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温球拟酵母(Torulopsis versatilis)是黄豆酱发酵过程中重要的微生物,高温发酵工艺会导致中温球拟酵母无法生长,进而造成黄豆酱的品质低下。为提升黄豆酱品质,以T. versatilis为出发菌株,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出具有稳定耐热性的M-7新菌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的结果显示,M-7与亲本的遗传结构不同,表明基因重组成功。与T. versatilis相比,M-7在高温(37、42℃)下发酵的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和全氮含量最高显著提升12.20%和12.03%(P<0.05),并有效提升了黄豆酱中多种风味物质的含量、多样性和感官特性。此外,M-7产生的生物胺总量远小于欧洲食品安全局规定的1 000 mg/L限量标准,保证了黄豆酱的安全性。综上,所构建的耐高温M-7新菌株可以实现改善发酵黄豆酱品质的研究意义,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接种红曲霉混合制曲及酱渣添加对黄豆酱理化指标的影响,在制曲阶段采用米曲霉与红曲霉混合接种制曲,并在发酵基质中添加适量酱渣,改良黄豆酱发酵体系,对黄豆酱发酵过程中的各种理化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比较纯黄豆酱与改良后的黄豆酱在感官品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红曲霉与酱渣的添加对发酵过程中黄豆酱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影响较小;但发酵过程中,接种红曲酱渣酱的总酸、还原糖以及盐分含量均高于纯黄豆酱,且还原糖含量差异显著(P<0.05);接种红曲酱渣酱比纯黄豆酱显示出更高的硬度和稠度以及更强的内聚性和粘性,且差异显著(P<0.05);添加红曲霉和酱渣后,豆酱的风味物质种类和感官评分均高于纯黄豆酱;因此,混合制曲和酱渣添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黄豆酱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以马鞍山市黄池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酱类产品为调查对象,以自然发酵黄豆酱生产工艺流程与HACCP关键控制点为依据取样,跟踪了2010年3~9月生产周期中各环节的水分质量分数、水分活度、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AFB1质量分数、细菌总数、霉菌总数、致病菌的检测。确定了AFB1的变化动态以及与水分活度、水分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进而分析了自然发酵黄豆酱中AFB1的污染源;确定了豆酱质量重要指标氨基酸态氮的变化动态以及与酸度、pH的相关关系;确定了黄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动态以及致病菌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4.
该实验通过在黄豆酱发酵过程中添加酸性蛋白酶,考察不同酸性蛋白酶添加量对黄豆酱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酸性蛋白酶可促进黄豆酱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提高黄豆酱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其中0.05%添加量的提升效果最好,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添加酸性蛋白酶显著提高了酱醅中挥发性酯类、醇类和酸类成分含量(P<0.05)。但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并未随着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多。此外,添加酸性蛋白酶的黄豆酱感官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P<0.05)。因此,酸性蛋白酶可促进黄豆酱发酵并提高其品质。  相似文献   

5.
