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大厦WiFi的背景 随着电子行业在手机终端的应用日趋发展,目前中国使用智能手机用户已占市场的66%.据去年第四季度报告中,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首次超过PC互联网,且PC互联网用户继续保持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从零售百货业的角度看,移动终端将成为我们的未来,而大力发展移动终端的推广营销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与网络》2011,(6):55-55
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在近期发布易观智库Enfodesk《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年度综合报告2011》中对于移动终端OS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易观国际认为。随着3G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样化的移动应用体系逐渐形成。促使具有独立OS的智能手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移动终端OS作为用户与终端进行交互的操作接口,以及移动应用、内容、服务运行的平台。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虽然没有前两年炒的火爆,但竞争已经悄然升级。随着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和移动业务的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正不断扩大,移动应用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从传统互联网公司到纯粹的移动互联网公司,都在深耕细作,为移动互联网消费带来了快速增长。2014年,随之衍生的信息技术的革新也将应运而起,移动互联网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Android的移动终端安全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Android移动终端设备安全和敏感数据泄露的问题,设计并实现基于Android的移动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允许用户远程对移动终端设备和其存储的数据进行安全管理。该系统采用C/S架构,客户端允许用户将移动终端注册到服务端,并通过在移动终端嵌入可信平台模块实现基于口令、设备和SIM卡三因素的本地用户身份识别。服务端允许用户通过Web平台对已注册的移动终端进行定位、锁定、数据加解密、数据擦除等远程安全管理。为防止用户的远程操作指令受到假冒攻击,以椭圆曲线加密和零知识证明为基础,实现移动终端对服务端的远程身份认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保障移动终端设备通信安全,防止假冒攻击。  相似文献   

5.
如果非要给移动终端估一个价值,普遍的用户都觉得是一件困难的事儿,但是一旦丢失将会异常沮丧。中国消费者对终端数据的估值均值为一万元,是美国的3倍。  相似文献   

6.
赛迪 《网络与信息》2012,26(7):59-59
从移动互联网到各类移动应用、移动终端,都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关键词。移动信息化的优势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太大了,据《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及移动安全发展报告》显示,近3/4的用户已经在开始琢磨甚至完成了将移动与企业业务的结合。已经立项、试点、推广、完成的用户量达到了45%,还有28%的用户处于调研阶段。看来,企业希望引入移动终端加强自身业务的需求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7.
移动搜索:传统互联网搜索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间,国际互联网业务巨头开始纷纷试水以WAP形式为用户提供移动终端上的搜索服务,2007年包括Cgogo等传统互联网搜索服务商与终端商开始合作在终端内置搜索链接,将这个业务进一步推送到用户的手中。2008年6月雅虎宣布与五家移动运营商签署oneSearch手机搜索合作协议,至此雅虎已经在全球获得了60份此类协议。移动搜索服务已经从各方面、各领域逐步铺开,被认为是未来2—3年内很有发展前景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之一。尤其在全球3G网络已经逐渐普及的市场,移动搜索业务更多样化并贴近用户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搜索习惯。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习惯正在形成,用户需求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近日,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联合24家企业共同发起的“移动互联网开放合作联盟”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9.
针对移动终端的硬件和无线网络的特点,对其网页优化设计研究,总结出几个原则和方法。首先,分析常用移动终端的特点,以及用户的使用需求,总结移动终端网页设计的优化原则。然后,提出几种加快网页显示的几种方法,并给出关键部分的代码实现。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周刊》2008,(9):37-37
《互联网周刊》:你最看好哪5种形态的终端设备?MID和UMPC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对其他的终端设备怎么看? 浦大卫:我并不认为在移动终端方面,将会出现某种形态一家独大的局面。每个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移动终端,甚至有人还会同时选择多种形态的移动终端,不管是笔记本还是Netbook或是MID,这些终端设备的共性是.其软件平台都是一样的.比如说Linux或者Windows;另外就是都采用英特尔的架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使用模式.关键是用户的使用目的。比如说像我女儿,她一般在办公室里或家里都有一个17寸屏幕的移动终端。但有的人就比较喜欢迷你型的电脑。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与电脑》2011,(7):63-63
随着云计算和HTML5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OS在多终端间的融合已成定势。由于微软在PC端的高用户粘性和诺基亚加入后获得的移动端渠道推广资源,Windows 8的改变有助于微软在移动互联端扭转多年颓势,甚至会影响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软件》2019,(10):135-138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和移动APP技术日渐完善,干部教育领域的教职工和学员对移动办公、移动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文章研究了移动APP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与推广,针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中教职工和学员两类用户的不同需求,分别开发了教工版APP和学员版微信公众号,为两大类用户提供统一、高效但有区别的服务,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学员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大屏触控移动终端的流行,各类移动应用(App)成为移动广告新的载体。受益于移动互联网整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更新迭代,移动应用广告被行业视为新的蓝海,具备极大的掘金机会及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性、开放性、互联性,使得移动互联网终端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在深入分析移动互联网终端所面临的威胁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体化的安全防护体系.本体系从设备层、通信业务管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对终端进行全面的管理和防护,从根本上解决移动终端所面临的攻击、泄密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移动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好相应的发展趋势,以便在把握业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断对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合理优化.本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因素,包括移动通信网络与移动终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用户需求;同时简单阐述了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发展趋势,包括以手机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变得明显化,LBS、SNS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进一步融合的平台,基于用户需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日渐步入快车道。中国消费者对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云端设备上获得卓越的用户体验的需求也越发强烈。日前,Intel联合Nokia共同发布了新一代针对移动终端的智能操作平台.MeeGo。红旗软件适时而动,推出最新基于MeeGo的移动互联网设备操作系统——红旗inMini尚巧版。  相似文献   

17.
涂兰敬 《软件世界》2009,(12):12-13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富媒体的应用有了更加广泛的空间,用户更多地关注内容体验,而厂商更加关注地是选择什么样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周刊》2013,(1):14-14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正从PC端延伸至移动端,通过友盟所提供的数据,2012年电子商务APP的启动次数增长了6倍,移动端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战场。若想通过移动设备促成更多的交易,了解用户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电商APP的行为特征至关重要。据统计,占比25%的iOS用户却贡献了57%的总启动量,22:00—23:00出现使用高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持续增加,并且在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是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网络,可能是绝大部分用户都会首先选择的上网途径。但是随着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现在互联网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除了有传统互联网安全威胁,如病毒、拒绝服务攻击的互联网,还由于自身的特点带来了其特有的信息安全。由此本章将从网络、业务、终端三个层面分别对互联网运用中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IT界的移动领域,如今暗潮涌动。3G、AppStore、Android、iPhone,甚至是山寨,一个个接踵而来的名词不断地回响在我们的耳边,经过这个移动终端、网络、应用、平台和内容各大运营商争夺用户的"乱世"之后,新一代移动平台及其生态系统即将诞生了。而最能反映整个移动生态链变化的,便是基于移动应用的诸多产品。从它们的创意产生,直至捞到第一桶金,每一个环节都与整个生态链息息相关。而且,"得应用者得天下"一句并不为过。拥有一个好的移动应用产品,不仅能够使厂商广为获利,更重要的是同时能够虏获千万用户的心。本期特别策划,就将围绕移动应用产品的生命周期,将移动产品最有特点的生产环节进行拆分、组合,为读者讲述移动应用产品的修炼之道,同时反映出新一代移动平台的生态状况,在更高的层次上关注移动产品,关注移动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