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聚氨酯对聚氯乙烯粘接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3种聚酯(PEA、PBA、PHA)和MDI合成了分子量和软硬段比例大致相同的3种聚氨酯胶粘剂(PEAU、PBAU、PHAU),以DSC、DMA和相差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它们与PVC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BAU、PHAU与PVC均有良好的相容性,而PEAU则与PVC不相容。3种胶粘剂对PVC的粘接强度差异很大,其粘接强度次序为:PHAU~PBAU>>PEAU,由此提出了聚氨酯胶粘剂对PVC的粘接机理  相似文献   

2.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核磁共振技术(NMR)以及红外光谱等方法对经共缩聚而制得的PET-PBT共聚酯进行了结构和性能分析。PET-PBT共聚酯为嵌段共聚物,两种链段的非晶区是相溶的,只观察到1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它们的晶相是分离的。随着PET-PBT共聚酯中PBT链段含量提高,共聚结晶熔点不断下降,Tg也有下降趋势。PBT链段的引入增强了PET分子链段的柔顺性,有利于提高PET链段的结晶能力。另一方面,少量PBT链段的引入,也破坏了PET分子链的规整性,不利于其结晶。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在低PBT链段含量时,PET-PBT共聚酯的结晶能力改善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由聚醚(PPG)、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三乙烯四胺(TETA)制备不同DMPA和TETA含量的聚氨酯脲(PUU)阴离子水分散液,制备了水分散液浇铸薄膜,研究了硬段和盐基含量对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研究了相同硬段及含量的3种不同类型软段的聚氨酯与聚氯乙烯(PVC)、氯化聚氯乙烯(CPVC)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多嵌段聚氨酯与PVC、CPVC的相容性次序为:PCL-PUPTMO-PU>PPO-PU,而PVC和CPVC在共混体系中具有相似的相容行为  相似文献   

5.
用DSC、WAXD及密度法,研究了不同间苯二甲酸乙二酯(EI)含量共聚酯(PEIT)的结晶性能,结果表明,随间苯含量增加,PEIT结晶性能变差,间苯含量达到某一定值A2时,共聚酯PEIT-A2切片的结晶性能,比相同条件下较高间苯含量的共聚酯PEIT-A3差;PEIT-A2纤维在冷拉伸条件下结晶度与PEIT-A3的近乎相等,在拉伸、热的双重作用下结晶度又大于PEIT-A3纤维,共聚酯PEIT-A2的结晶性能对拉伸应畋和热的敏感度远大于PEIT-A3。讨论了PEIT的序列结构特征与结晶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用氢谱核磁共振技术,借助于计算机分峰方法,合成研究了PET/PHB共聚酯的序列结构。讨论了组成、切片粘度(PET)、醋酸酐用量、缩聚时间等因素对共聚酯序列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HB含量小于70mol%时,PET/PHB共聚酯均为高度夫规结构。  相似文献   

7.
用热致性液晶高分子材料对塑料进行共混改性,借助液晶的在位复合制取自增强塑料是近年来许多人感兴趣的课题,我们合成了质量比为40/60的PET/PHB共聚酯,用它对PET进行共混改性,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动态力学粘弹谱,以及小角激光光散射(SALS)进行结构和性能的考察,表明PET/PHB共聚酯对PET有增塑和促进结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多嵌段聚氨酯与PVC与CPVD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研究了相同硬段及含量的3种不同类型软段的聚氨酯与聚氯乙烯(PVC)、氯化聚氯乙烯(CPVC)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多嵌段聚氨酯与PVC、CPVC的相容性次序为:PCL-PU〉〉PTMO-PU〉PPO-PU,而PVC和CPVC在共混体系中具有相似的相容行为。  相似文献   

9.
用热致性液晶高分子材料对塑料进行共混改性,借助液晶的在位复合制取自增强塑料是近年来许多人感兴趣的课题,我们合成了质量比为40/60的PET/PHB共聚酯,用它对PET进行共混改性,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动态力学粘弹谱,以及小角激光光散射(SALS)进行结构的性能的考察,表明PET/PHB共聚酯对PE有增塑和促进结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聚酯/热致液晶聚合物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热致性液晶共聚酯PET/60PHB组分对PET及PBT在两种共混体系中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用DSC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用Ozawa方法处理了动力学数据。随共混体系LCP含量的增加,PET的Avrami指数n趋于降低而PBT的n值趋于增加,表明在非等温结晶条件下,对不同组成的共混物体系有着不同的成核和晶体生长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PVA/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PVA/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提出了用相容程度来定量表征聚合物共混物中两组分的相容性,动态力学谱结果表明,乳胶双向互穿以及BA同AN共聚可极大地改善PBA与PVS的相容性和乳胶IPN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2.
PEMA/PEA自交联乳胶IPN阻尼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种子乳液聚合和双丙酮丙烯酰胺与己二酰肼的交联反应合成了PEM A/PEA乳胶IPN。DM S结果表明,组成比对L IPN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组成比为35/65的L IPN具有较优异的阻尼性能;界面自交联能改善组分相容性,但使材料的阻尼性能有所下降。拉伸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硬组分和交联剂的含量,拉伸强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聚碳酸亚丙酯型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碳酸亚丙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聚合物(PPCPU/PMMA IPN),调节IPN中两组分配比制备出多种高聚物合金。用DSC、TEM对IPN的研究结果表明,PPCPU/PMMA IPN的两组分是互不相容的。同时对各种组成比的IPN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并用SEM对断面进行了观察解释。实验结果发现,IPN的密度大于相应体系体积加和值。  相似文献   

