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朝阳沟油田朝5-朝45区块剩余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5-朝45区块油层自下而上随着沉积环境的变迁,砂体发育规模逐渐减小,单一河道砂体发育数目增多,砂体平面分布越来越复杂,导致油层水淹状况和动用程度极不均匀,造成了剩余油分布分散而复杂,应用密井网测井资料开展储层精细地质描述,依据注,采井网对单砂体的控制状况和加密井水淹层解释及开发动态资料,具体研究油层剩余油富集区的分布状况,依据该研究成果,在区块综合调整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措施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喇嘛甸油田南块井网加密前后萨尔图油层的变化看出,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的窄条带形状分布随着井网的加密变得更为明显,而且对差油层更需要分解成单砂体来认识。通过分层测试、水淹层解释等资料对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层剩余油分布状况作了分析,按其影响因素分为注采不完善、油层的变差部位或变差部位遮挡、油水升间油层连通异常、新钻遇的未水淹层四种类型。同时提出了对剩余油挖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总被引:12,自引:22,他引:12  
在厚油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实际,通过纵向细分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出了单砂体空间形态和不同砂体之间的边界关系。并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和注采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针对各类剩余油提出并实施了水力割缝射孔、注水井层内细分注水、采油井层内细分堵水为主的厚油层内挖潜措施,产油量增加效果明显,改善了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了厚油层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4.
井网密度对河流—三角洲砂体控制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大庆油田萨北地区河流-三角洲沉积的七种砂体为例,论述了采用成倍抽稀井网、砂体迭合与分析统计等方法,编制井网密度对砂体几何形态的相对和绝对控制程度关系曲线,从中预测不同密度井网对地下砂体的实际控制程度,以及开发各类油层所应采用的最大合理井网密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萨尔图油田萨中开发区中区西部不同类型油层砂体与目前井网不适应的难点,利用详实的岩心、测井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精细解剖成果等资料,对中区西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模式及井网控制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区西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组合模式可细分为拼合宽带型、交织网状型、树枝分叉型、干枝型、单一连续型、断续孤立型6种类型,除拼合宽带型砂体外,其他类型分流河道砂体井网控制程度均较低,与井网适应性差,可依靠对现井网进行加密或对层系井网进行重组来完善单砂体的注采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三类油层进行岩心和测井相分析,并按照成因对其砂体类型进行分类,揭示了三类油层砂体沉积的演化规律,为搞好三次加密调整,认识三类油层动用状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搞清井网密度与砂体控制程度关系,满足三次加密和三次采油的需求,从沉积学原理出发,通过对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北一区断东西块萨葡油层综合分析解剖,绘制不同井网密度条件下的砂体剖面图和沉积相带图,剖析了不同井网密度下各类砂体展布特征,探讨了不同井网密度对油层连通状况的影响,揭示了二者密切相关,研制了沉积相带线网格化的方法,实现了分不同井网密度计算砂体控制程度,定量给出各类砂体井网密度与控制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井网越密对砂体认识的控制程度越高,当井网密度高达115 口/km2时,仍有10%左右的砂体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井网合理加密方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结合大庆外围油田扶、杨油层井网加密的实践,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不同砂体规模的油藏合理井网加密方式。  相似文献   

9.
喇萨杏油田各类油层水洗状况   总被引:21,自引:17,他引:4  
应用喇萨杏油田密闭取芯井资料,对各类油层的水洗厚度变化和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可清晰的看到随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和井网的加密调整,各类油层动用状况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分析了油田的潜力分布,为下一步的开发和调整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长垣水驱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但水驱产量仍占主导地位,在目前水驱开发井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仅依靠常规的调整挖潜措施改善开发效果的难度较大。通过对大庆油田杏四~六面积北块一次加密井网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油层动用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搞清了区块各类油层目前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确定了一次加密井网两套层系(萨尔图、葡14及以下)互换进行二次开发的可行性,为下步调整挖潜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精细地震解释,落实了大港油田板深5-1区块的构造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分析,按砂岩组开展储层精细反演和砂体预测研究,刻划目标区块的砂体展布特征;在落实区块构造特征和砂体展布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油层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并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井位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扶余油田基于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剩余油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扶余油田泉四段主力油层为典型的湖盆三角洲沉积,经过30多年的开采,已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受单砂体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构型等因素的控制,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依据地质、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研究思路,深入解剖了微构造、断层、沉积微相、单砂体切叠、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井网部署、注采关系等因素对湖盆三角洲储层内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机理,优选关键控制因素,建立由关键因素耦合控制的剩余油预测模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三角洲储层剩余油预测的分析方法,总结了5种受多因素耦合控制的剩余油预测模式,为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高青地区沙三段砂体成因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青地区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南部的博兴洼陷西部地区 ,油气成藏主要受三角洲砂体分布控制。以沉积体系发育研究为指导 ,以地震相分析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为主要手段 ,分析高青地区沙三段沉积演化史 ,认为其沙三段砂体 (包括已发现的樊家砂体、高青砂体、正理庄砂体 )是高青三角洲 (物源来自洼陷西部青城凸起及西北更远地区 )不同发育时期的产物 ,成分成熟度都比较低。描述了高青地区沙三段砂体分布特征及储集层性质 ,指出沙三下亚段油藏以砂体上倾尖灭的构造 岩性油藏为主 ,沙三中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滑塌浊积岩的岩性油藏为主 ,沙三上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构造 岩性油藏为主。高青地区进一步勘探的要点是落实岩性圈闭和构造 岩性圈闭的分布 ,同时考虑断层封闭性。图 2 (王孝陵摘 )  相似文献   