黄豆酱具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但因产品的工艺品质差异性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知名度不比同类产品日本纳豆和韩国大酱高。为积极推广优质中国传统特色食品,提高我国豆酱制品的市场竞争力,并进一步提升工业化生产黄豆酱品质,现从黄豆酱生产工艺中选料、制酱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浸泡黄豆、蒸煮工艺及在酱的发酵过程中添加发酵剂和杀菌工艺等角度对影响黄豆酱品质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为工业化生产黄豆酱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添加酱渣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酱渣,比较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色差、质构、综合感官 评价和风味物质等品质指标变化。 结果表明,随着酱渣添加量在1%~9%范围内增加,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当酱 渣添加量<3%时,氨基酸态氮含量(1.14 g/100 g)较对照组(1.18 g/100 g)无显著差异(P>0.05);当酱渣添加量为1%时,黄豆酱a*值(15.80)和L*值(24.80)最大,且硬度、稠度、黏性指数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酱渣后,黄豆酱的风味物质种类及综合 感官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当酱渣添加量为7%和3%时,黄豆酱中风味物质种类最多(33种)和综合感官评分最高(75.42分)。 综合考虑, 添加3%酱渣不会降低黄豆酱品质,且在风味物质及综合感官评价方面更具优势,该研究结果可为酱渣在黄豆酱生产中的应用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传统黄豆酱制作工艺为基础,以米曲霉和黑曲霉为菌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黄豆酱中的风味物质,并结合感官分析对其风味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萃取头DVB/CAR/PDMS 50/30μm在55℃下吸附40 min萃取条件萃取黄豆酱中挥发性物质,利用GC-MS分析不同原材料对黄豆酱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不同地方黄豆为原料制作黄豆酱时,以孝感\汉南黄豆为原料发酵成的黄豆酱风味最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蒸煮时间(5、8、10、15 min)对黄豆酱发酵过程理化指标和感官特性的影响,分析不同黄豆酱的总氮(酱醪除外)、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豆粒硬度变化以及产品感官品质。结果表明,黄豆酱发酵前期(1~30 d),总氮、氨基酸态氮、水溶性氮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之后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或稍有变化。蒸煮时间对黄豆酱各指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对酱醪的影响尤为显著。蒸煮时间对豆粒的硬度影响比较大,蒸煮时间越长,豆粒硬度越小,发酵至30 d时,蒸煮15 min黄豆酱中豆粒破坏严重。对四种不同产品进行感官评价,发现蒸煮8 min黄豆酱产品无论在色泽、香气、滋味和体态各方面较好,总体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9.
广式黄豆酱生产工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亮明 《中国调味品》2007,(8):59-59,70
对广式黄豆酱的生产工艺作了研究,介绍了广式黄豆酱的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检测了20种市售北方黄豆酱的7项理化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了黄豆酱的理化特性,并进行黄豆酱的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将20种黄豆酱聚类为品质较好和品质一般2个子类,依据7个理化指标建立了2个主成分模型,并得到了黄豆酱的典型判别方程D1=-3.505X1-8.403X2+0.335X3+0.790X4+0.393X5-1.802X6+0.305X7-12.026,总判别正确率为95%,为黄豆酱品质的控制和改进提供了方法参考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豆营养丰富,黄豆酱味道丰富、鲜美,为了迎合大众对减盐健康食品的需求,使用黄豆进行制曲、发酵得到减盐黄豆酱,并监测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感官评分与氨基酸态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氨基酸态氮含量可作为判断发酵终点的指标,通过感官评分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判定, 45 d达到发酵终点,发酵成熟的黄豆酱水分含量为56.3%,盐分含量为5.2%,总酸含量为1.28%,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62%,感官评分为28分(满分30分)。以减盐黄豆酱为基底,与减盐发酵辣椒酱混合后发酵可得到减盐黄豆瓣酱,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麻辣调味品开发与加工过程的原料丰富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黄豆酱中低聚肽的抗氧化性质,以黄豆酱为原料,通过超滤、离子色谱、凝胶色谱等技术手段分离出黄豆酱中高抗氧化活性组分,并确定其抗氧化活性与分子量分布。获得最佳分离条件:DEAE离子交换树脂上样最佳pH为8.6,葡聚糖凝胶G-15分离最佳流速为2mL/min,上样浓度为1.2mg/mL,并确定高抗氧化活性的两组黄豆酱低聚肽分子量范围为925~1 124Da和580~925Da。  相似文献   

13.
猴头菇调味酱是以猴头菇为主要原料,辅以黄豆酱、食用油、食盐、白砂糖等调味料制成的即食调味品。首先对猴头菇的复水工艺进行了试验,然后对影响猴头菇调味酱风味的4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猴头菇调味酱的最佳配方为:以100g猴头菇为基准,大豆油的添加量为50%,黄豆酱的添加量为90%,食盐的添加量为4%,白砂糖的添加量为0.5%,对产品的各项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合格。  相似文献   

14.
