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云南化工》2018,(12):81-82
芘并咪唑是一种高效有机磷光材料,新型芘并咪唑化合物近几年已成功用于有机电质发光二极管制作模块。以芘并咪唑为原料,分析了基于芘并咪唑的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原理及合成办法。并利用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波谱等方法,分析了基于芘并咪唑的电致发光材料的结构表征。并对基于芘并咪唑的电致发光材料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以1-溴芘、1,6-二溴芘和9-对乙炔苯基咔唑为原料,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1-(4-(9-咔唑)苯乙炔基)芘和1,6-二(4-(9-咔唑)苯乙炔基)芘两种荧光分子。经熔点、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元素分析等结构表征,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发射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结构修饰,可有效调节此类分子的吸收及发射性质。当芘单元作为中心电子受体,以4-苯乙炔基为桥连基,引入咔唑基团作为电子给体时,其分子共轭程度、结构刚性和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显著提高。相对于D-π-A结构的单取代化合物,双取代D-π-A-π-D结构分子的最大发射峰由422 nm红移至446 nm,荧光量子效率由0.64提升至1.08。该类化合物可作为高效的蓝光荧光材料,应用于有机光致/电致发光材料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刘睿  黄诚 《精细化工》2015,32(1):1-5
以1-溴芘、1,6-二溴芘和9-对乙炔苯基咔唑为原料,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1-[4-(9-咔唑)苯乙炔基]芘和1,6-二[4-(9-咔唑)苯乙炔基]芘两种荧光分子。经熔点、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元素分析等结构表征,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发射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结构修饰,可有效调节此类分子的吸收及发射性质。当芘单元作为中心电子受体,以4-苯乙炔基为桥连基,引入咔唑基团作为电子给体时,其分子共轭程度、结构刚性和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显著提高。相对于D-π-A结构的单取代化合物,双取代D-π-A-π-D结构分子的最大发射峰由422 nm红移至446 nm,荧光量子效率由0.64提升至1.08。该类化合物可作为高效的蓝光荧光材料,应用于有机光致/电致发光材料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共聚芘的合成及功能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共聚芘的合成及功能性。阐述了共聚芘单元对普通聚合物的光电性能、热稳定性能等的改性作用。指出共聚芘是一种新型多功能聚合物,在电致变色器件、智能窗、电子纸张、有机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可充电电池以及耐高温材料等领域都将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四苯基乙烯基团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能和空间结构而备受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将其引入光学存储、形变存储和电学存储等领域,进一步探究物质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本文简要介绍含有四苯基乙烯基团的分子在三大存储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MOPAC半经验量化程序,对部分染料分子结构进行计算,然后将结果和事实相对照与比较,从而分析染料分子结构与颜色的关系,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较详细地综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描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原理及发光器件结构。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文 《中国塑料》2000,14(6):19-24
较详细地综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对苯炔(PPV)及其衍生物,并描述了聚合物的发光原理及发光器件构造。  相似文献   

9.
较详细地对噻吩类化合物在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此类化合物包括聚合物类、齐聚物类、金属络合物类,其中对聚合物类的烷基取代噻吩和烷氧基取代噻吩进行了重点描述。并对噻吩类电致材料的发展前景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有机电致发光(OLED)是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存低压驱动、高亮度、高效率以及能实现大面积彩色显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目前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的各类功能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文末展望了OLED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有机电致发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电致发光的机理、OLED的器件结构、特点、应用以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状况,并对OLED的发展前景和方向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徐虹  吕宏飞  李猛 《化学与粘合》2012,(6):39-41,44
芴衍生物被认为是很有开发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一类发光材料,它具有较为优异的综合性能,如良好的发光效率,较好的热稳定性等。本研究工作采用条件温和、产率较高的合成路线,对芴为单体进行官能团修饰,制备了9,9-二甲基芴、9,9-二甲基-2-硝基芴、9,9-二甲基-2-氨基芴、N-(4-联苯基)-9,9-二甲基-2-氨基芴。并对影响反应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考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重点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器件结构的角度出发,对电致发光材料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Derivatives of newly synthesized aromatic polyimides containing sulphur atoms in the backbone were studied as electron–hole-transporting and light-emitting materials for use in combination with 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ium in multilay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Efficient bipolar charge transport has been revealed in the polymers. Bright electroluminescence (15000cdm-2 at 14V) was observed in the visible range. The possible role of intermolecular donor–acceptor interactions in the mechanism of electroluminescence is discussed. © of SCI.  相似文献   

15.
有机电致发光中空穴传输材料对整个器件的性能有重要作用。系统地综述了空穴传输材料的研究现状,包括Ullmann偶合法、钯催化法、格氏反应、Suzuki偶合等。同时对合成的空穴传输材料的特性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6.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由咔唑和噁二唑基团构成的,具有双极载流子传导特性的新型主体材料C1PBD。通过对C1PBD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证明这种新型的双极主体材料可以用作为蓝色荧光器件的主体材料.利用传统蓝色荧光掺杂材料TBPe,制备了C1PBD作为主体材料的器件,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器件开启电压约为3.2 V,最大电流效率达到2.26 cd/A,器件表现出稳定的蓝色发光,CIE值稳定在(0.14,0.14),展现了C1PBD作为主体材料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17.
Arabinda Ray  B.P. Suthar 《Polymer》1984,25(1):129-131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oly Schiff bases obtained from benzidine-3,3'-dicarboxylic acid (BDC) with diacetyl diphenyl ether (DDE) and Glyoxal (GLY) is explained with the help of Pariser-Parr-Pople calculation.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conduction has also been elucidated.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自行培养的2#、4#、9#菌在降解芘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别对单一菌株、菌株间两两混合、三株菌混合三种情形对芘的降解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株菌中2#菌株的降解效果最好,5d内累积去除率为55.99%;菌株间两两混合时2#菌株的降解受到抑制,说明菌株间有相互抑制的作用;三株菌混合对芘降解时同样表现出相互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大于两两混合的情况,在降解过程中,pH值总体是下降的,并周期性地交替出现产酸和脱羧反应。  相似文献   

19.
Two typical Estonian soils, Brown pseudopodzolic and Rendzina, were used for sorption studies with pyrene. The soil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a variety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test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reached 3.05 m2 g?1 for Rendzina, and 0.87 m2 g?1 for Brown pseudopodzolic soil. The Rendzina type of soil was characterized also by a hig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22.9%) compared with the Brown pseudopodzolic soil (6.64%). A batch technique was used to perform all adsorption studies. Koc values 2.7 × 104 mg g?1 for Rendzina and 4.5 × 104 mg g?1 for Brown pseudopodzolic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uggets that pyrene sorption behaviour could be in some instance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composi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soil, not so much by the overal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lso the mineral part of the soil can have a impact to pyrene sorption through Ca-binded humic subst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