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带和构造带控制,即平行于构造带走向从东南向西北呈带状富集,形成多个油气富集带。主要分两个带:其一是由喀麦隆火山脊向南延伸至纳米比亚鲸海岭的含油气盆地,形成了一个富油气带,即中一南海岸盆地带;其二是尼日尔三角洲带,油气明显呈扇形分布。同时,海岸盆地广泛发育封闭性良好的盐岩层,岩盐的分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酒西坳陷油藏类型丰富.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地层油藏、构造-水动力复合油藏是主要的5种油藏类型,油气的富集与成藏受构造演化及构造类型、断裂发育及分布、烃源岩成熟度、储集层岩性、油气运移途径、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控制。研究表明,构造控制油气富集、岩相控制油气分布、裂缝控制渗油能力是窟窿山油藏形成的基本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姰����ſڹ��졪��������ģ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气分异聚集原理,一般来说,在同一构造内是气在构造高部位,油在构造低部位富集,而桥口构造则与之相反,呈“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状态。为搞清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了油气运移模式,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该区下第三沙三段,沙四上段为主要生油层,东邻的葛岩集洼陷为主要生油气区;早期洼陷中生成的油气在泥岩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差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形成沙三段油气藏,后期由于断裂活动强烈,油气沿断  相似文献   

6.
在对东濮凹陷桥口构造断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断裂形成发育对油气生成、运移、分布富集的控制作用。指出桥口构造油气分布富集宏观上受背斜构造背景控制,局部油气的富集则主要受断裂的形成发育控制。由于断裂由东向西,由老到新的阶梯状活动,控制了含油气层系由东向西、由老到新、由深到浅的阶梯状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7.
现河庄油田构造体系是发育在冀鲁帚状构造体系上的一个小型帚状构造单元.分为聚敛端、中部、撒开端三个次级单元。帚状构造体系控制该区的油气聚集和分布,中段弧形断块区内侧,特别是在断层落差大于150m、封闭性好的断层附近常常是油气富集的高产区;入字型断裂体系在两纽断裂交汇的锐角区油气富集,在断面倾角由陡变缓的部位以及弧形断面内侧油气最为富集。  相似文献   

8.
含油气盆地缓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明确各类缓坡带油气分布样式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渤海湾盆地为例,基于构造分区影响下的缓坡带基底产状,将缓坡带划分为简单型缓坡带、过渡型缓坡带和复杂型缓坡带3种类型。研究表明,简单型缓坡带构造活动弱,基底形态呈单斜式,倾角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富集层系单一,以早期成藏为主,具有典型的“一字型”油气分布特征;过渡型缓坡带构造活动较强,基底呈双斜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为主,存在少量地层油气藏,富集层系跨度较大,油气借助于断层和砂体配置运移,具有“阶梯型”油气分布特征;复杂型缓坡带构造活动强,基底形态呈三斜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构造为主,且地层油气藏数量相对较多,油气富集层位跨度大,具有“梳齿型”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阳信洼陷沙四段上亚段油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利 《河南石油》2005,19(6):13-15
通过对阳信洼陷构造和地层特征的研究,从油气源、储层特征与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油气源、油气运移方向、构造和岩性等因素控制,沙四段上亚段充足的油气源是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油气运移以层内侧向运移方式为主,位于油气运移指向的圈闭有利于成藏,大型的背斜构造和断裂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和岩性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刘庄地区沙一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通过对工区内储层和构造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剖了沙一段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成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工区油气聚集成藏的四种控制因素:构造发育史及构造格局控制着油气富集区的分布、II级和III级断层控制油气的运移、构造位置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总结了沙一段主要油气聚集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即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正向地垒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和断节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对和田断裂的构造特征的研究来探究其对柯克亚地区第三系地层厚度、沉积范围的控制,以便进一步探讨它对油气藏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和田断裂的柯克亚段构造特征是明显的,具有继承性和多期性的特征,对柯克亚油气构造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港地区主要发育砂岩和白云岩 2 种类型的储层,目前针对砂岩储层的研究广泛且深入,而针对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展布规律的研究较少,从而制约了该地区白云岩储层的油气勘探。 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基于构造、沉积、烃源岩评价及单井储层等分析,结合数据体融合技术,对新港地区白云岩储层的展布规律进行了预测,并对该储层油气成藏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从而明确了该储层的勘探潜力。 结果表明:新港地区沙三段储层发育优质烃源岩,为源储一体的原生油气藏,而且分布面积较大,其中沙三5亚段白云岩储层发育大量裂缝和溶孔,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该研究对于同类型白云岩储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运用石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在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上区分出了七个不同族群的石油。油-源对比表明,它们分别来自加扣、郭局子、大王北和车西四个生油洼隐的沙四、沙三、沙一段烃源岩。根据成熟度、运移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每个石油族群可以分为一个或期若干个组群。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指出了义地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方向,确定了石油的运移边界。  相似文献   