记得在我小时候,老家的人每年都要做一些黄豆酱,以供一年到头的调味之需。黄豆酱适用于烧、煮、焖、煨、酱、卤、炒、爆、蒸等烹调方法,用它做出来的菜肴色泽红亮、香味浓郁。可是如今,由于各食品厂规模生产出来的酱料很多,所以黄豆酱大家都不怎么用了,不过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把家乡的农家黄豆酱做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5.
以黄豆、面粉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和接种米曲霉的方法制作黄豆酱,在加入盐水时,接种组分别加入高浓度盐水(15%)和低浓度盐水(10%),研究各组豆酱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制曲60 h时,自然发酵的豆酱的蛋白酶活力为1215 U/g,接种米曲霉组的酶活力为1813 U/g,是自然发酵组的1.5倍。在发酵过程中,接种发酵豆酱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始终高于自然发酵豆酱,低盐黄豆酱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始终高于高盐黄豆酱,在发酵第14天时,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差值达到最大,自然发酵组氨基酸态氮含量仅为0.34 g/100 g,高盐豆酱为1.11 g/100 g,低盐豆酱为1.22 g/100 g。  相似文献   

16.
鲁氏酵母和球拟酵母活性干酵母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氏酵母和球拟酵母是黄豆酱发酵过程中风味形成的重要微生物之一。本文研究了这两株酵母菌制备成活性干酵母的工艺条件。确定了制备条件为5000r/min离心20min,洗涤液为2.5%的氯化钠,干燥保护剂为1∶1混合的司盘60与土温80,干燥温度为40℃,干燥至水分含量低于8%。存活率分别为91.70%和91.07%,活细胞数分别为1.557×1011个/g和1.559×1011个/g。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控制黄豆酱的质量安全,运用HACCP体系对黄豆酱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进行危害分析(HA),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制订控制限值和监控体系,并据此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酿造黄豆酱大都利用米曲霉沪酿3.042。本实验室通过离子注入法诱变米曲霉,得到一株蛋白酶、糖化酶以及纤维素酶活力均有提高的菌株,命名为米曲霉A100-8。本研究分别利用这两种菌株来酿造黄豆酱,通过发酵后酱醪中有机酸和各种风味物质的指标分析来确定米曲霉A100-8是否适合黄豆酱的生产,从而酿造出更优质的黄豆酱。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发酵方式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文章以传统黄豆酱制备工艺为基础,对比分析自然发酵、低盐发酵与复合发酵3种方式制备的黄豆酱成品中氨基酸态氮、色泽、总氮、可溶性氮、挥发性风味物质等指标,以及生酱及烹饪加工后熟酱的感官性状的差异。通过研究发现3种发酵方式制备的黄豆酱氨基酸态氮含量均达到国家标准。自然发酵方式与复合发酵方式制备的黄豆酱在氨基酸态氮含量、总氮含量、可溶性氮含量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低盐发酵方式相对差异显著。自然发酵方式发酵时间最长,风味物质丰富,除生酱色泽弱于复合发酵方式外,其他指标均优。复合发酵方式能有效地缩短发酵时间,品质次之。低盐发酵方式降低了盐的添加量,整体品质不及自然发酵与复合发酵。该研究为黄豆酱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模式参考,为企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了酶解大豆蛋白调味粉(EVP)的主要成分及其在黄豆酱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EVP的主要成分为游离氨基酸和肽类;通过建立感官评价组,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分析EVP在黄豆酱中的添加效果,得出EVP的添加量是影响黄豆酱感官品质最关键的因素;黄豆酱的最佳配方为5’-呈味核苷酸二钠(I+G)添加量0.098%、三氯蔗糖添加量0.013%、EVP添加量0.688%,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黄豆酱色泽光亮,自然发酵酱香浓郁,鲜咸适口,整体风味协调,感官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