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功率IGBT并联运行能够承受更高的负载电流,但是大功率IGBT并联设计时需要考虑静、动态均流问题。PSpice仿真分析表明,影响静态均流的主要因素是IGBT模块的饱和导通压降和集电极、发射极引线的等值电阻;影响动态均流的主要因素涉及驱动电路、IGBT器件参数和主电路布局。提出了IGBT并联均流的措施,分析了IGBT并...  相似文献   

2.
IGB并联使用,可以增大功率范围。但是并联电流常常失衡,电流过大,使管子过热,甚至损坏。因此,IGBT常常降额使用,但会增加高压功率器件的数量,增加成本。
  本文提出了并联电流控制电路,并且进行了参数优化和仿真验证。此电路能够很好的控制电流,并且使两个不同饱和压降Vce(sat)的IGBT并联均流。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APFC大功率高频开关电源研究的过程中,着重对开关管的并联均流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一种新的并联均流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模拟仿真,结合中功率(3KW)ZVT-APFC模块电路实验,探讨了这种并联均流技术应用在APFC电路中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的功率因数校正电源模块(PFC)直接并联后均流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主均流技术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该策略在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引入负电压采样电路和自主均流电路,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电源模块的自动均流,提高了电源模块并联后的均流精度。基于Saber仿真软件搭建了基于自主均流技术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仿真结果不仅验证了该电路的有效性,而且也表明了电源模块的均流精度在轻载并联时能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5.
针对能量回馈变流器并联模块间的环流问题,分析了并联模块之间不均流产生的原因及均流电抗器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抑制并联模块间环流的均流电抗器绕制新方法。详细阐述了均流电抗器的电气参数计算与选型方法,并对均流电抗器的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折,实现了均流电抗器的合理化设计。DC 750 V能量回馈装置研制项目的试验结果证明了该均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UPS无互联线并联的一种均流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UPS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系统,结合均流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均流的一种方案,并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与原有PQ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案在线性负载均流性能良好的情况下,能较好地解决非线性负载的不均流问题.  相似文献   

7.
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半桥变换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高输入电压、大输出电流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半桥组合式变换器。对组合式变换器进行统一建模分析,并分析其不均压均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均压均流控制方案,进行均压环、均流环等设计,同时引进了交错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8.
基于UCC29002的电源均流电路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常用的均流方法,选择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法,采用UCC29002设计了电源的均流控制电路。该均流电路结构简单、均流效果好、可靠性高、应用范围广。通过两台模块电源并联实验,验证了该均流电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几种常用的传统的模拟控制均流方法的基础上,引出数字化均流技术的原理,并重点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数字化均流的开关电源并联系统。并联系统的监控模块以STC89C58单片机为控制核,利用模数转换器TLC2543对各单元模块及整个系统的电压、电流值实时测量,而软件根据所采集到的信息调整数模转换器TLV5616的输出电压,从而实现均流。实践表明,数字化均流精度高且灵活性强。  相似文献   

