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冷却制度对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轧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及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不同冷却制度对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冷却制度的不同,所研究低碳贝氏体钢的微观组织表现为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等的比例、形态及尺寸的不同。轧后空冷时,试样的微观组织主要为准多边形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其强度较低,但塑性较好;轧后水冷时,试样的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伸长率;轧后油淬时,试样的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及针状铁素体的复合组织,这种组织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配合;轧后水冷至531℃而后空冷至室温时,试样的微观组织主要为粒状贝氏体,具有高的屈服强度和屈强比。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低碳贝氏体钢不同回火工艺下金相组织与性能的研究,了解该类型钢的回火特性。在620℃回火时出现硬度峰值,在710℃回火出现硬度谷值,峰值与谷值相差不到20HV10,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回火稳定性;并得出二次析出和回火组织的转变是造成回火硬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Ti成分设计,通过高温轧制方法制备了3种含硼和不含硼7 mm厚的高强度贝氏体钢板,对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以及加热、轧制工艺对钢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硼钢板经600℃回火后,屈服强度达920 MPa,伸长率14.0%;回火后的含硼和不含硼钢板在-60℃~-20℃条件下5 mm厚试样的冲击韧度值均大于50 J,冲击断口具有韧窝形貌,并有大量平行于轧制方向的分层.含硼钢板具有细小板条贝氏体组织,原奥氏体晶粒宽度在10 μm左右,内部贝氏体板条宽度150~300 nm.这种细小的贝氏体组织以及冲击试验中出现的断口分层现象,使钢板在达到极高屈服强度的同时,仍具有极佳的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4.
TiB2/Al复合材料的冲击韧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坚  周绪明  曾建民  顾红 《铸造技术》2007,28(9):1181-1183
在示波冲击试验机上测试了LSM法制备的不同体积分数的TiB2/Al复合材料的冲击功,使用SEM观察了冲击断口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冲击功随TiB2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复合材料的断口是一种颗粒的脆性破坏与铝合金基体的韧性破坏共存,强界面与弱界面共存的混合型断口。  相似文献   

5.
以挤锻复合成形AZ61、AZ71和AZ81镁合金板材为对象,在室温条件下,进行V型缺口冲击试验,研究了铝含量对镁合金冲击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铝含量的增加,镁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冲击韧度均有明显提高,断口形貌由韧脆混合断裂转变为晶间断裂。铝的加入既可以提高镁合金的强度,又可以提高其韧性。  相似文献   

6.
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700MPa级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温度对钢的屈服强度的影响明显,而对抗拉强度的影响较小。回火温度为600℃时的屈服强度比未热处理的增加127MPa,同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增加,屈强比提高。热处理前的贝氏体板条比热处理后的细小,热处理前的析出物主要是尺寸为40~60nm之间的(Nh,Ti)(C,N),热处理后的析出物主要是10nm以下的(Nb,Ti)(C,N)以及20~40nm的ε-Cu。  相似文献   

7.
硼对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和光学显微镜分析了硼对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加入0.005%硼元素对提高低碳贝氏体钢的综合力学性能非常有效.其中轧制后直接油淬至室温的钢板,含硼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伸长率分别为687 MPa、891 MPa及21.3%,比不含硼钢分别高71 MPa、137 MPa和1.3%.硼元素对试验钢的回火工艺及回火处理后的力学性能也有显著影响,不同温度回火的含硼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均优于不含硼钢,且对于含超微量合金元素硼的钢,在600 ℃回火较为适宜;而对于不含硼的钢,在650℃回火更合适.微观组织观察表明,轧制及不同温度回火处理后,试验钢均由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板条状贝氏体及极少量的针状铁素体组成,含硼钢与不含硼钢中各种组织所占的比例有很大不同;钢中加入0.005%硼对获得细小的微观组织极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以机车头结构部件材料Mn系低碳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轧后不同回火温度对LCMB钢低温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60℃回火保温2 h后,LCMB钢具有最佳的低温强韧度配合。  相似文献   