14.
PMMA/PnBA乳胶IPNs体系动态力学性能及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动态粘弹仪和透射电镜,着重研究了PMMA/PnBA乳胶IPNs体系的相容性,乳胶颗粒的形态和动态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对它们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通过分析该乳胶IPNs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表明PMMA/PnBA乳胶IPNs属于部分相容体系,网络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子混合;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PMMA/PnBA乳胶IPNs呈现两相细胞结构和“芯-皮”结构,随着体系相容性的增加,其结构更加精细,相区尺寸更小。  相似文献   

15.
考察PBA/PMMA乳胶在Al2(SO4)3存在下的凝聚过程发现,乳液表面张力发生从低到高的突变,粘度呈现最高极值点变化,电志率呈最低极值变化,pH值渐减,不同阶段的乳液,乳胶粒的凝并体系分数和乳胶粒径分布不同,≥50%原胶粒子凝并时表面张力突变,全部凝并时粘度最大,凝聚是胶粒逐步凝并的过程,乳胶结构对凝集和凝结干样形态有影响,适度升温有利于乳胶粒的凝聚。  相似文献   

16.
利用种子乳液聚合以及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与己二酰肼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GMA)与乙二胺的交联反应合成了系列聚苯乙烯/聚丙烯酸正丁酯(PS/PBA)室温界面自交联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拉伸实验结果表明,自交联可提高LIPN的拉伸强度,减少永久形变,并且拉伸强度随DAAM和GMA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动态力学谱结果表明,自交联使LIPN的玻璃化温度升高以及阻尼性能下降,并且随DAAM用量的增加,阻尼性能降低;随GMA用量的增加,阻尼性能先增后降。GMA为5%时,LIPN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7.
快速升温条件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燃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色谱和质谱研究了快速升温条件下PMMA以及单体MMA在空气和氩气中的不同温度下的热反应,推测了PMMA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历程。结果表明,在快速升温条件下,PMMA首先降解为单体MMA,而后MMA分解,生成甲醇、甲烷、丙烯、2-甲基丙烯和丙酮等可燃性气态小分子,最后气态小分子与氧反应发生燃烧。在较高温度下,MMA也可直接与氧反应,生成丙酮酸甲酯、甲醛和丙酮,但此反应在PMMA的燃烧历程中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The crystallization modification o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blend films of PVDF an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The mass crystallinity (χc) and further, the β-phase content (F(β)) of PVDF, were studied for the as-prepared blend films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s. In addition, the variations of χc and F(β) were systematically probed once the PMMA component was removed from the related blend systems. DSC, FTIR and XRD measurements all indicated that 1) χc, F(β) and even the content of α-phase (F(α)) de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PMMA; 2) with the extraction of PMMA, both χc and F(β) increased while F(α) decreased.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increase of χc and F(β) depended on the relative amount of extracted PMMA (EPMMA), i.e., the more PMMA was removed, the more χc and F(β) increased. 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hindrance effect from the PMMA constituent to the crystallization of PVDF, and consequently, this restriction would be released when the PMMA was extracted.  相似文献   

19.
采用饥饿态加料的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系列PBA/P(St-co-MMA)复合乳液,通过改变St/MMA配比调节第Ⅱ阶段无规共聚物极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到从反向核壳向正向核壳形态变化的复合乳胶体系,发现同一乳液样品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存在着粒子形态的多样性,提出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描述这种形态分布,对粒子形态分布的量化,可使核壳型乳胶粒子形态的表述更为直观、准确.根据不同温度处理方式下所得粒子形态分布结果的对比,判定了核壳型乳胶粒子热力学平衡形态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聚合物结构对相应凝胶电解质稳定性,特别是中低温热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对于丙烯碳酸酯/高氯酸锂分别与PMMA、PMA、丁腈胶以及PVDF制备的凝胶电解质,进行了热失重和等温热失重的研究。结果表明,由PMMA和PMA形成的凝胶电解质的热稳定性都较好,优于丁腈胶为基材的体系。由PVDF形成的凝胶电解质由于不断晶化,导致对电解液的保持能力欠佳,用添加PMMA的方法改善了其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