14.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构造高部位型、注采不完善型和透镜状砂体型。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剩余油的不同类型,开展了滚动扩边、层段重新组合以及调整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研究。实施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的井网优化和井网加密等措施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青地区沙三段砂体成因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青地区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南部的博兴洼陷西部地区,油气成藏主要受三角洲砂体分布控制。以沉积体系发育研究为指导,以地震相分析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为主要手段,分析高青地区沙三段沉积演化史,认为其沙三段砂体(包括已发现的樊家砂体、高青砂体、正理庄砂体)是高青三角洲(物源来自洼陷西部青城凸起及西北更远地区)不同发育时期的产物,成分成熟度都比较低。描述了高青地区沙三段砂体分布特征及储集层性质,指出沙三下亚段油藏以砂体上倾尖灭的构造-岩性油藏为主,沙三中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滑塌浊积岩的岩性油藏为主,沙三上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构造-岩性油藏为主。高青地区进一步勘探的要点是落实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的分布,同时考虑断层封闭性。图2  相似文献   

16.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区。为研究三角洲前缘的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分布,以苏里格气田西南部为例,结合岩心分析、测井资料和薄片鉴定等,分析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储层特征,探讨了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研究表明: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储层砂体可细分为河道砂体、坝砂体和席状砂体3类,三者在岩石矿物成分、孔喉类型和储集性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②3类砂体相互拼贴叠置,呈现出5种砂体构型。其中,河道砂体和多相复合砂体在横向上反复迁移、垂向上多期叠置,砂体面积较大,发育大量粒间孔和晶间孔,其储层以缩颈型喉道为主,孔渗性能较好,为优质储层。③储层的储集性能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影响,沉积作用在宏观上决定了砂体的形态和规模,影响优质储层的分布,成岩作用控制了微观孔隙的发育特征。④砂岩的各成岩阶段对孔隙演化的影响不同,同生成岩-早成岩B期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因,中成岩A期占据主导的溶蚀作用可有力地改善孔隙,中成岩B期晚期方解石的胶结作用可阻塞孔隙,形成现今储层低孔、低渗的局面。⑤优质储层多集中于削截式河道砂体和多相复合砂体物性较好的上部,是油气重点富集区,可作为甜点区重点开发。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藏总体大规模发育,但油藏特征复杂、区块差异大、单个油藏内部变化大,为此重点研究了砂体结构、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对油藏的影响:姬塬地区长6成藏受多因素控制,烃源岩分布范围、输导体系的配置和成藏动力控制了油藏平面上区域性的宏观分布,而砂体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则控制了大型复合岩性油藏内油藏分布的不均匀性。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气成藏以近源充注、隐形输导、快速聚集的成藏模式为主。与优质储集空间等时发育的生烃高强度区、异常高压带及微裂缝发育带的叠置区域,应该是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岩性油藏富集和勘探部署的有利区带,而在有利区带,储层物性、平面及垂向的非均质性又在微观上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8.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权法计算综合非均质指数进行评价;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结合,总结出储层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对实际注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砂层组层间质量非均质性中等;层内渗透率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主,质量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相控约束下的同一砂体内部,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表现为中等到强。垂向上S5和S1砂层组内部中厚层砂体组合分层多,其余各砂层组表现为孤立单砂体形式;平面上砂体的分布整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非均质性是造成注采不见效的原因,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则导致注采见效难,效果差,该结论对油藏下一步调整注采井网和注采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渤海A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鸟足状浅水三角洲沉积,平面上不同期次河-坝砂体频繁切叠,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样式,极大地制约了油田的开发效果。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运用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方法,进行了精细储层构型解剖,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空间结构样式,探讨了不同单砂体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并建立了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河-坝砂体主要发育分离型、叠合型、切叠型等3种垂向接触样式和分离型、拼接型、侧切型等3种侧向拼接样式;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单砂体内部韵律性、河-坝砂体接触方式及平面非均质性均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主要发育“顶部型”、“垂向渗流遮挡型”、“段塞式”和“欠注型”剩余油分布模式,可以分别采用侧钻水平井、厚注薄采、井间加密、井网优化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该研究成果对海上老油田中高含水阶段的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