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有两套催化裂化装置,加工规模相似,在加工相同原料时,汽油产品质量不同,2号装置汽油辛烷值低于1号装置约0.8~1.27百分点,汽油硫传递系数高约1.79~4.05百分点。为实现汽油产品合格出厂,不得不添加高价汽油调合组分,以提高2号装置汽油辛烷值并降低硫含量,2号装置汽油质量成为制约效益提升的关键因素。将两套装置汽油性质对比,对其提升管反应器进行了工程计算,对提升管内的氢转移反应、裂化机理几率数据进行统计,找出了两套装置汽油产品性质差距,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影响2号装置汽油辛烷值和硫转移系数的因素,并对优化生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调和组分的性质对汽油诱导期的影响,催化汽油是影响成品汽油诱导期关键,而共扼二烯烃是影响催化汽油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催化汽油诱导期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车用汽油产品质量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学根  马骏 《安庆石化》1999,21(4):14-16
根据国内外最新汽油质量要求,分析了我国汽油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厂汽油质量现状,对如何提高汽油产品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配方汽油对我国炼油工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讨论了汽油中芳烃、苯、烯烃、硫、氮等杂质对环境的污染作用,汽油性质如蒸气压、90%馏出温度、辛烷值等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美国提出的新配方汽油指标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着重讨论了实行新配方汽油后对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炼油工艺过程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最后,提出了实施中国新配方汽油的进程和对其指标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清洁汽油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钰  高金森  徐春明 《石化技术》2002,9(4):238-242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对汽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硫,低烯烃,低芳烃和高辛烷值清洁汽油的生产成为现代化汽油生产的发展趋势。针对国内外清洁汽油的发展动态,全面介绍了降低硫,烯烃,芳烃和提高辛烷值的清洁汽油生产技术。分析了我国汽油质量的现状,并对今后的清洁汽油生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唐元状  李子军 《齐鲁石油化工》2002,30(4):302-304,311
为适应汽油质量升级的需要 ,根据现有装置生产条件和汽油产量及质量水平 ,提出了汽油质量达到新的《车用无铅汽油》标准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并对结果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文中对汽油的质量指标调和计算方法及常用的汽油调和方案进行了分析,针对汽油组分的理化特性缺陷、部分组分成本过高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汽油调和增效方案,即使用汽油辛烷值促进剂T1110与汽油组分共同调和,结果表明,该方案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OCT-M 汽油选择加氢工艺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建 《石化技术》2006,13(2):17-20
介绍了OCT-M汽油选择性加氢技术在汽油加氢装置的应用情况。对影响加氢汽油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低加氢过程汽油辛烷值损失、降低大分子硫醇生成的优化措施,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汽油调和过程、原料组分、汽油调和工艺及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一种可显著增加经济效益优选汽油调和方案。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美国、欧洲汽油质量标准变化历程以及清洁汽油质量升级采用的主要技术,分析了上述国家和地区汽油质量升级的路线和特点,总结了其汽油质量升级对我国清洁燃料发展的启示,提出了我国清洁汽油质量升级的建议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品质汽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针对我国汽油的特点和现行无铅汽油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欧美的汽油标准,讨论了提高我国汽油品质的对策,并就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配方汽油的标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车用汽油生产基础技术路线是MIP和S Zorb及MIP和汽油加氢脱硫组合。在乙醇车用汽油强制推出之际,对这条基础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这条技术路线成为乙醇车用汽油生产的首选技术路线的结论。并在这条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开发出生产超低烯烃含量汽油的FCC技术、灵活吸附脱硫技术、汽油重烯烃转化技术和精细FCC技术,这些技术组合可使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至15%以下,汽油辛烷值增加1.5个单位以上,异丁烷和汽油产率明显增加,有望形成新一代车用汽油生产技术路线,为我国乙醇车用汽油的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3.