10.
将模糊控制引入并联变换器均流控制技术中,对模糊控制规则以及选择模糊控制器输入变量的量化因子和输出控制量的比例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按中间电流自主均流方法。该方法减小了各相电流调节幅度,使得各相电流很快均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均流控制策略能够使得并联变换器具有良好的动态均流与负载均分特性,能够在大负载变化内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1.
大容量逆变电源IGBT并联应用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小惠  惠晶  沈锦飞 《计算机仿真》2006,23(2):197-199,218
该文针对逆变电源向大功率发展时受单管IGBT(绝缘门极双极型晶体管)电流容量限制的问题,受MOSFET(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并联扩流成功应用的启发,提出采用多IGBT的并联技术,解决进一步提高逆变电源容量的难题。在分析IGBT工作机理基础上,给出了电路拓扑及其工作原理,并对并联器件产生的均流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推荐了IGBT并联应用的厚膜集成驱动电路。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在大容量逆变电源中采用IGBT并联技术是有效可行的,它可以显著增加整机的电流容量,提高电源的有效功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台开关电源并联运行实现大功率电源输出是目前雷达电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针对雷达电源并联均流过程中存在的动态响应不佳,易出现过流保护的问题,提出采用改进式自主均流策略,改善系统的均流动态性能。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和三端开关器件模型法对改进式自主均流策略进行分析,给出了其控制回路的设计原则。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方法使均流精度在2%以内,动态响应好,满足雷达电源性能的要求,为改进式自主均流法在大功率雷达电源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环控制策略,其中电流环为内环,电压环和均流环并行为外环,且反馈量是输出电流与输出电压,可将功率电路视为黑匣子,方便了各模块样机的并联;最后以并联Buck变换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各环补偿网络,且对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动态响应与稳定性均达到要求,抗干扰能力强,且均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航天器大功率直流电源系统电源模块的均流问题,提出了直流电源系统数字均流方法。该方法以供配电主控软件为均流核心,将各直流电源模块进行并联输出,通过以太网与各直流电源模块进行数据交互,采集各直流电源输出电流,通过均流算法调节直流电源输出电压,以达到电源均流的目的,此方法在现有直流电源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功率直流电源并联硬件电路,包含输入控制单元、远端补偿电路和输出控制单元,软件上设计供配电主控软件,包含均流控制功能、供配电流程功能和电源模块监控功能。通过实际硬件环境试验表明,该方法均流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故障控制能力强,在航天电源领域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电子技术应用》2016,(5):135-138
研究了一种应用于并联DC/DC变换器的基于均流误差信号的自动均流技术,在详细分析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模块故障导致均流失效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即故障模块排除方案,阐明了故障排除的实现过程。最后通过研制一台三相并联BUCK变换器的原理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并联DC-DC升压变换器之间的负载电流分配关系到系统可靠性;针对并联DC-DC升压变换器,提出了一种基于主电流控制的改进下垂方法;该方法利用并联DC-DC升压变换器的算法,根据下垂法的负载调节特性自适应地调整每个变换器的参考电压;与传统的下垂法不同,在所有变换器的内环控制器中使用其中一个并联变换器的电流反馈信号,以避免并联变换器控制回路的时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该算法保证了负载均流与下垂法的负载调节特性一致,在并联变换器参数失配的情况下对该算法进行了测试,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特种机器人的低电压大功率电机驱动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核辐射应急处理机器人驱动系统体积小、驱动能力强且操控灵活的需求,基于IR2184驱动并联MOS管H桥电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特种机器人的低电压大功率电机驱动系统.系统针对驱动中的尖峰问题设计了RCD吸收回路,并针对MOS并联中的局部过流问题设计了均流保护电路.实验表明,驱动电压为24 V时,驱动电流最大可达100 A,最终实现了对特种机器人的可靠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Infineon的120 A/600 V单管IGBT的并联驱动控制设计及方案选型、设计目标建立、分解分析,建立一套对驱动的控制互锁保护,并通过Infineon在线软件进行对目标条件的参数进行仿真。对开关频率、驱动电流、母线电压、功率因数进行匹配系统验证,最后通过台架测试互锁控制、相间短路。经过整车满载高温环境爬坡测试验证,测试满足设计目标,较小的成本下,在实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混合动力列车能源框架图;然后对其中的核心枢纽(并联双向DC-DC)进行建模与分析,提出了自均流的双闭环控制方案;最后,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在Simulink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均流式并联双向DC-DC控制器在双闭环的控制下,不仅能够保证输出电流与输出电压的稳定,并且在自均流的控制方案下,能够将初始电感平均电流差值由0.34 A降到低于0.01 A以下,验证了上述理论方案的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多相DC-DC电路中的PWM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对电压型PWM控制和电流型PWM控制进行了简单比较,提出了基于快速主动均流技术的电流型控制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工程设计。实验证明,采用快速主动均流技术消除了器件性能不一致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