9.
15 0 0MPa级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高于 36 0℃。实验表明 ,这并非由于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韧化 ,而是与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膜状残留奥氏体有关。无碳化物贝氏体中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留奥氏体可能是导致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升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步向义 《铸造技术》2014,(6):1299-1300
对CLAM钢进行电子束焊接后,对接头部位进行回火和调质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热处理前后的焊缝组织,同时对焊缝进行室温冲击实验。结果表明,电子束焊接后,CLAM钢焊态焊缝的微观组织主要有δ铁素体和板条马氏体,冲击韧度较低。经回火处理后,板条马氏体转化为回火马氏体,δ铁素体被保留。经调质处理后δ铁素体完全消失,冲击韧度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22Mn2SiVBS钢经1280℃完全奥氏体化后,在空冷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22Mn2SiVBS钢在空冷转变时可得到晶粒细小的粒状贝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处理后的强度、硬度较高,但冲击韧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从工程检验的实际出发,不必区分两类贝氏体。  相似文献   

13.
 含锆夹杂物与基体间的缝隙,不是在轧制时形成的,而是在轧后由相变后的组织决定的:有铁素体等软质相组织的钢中,夹杂物与基体的缝隙较小;主要由板条等硬质相组成的钢中,夹杂物与基体的缝隙较大。对夹杂物形貌及尺寸观察后发现:直径大于5 μm的复合夹杂物,ZrO2是夹杂物的核心;直径小于3 μm复合夹杂物的核心则是ZrO,而TiO2、Al2O3、MnS等包围并依附着含锆氧化物析出并长大。  相似文献   

14.
轧后冷制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屈强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模拟及轧制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和多功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轧后冷却制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究钢种在1~25℃/s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均可得到贝氏体组织,其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为557~651℃.轧后以不同冷却制度冷却至室温的试样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等的混合组织,冷却制度不同,各种组织所占的比例有很大不同.冷却制度对屈强比也有明显影响:轧后直接空冷至室温的试样的屈强比为0.68,但强度较低;油淬试样的屈强比约0.77,且强度较高;水冷至531℃而后空冷的试样的屈服强度较高,但抗拉强度相对较低,屈强比高达0.90.  相似文献   

15.
准铸态贝氏体低碳球铁的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准铸态贝氏体低碳球铁的组织结构、断口形貌和微区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经准铸态贝氏体工艺处理后,低碳球铁的基体组织以针状无碳贝氏体为主,并有25%~28%的奥氏体;准铸态贝氏体低碳球铁韧塑性的提高,与其组织中形成的大量奥氏体和镶嵌在当中的针状无碳贝氏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奥氏体变形条件下低碳微合金钢中的贝氏体相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对低碳Mn-Nh-Ti钢进行了奥氏体区变形和变形后的冷却试验,借助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变形和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形变量的增大,奥氏体向铁素体的相变增加,向贝氏体的相变减少,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和小岛由细长条状逐渐向近等轴状变化,铁素体板条间的小岛逐渐变化为存在于某些铁素体的晶界上。随着变形后的奥氏体冷却速度增大,铁素体量减少,贝氏体量增加,粒状贝氏体也逐渐由板条贝氏体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T12A钢制锉刀中碳化物粒子大小,形状及马氏体形态对锉刀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粗化并尽量球化原始组织中的碳化物粒子,可增加淬火组织中板条马氏量与未溶碳化物的体积分数,从而显著提高锉刀韧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于庆波 《热加工工艺》2012,41(24):41-42
钢的成分、冷却速度及终冷温度等因素会影响M/A岛形貌和分布.通过力学性能检验和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M/A岛形貌及分布状态对钢的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终冷温度是决定M/A岛颗粒大小的重要工艺;细小的M/A岛对粒状贝氏体钢韧性的降低不明显;粗大的M/A岛能降低粒状贝氏体钢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