14.
惠民凹陷唐庄地区油气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临区地质分层,分析了唐庄地区的构造面貌和油气藏规律。该区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地愉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沙三段-沙一段,油气藏发育层位和深度由南向北依次更新并抬高;各层位油气藏叠合连片构成复式油气田,综合研究指出,唐庄北部是今后寻找东营组地层不整合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油气藏资源评价的规模序列法原理。采用规模序列法,分层系、分油藏类型预测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已开发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资源量以及剩余资源量。与以往资源评价相比,从评价石油资源量向评价高成熟区带剩余可探明储量以及预测剩余资源量的层系、类型方向发展,可以更好地指导勘探。通过对已开发油气聚集带最终探明储量的预测,结合其资源量的评价结果,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资源转换率,用以预测相类似的构造单元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6.
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远景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对滨北地区油气富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保存条件出发,对其扶杨油层的油气远景进行预测。从盖层条件来看,杜尔伯特—大庆—安达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断层封闭性来看,大庆—安达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水动力条件来看,滨州线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研究,得到滨州线及以北地区应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远景区,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7.
邵家洼陷区断裂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邵家洼陷区是受张性及张扭性应力控制的箕状断陷区,断裂体系及活动特征的分析对该区沉积构造演化、圈闭类型及油气运聚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并结合断裂体系、油藏剖面等综合分析。论述了断裂构造对邵家洼陷区不同构造带上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洼陷区断裂活动从古生代持续至第四纪,多期断裂活动导致了断裂体系的复杂性和构造类型的多样性,基底断层的活动对该区油气生成与运聚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继承性活动又控制了上部区域性盖层中断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宝饶构造带构造复杂,油气富集。宝西、宝中和宝东3个局部构造特征各异,其内发育的滑脱、调节和反转等构造与油气关系极为密切。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与不整合控制了宝饶构造带的油气运秽与聚集。北西向断层是沟通生烃中心与聚集区的油源断层,为油气运秽提供通道;北东向断层垂直于油气运秽的方向,封闭性强,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秽通道,并且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空间。宝饶构造带的油气横向上主要分布于断层交汇处,纵向上集中分布于腾格尔组。  相似文献   

19.
陈宇 《特种油气藏》2011,18(4):19-22,136
为研究桩海地区不同储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对其进行了原油物性、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分为6种类型,其中3种类型原油由埕北凹陷烃源岩提供,另外3种类型原油分别为五号桩洼陷和桩东凹陷烃源岩提供。其中埕北凹陷沙三、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桩海地区西部的第三系储层。五号桩洼陷、桩东凹陷沙一段、沙三段烃源岩是桩海地区潜山储层的主要油气来源。  相似文献   

20.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总被引:68,自引:9,他引:59  
改造盆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为未来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这由中国大陆结构复杂、活动性强等基本特征所决定。油气的聚散、成藏和分布既严格受成盆期和成盆期前构造格局的控制,又明显受成盆期后每一次构造运动和任一种改造形式的影响,因而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分布规律多变,研究和勘探难度颇大。改造盆地研究与评价的思路和程式为 :(1)厘定盆地属性,分析动力环境;(2)恢复原始盆地,回归今盆位置;(3)揭示改造过程,明确几个时期;(4)确定改造程度,划分保存单元;(5)探讨聚散特点,评价资源规模;(6)重视多源油气,突破单一模式;(7)多期动态聚散,突出晚期成藏;(8)注意差异改造,切忌以点代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