Th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eparation of ionic liquids are present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ability of gasolin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gasoline stability are discussed. A novel way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gasoline by using ionic liquid catalyst is developed. The contents of olefin, basic nitrogen and sulfur in gasoline are determined and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or improving gasoline stability are established.The ionic liquid catalyst, which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an reduce the olefin content in gasoline, and such process is noted fo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simple operation, short reaction time, easy recycling of the ionic liquid catalyst and ready separation of products and catalyst.  相似文献   

14.
汽油络合萃取脱硫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脱硫络合萃取剂(TS-1),考察其对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脱除效果。在萃取温度20℃,萃取时间3min,相分离时间15min,剂油体积比为9%的条件下,FCC汽油A中的硫含量从619μg/g降到136μg/g,达到国Ⅲ车用汽油硫含量标准(〈150μg/g),汽油收率99.5%。在最佳操作条件下,还考察了TS-1对FCC汽油B、直馏汽油C和凝析汽油D的脱硫效果,使用较小剂油比,汽油B、C和D都可达到较高脱硫率。因此,络合萃取剂TS-1应用于汽油脱硫,具有对含硫化合物选择性好、用量少、汽油收率高和对汽油适应性优良等特点,在车用汽油深度脱硫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汽油池的主要调合组分以及作为清洁燃料组分的烷基化汽油的单体烃组成特点,探讨了3种汽油调合组分的辛烷值分布规律及对辛烷值贡献较大的单体烃组成,并对汽油调合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辛烷值、相同芳烃含量的情况下,可以调合出单体烃组成不同的汽油;在保证相同蒸气压的前提下可以调合出馏程分布不同的汽油。  相似文献   

16.
尹彤华 《石油商技》2003,21(6):7-13
分析了国外汽油质量标准发展趋势,明确了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出口汽油主要目标市场的质量要求,找出了出口汽油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汽油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催化裂化精制汽油铜片腐蚀经常不合格,并导致成品调合罐样品常常出现铜片腐蚀不合格的情况,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成品汽油铜片腐蚀不合格的原因是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简称一催化)的精制汽油中含有多硫化物等活性硫化物,单质硫和多硫化物经过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洗涤后可以被除去,使汽油铜片腐蚀情况改善。一催化精制汽油中的活性硫化物可能来自直馏汽油中的单质硫。通过更改工艺,将含有单质硫的一催化稳定汽油全部改进S Zorb装置,剩余的二催化稳定汽油进入脱硫脱臭单元,彻底解决了成品汽油铜片腐蚀不合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国内外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各种汽油脱硫技术的特点及汽油中硫类型含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针对我国产品汽油组成和硫含量普遍偏高的特点,提出我国催化汽油脱硫技术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已实现工业化的催化裂化汽油加氢精制和吸附脱硫工艺的技术特点和工业应用情况,以及北京地方标准汽油的生产现状和满足国V汽车排放标准汽油的生产技术路线,并提出炼油系统下一步扩能改造的建议。总的来看,该公司汽油生产装置结构合理,超低硫汽油组分资源充足,采用的S Zorb工艺与传统的汽油加氢脱硫工艺相比,在达到相同的汽油脱硫率时汽油辛烷值损失小,氢耗和能耗低,可满足国V汽车排放标准汽油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20.
韩璐  郑煜  周云帆  郭莘  杨鹤 《石油化工》2021,(3):289-293
综述了近年来汽油胶质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汽油在储存过程中形成的胶质的分子结构及胶质产生的机理。在储存过程中,汽油中的分子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在复杂的多步骤链式反应中形成大分子可溶和不可溶氧化物,随后成核、团聚形成胶质。汽油胶质的含量受汽油组分、含氧化合物、重馏分、金属离子的影响。汽油中的共轭烯烃和环状烯烃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在相同储存条件下会导致汽油胶质含量增加。汽油受到重馏分污染或金属离子污染时均会使胶质含量增加,但增加的程度有所不同。乙醇对乙醇汽油胶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