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绿色建筑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要做到这一点,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少不了对场地微气候环境的分析,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或经验总结分析的方式还有其局限性,综合地分析场地微气候环境各因素,得出综合的分析结论,更有利于指导建筑师进行场地设计。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校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微气候变化规律,比较生理等效温度(PET)与微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最后探讨其适应性优化设计。结果表明:4种不同类型校园绿地改善微气候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草坪+乔木类”和“草坪+灌木+乔木类”绿地降温、通风、增湿效果最好,“纯草坪类”绿地效果最弱,但4种绿地的日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PET与空气温度、风速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温度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城市校园绿地的微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通过对某超高层玻璃幕墙建筑外表面的微气候参数的监测,发现高度是影响各参数垂直变化的主因。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均呈多"S"型变化,且为互补,顶层的温度较高而湿度最低;11∶00时建筑外表面垂直温差最大为6.7℃,而16∶00时垂直温差最小为0℃,测量时间段内平均垂直温差为2.7℃。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外表面的贴附气流速度逐渐增加,直至顶层有所回落,在建筑高度85%左右的平均风速最大,约为地面风速的7倍。温湿度和风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较大的风速可以强化热湿交换,利于湿热地区夏季的通风降温和除湿。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外部空间开展的各项行为活动方式受城市微气候影响,研究居民环境行为与微气候关系有利于街区环境品质的提升.文章选择西安小寨传统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MET微气候模拟平台获取温度、风速数据,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方法,观察记录居民环境行为,对比两组数据获得居民行为与微气候内在规律.该研究有利于提升传统住区的环境品值,并且为传统街区空间优化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要求也在逐渐增高。居住区室外环境景观的艺术设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室外环境的艺术设计注意事项加以分析,然后针对当前室外环境景观的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室外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长。尽管目前室外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人性化设计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室外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了目前室外环境人性化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15.
"办公"这个活动古来有之。纵观整个办公建筑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对于办公楼公共空间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直至19世纪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才开始把工作空间和居住空间分离开,办公建筑也因此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应用FLUENT软件对凹槽内同时安装多台室外机时应采用的安装距离及角度进行了研究;并以室外热环境、气流场和凹槽占有面积为评判标准对室外机的不同安装形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垂直安装方式不仅凹槽占有面积小,而且能够得到良好的室外热环境。 相似文献
18.
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模式,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城镇居住区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室外环境及设施.文章以郑州清华园小区为例,在对住区室外环境现状及老年人使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探讨居住区适合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室外环境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