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马克·奥热(Marc Augé)的当代人类学理论出发,以历史、身份及人与空间关系的“人类学场所”特征为出发点,以上海月星·环球港的商业空间生产为例,探讨建筑师在“非场所”生产中赋予空间“场所”意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及纪念广场为例,从城市纪念性空间场所功能的整合.场所空间的套叠.以及场所精神的把握入手,探讨了类比“城市综合体”这一实体的“纪念空间复合体“的“虚空”范畴。随着城市用地紧张的不断加剧.原有城市纪念性空间在无法扩展的前提下.逐渐向一种功能、空间、精神高度综合的形式演进,趋于浓缩。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良好的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该文试图从场所精神这一本质出发,将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分为街道式空间、广厅式空间和院落式空间三类,并从场所精神理论的核心思想“空间”和“特性”这两方面对其进行诠释,以期对这类混合开发、有巨构形态特征的建筑的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实现寻求方案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辨析了纪念场所设计中历史与记忆、记忆与纪念的相承关系,并基于空间叙事理论,从“线索”“结构”“情节”“语汇”等维度解析中共诸暨县“一大”纪念馆的空间建构逻辑,设计强调“源于纪念,归于日常”的理念,以开放性、参与性空间情境将事件精神融于市民生活,实现场所纪念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  相似文献   

5.
当文化与建筑如清泉灌注到一个空间或空地场所的时候,那个地方就将经历一个从“形而下”向“形而上”的跃升,精神就不再只是精神,而成为一种“精神物质”,这些空间和场所本身也将成为文化、成为艺术。  相似文献   

6.
李桓 《南方建筑》1997,(2):31-33
一、建筑学所面临的空间设计与场所设计的双重任务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从“空间”转移到了“场所”,这种转化与思潮的发展的是紧密相关的。这两者有何区别呢?先让我们从字意上来看,“空间”一般用来指有长、宽、高的中空部分。建筑设计作为空间创造,是因为建筑提供人们进行各种使用的一定量的中空。“单位空间”的概念,表示了人在进行某项活动时的最小尺度。但建筑的含意不仅限于此。再看一下场所的字意。“场所”一般用来指特定的部位或地方。其特定性多来自具体的内容,如功能、活动、事件等。可以说,场所概念多具有主体的质的意味。建…  相似文献   

7.
体育公园的复合化趋势促使其突破原有空间界面而不断增强内外空间的互动交流,场馆与空间景观也从原来的独立空间要素发展为体育公园场所精神统一的载体。文章针对当前体育公园场所营造中存在的场馆尺度缺乏协调性、建筑景观缺少互动性、场所文脉缺乏在地性、运动空间场所感缺乏等问题,结合实际案例从场馆体量消隐、景观建筑衔接、场所文脉衍生、空间场所感营造四个角度提出当代体育公园建筑与景观“交互”设计策略,探讨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突破空间边界的场所营造思路、趋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研究都市圈内产业空间的组织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对推动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研究方法,在产业组团视角下分析武汉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特征及功能协同水平,诊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场所空间”上,武汉都市圈的产业空间呈现“点—轴”式格局,并表现为制造业“大分散,小集中”及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的特征;在“流动空间”上,武汉都市圈网络极化特征显著,功能协同水平有待提升。从形流结合、形流模拟、以流定形等三个方面讨论基于“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的感知诊断与模拟仿真方法,并针对强核成长型都市圈产业空间总结了“核心+轴带”结构、内外圈层分工协作、临界区合作共建等布局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中国传统自然观为思想基础,利用西方“场所精神”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从生成“场所”的环境客体(包括建筑类要素和自然类要素)与感知主体(包括对空间的流动体验和对文化的多维认同)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构成和精神内涵。阐明了中国园林中的时空环境营造与体验者行为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传统自然观对当代建筑的场所营造及空间艺术表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场所与门口     
把建筑作为一种空间来研究,这无疑是当代建筑界的一大进步。然而,脱离人而抽象地谈论空间,又往往把现代建筑引入歧途。因为,空间由于人的活动才有意义,建筑空间与人是不可分的。所以,用“场所”这个包容“空间”与“人”两个要素的概念,来代替纯空间的概念是更为恰当的。我们的词汇中:农场、商场、会场、操场……,无不是这两个要素的结合。同是一个空间,用于开会就成了会场,用来售货即变为商场。可见,生活是场所的内容,空间是场所的形式。“场所”是人与空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3,21(1):11-14
综合报道了“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并从“理论探索”“创作实践”“室内设计”“生态建筑设计”“‘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首发”“讨论会《倡议书》”等六个方面归纳叙述了本次“讨论会”的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2.
以厘清传统村落风景营建内涵为主旨,在汲取“三 境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自然认知-形式构架-意境升 华”的景观解析框架;并通过对福建北部党城村的案例解析, 梳理景观营建思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景观营 建是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以大尺度范围的山水秩序为参 照,以人文理想为价值追求,进行空间格局、聚落秩序和节点 场所的营建,形成“大尺度空间-聚落-人文空间”三级空间层 级,积累了高度融合山水秩序与人工环境的空间法则,实现了 “三美”一体的意境理想,是一种将生存经验与人文理想高度 融合的景观营建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鲁民 《建筑师》2005,(4):58-64
所谓的弗莱彻(BanisterFlecher)的“建筑之树”,包含着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非主流的”“非艺术的”和“非进化的”三个层次的判断,其中“非进化”的判断是长期困扰且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叙述的难题。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在对于该难题的正面回答上遇到的困难,证明了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文化霸权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上的深入影响,事实要求我们直面中国传统建筑史料,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本性。文章提出如无“内在”的革命或重大的外来影响,任何民族的建筑的发展与变迁,都是在由特定的文化体系对于建筑的核心价值的认定,针对这个核心价值的初始应对格局形成的框架和边界中进行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性质和其变迁格局的看法,并期望通过相关的努力使得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更加有机地成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认为,"中和"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中的主要表现是"矛盾统一"、"群"、"大气"和"谦和文雅",并讨论了这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对“元教育”性质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元教育”这一概念是建立“元教育学”的基础步骤。如何界定这一概念 ,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是关系到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元”概念入手 ,又从对象、方法等方面展开思考 ,对怎么把握“元教育”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与建设阶段,“蚁族”这个随着我国发展出现的新名词,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形象称呼。由于刚刚迈入社会,“蚁族”作为社会“并发症”产生的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居住状况令人堪忧。笔者从专业的角度通过对蚁族群体的生存条件进行调研,剖析蚁族群体的生活习性,心理特点;提出了构建针对城市蚁族的普适性住宅的设想,通过对住宅的单体平面、结构、构造和对群体的布局,施工到后期管理等方面的设计,旨在缓解蚁族群体的生存压力,同时也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对于城市设计而言,"关联耦合"理论是建立重要场所相互关系、构架城市空间秩序、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关联耦合"理论的总结梳理,尝试将其运用到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建筑设计过程中,以期为历史地段的建筑设计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黄晶 《华中建筑》2009,27(3):24-27
该文通过对国内品牌“锦江之星”和国外品牌“宜必思”的经济型酒店客房设计的比较,阐述了经济型酒店客房的设计原则,指出其重要指标是舒适性和简化性,把两种品牌酒店在功能分布、卫生间设计、照明设计和细节设计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国内经济型酒店和国外经济型酒店客房设计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19.
邓敬  殷红 《时代建筑》2007,(4):98-103
文章对刘家琨在成都最新完成的作品"锦都院街"的设计及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刘家琨近年来一系列作品,解读和诠释了其"处理现实"的创作姿态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嘉庚建筑"承载的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红 《中外建筑》2006,(3):57-58
嘉庚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具有人文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建筑形式上来说,嘉庚风格建筑既具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与欧式建筑融合起来,将闽南传统的翘檐屋顶和欧式建筑的造型柔和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嘉庚建筑的人文精神也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包括多元文化兼容的创新实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构成与“诚毅”、爱国的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嘉庚建筑是爱国、为民的嘉庚精神的一个载体,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