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既有研究显示,不同下垫面材料对微气候环境具有不同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校园冬季室外气温普遍较低,迄今为止,不同材质下垫面对该地区校园冬季微气候有何具体影响,依然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文中选取西北某高校校园内三种常见的下垫面类型——硬质铺地、植被和水面,针对其在不同日照条件下对周边温度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于...  相似文献   

2.
熊海  刘彬 《重庆建筑》2015,(11):13-15
绿色建筑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要做到这一点,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少不了对场地微气候环境的分析,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或经验总结分析的方式还有其局限性,综合地分析场地微气候环境各因素,得出综合的分析结论,更有利于指导建筑师进行场地设计。  相似文献   

3.
徐欢  朱珈仪  李红 《现代城市研究》2023,(7):101-106+114
文章以校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微气候变化规律,比较生理等效温度(PET)与微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最后探讨其适应性优化设计。结果表明:4种不同类型校园绿地改善微气候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草坪+乔木类”和“草坪+灌木+乔木类”绿地降温、通风、增湿效果最好,“纯草坪类”绿地效果最弱,但4种绿地的日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PET与空气温度、风速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温度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城市校园绿地的微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校园内7条路段的行道树树荫和全光照下所测空气温度(T)、相对湿度(H)、太阳辐射(G)等气象参数及人体舒适度指数(y)与调查问卷的监测及分析,进行了行道树对道路空间热环境的影响和行人热舒适度的改善效果研究,以此为基于室外热舒适评价下为洛阳地区道路绿化建设提供优化建议及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指导策略和具体方法措施为论文的切入点,通过探讨气候与建筑相互关系、建构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具体的应用实践,提出适应气候的设计,利用自然气候要素的特性创造良好的人工环境。  相似文献   

6.
西宁住宅小区冬季微气候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区微气候是决定室外热舒适与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西宁市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严寒气候区,有着独特住区微气候特征。本文针对西宁市滨河铁路小区进行了冬季住区微气候的测试,测试包含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以及黑球温度。通过计算热应力指标湿黑球温度WBGT,分析了各测点的室外热环境。通过当地气象站数据和各测点之间的对比,分析西宁冬季住区微气候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广州典型住宅小区微气候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州某住宅小区为例,定点实测其中的微气候参数,如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及风速等,考察人工湖、树阴以及下垫面性质等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定量的分析景观设计因子在设计行为中的权重关系,探讨通过改变相应的因子来改良住区热环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气候是影响历史风貌建筑风貌和形成地域性风格特点的重要原因,对微气候环境的研究是研究历史风貌建筑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呈逐年增加趋势,并集中于与传统民居相关的热环境评估.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研究类型多样化、研究手段丰富化的趋势,研究重心由定性分析转变为与实验结合的定量分析,基于建筑微气候的优化改造以及气...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超高层玻璃幕墙建筑外表面的微气候参数的监测,发现高度是影响各参数垂直变化的主因。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均呈多"S"型变化,且为互补,顶层的温度较高而湿度最低;11∶00时建筑外表面垂直温差最大为6.7℃,而16∶00时垂直温差最小为0℃,测量时间段内平均垂直温差为2.7℃。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外表面的贴附气流速度逐渐增加,直至顶层有所回落,在建筑高度85%左右的平均风速最大,约为地面风速的7倍。温湿度和风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较大的风速可以强化热湿交换,利于湿热地区夏季的通风降温和除湿。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外部空间开展的各项行为活动方式受城市微气候影响,研究居民环境行为与微气候关系有利于街区环境品质的提升.文章选择西安小寨传统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MET微气候模拟平台获取温度、风速数据,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方法,观察记录居民环境行为,对比两组数据获得居民行为与微气候内在规律.该研究有利于提升传统住区的环境品值,并且为传统街区空间优化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彦杰 《城市建筑》2014,(11):294-29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要求也在逐渐增高。居住区室外环境景观的艺术设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室外环境的艺术设计注意事项加以分析,然后针对当前室外环境景观的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彦杰 《城市建筑》2014,(12):10-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室外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长。尽管目前室外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人性化设计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室外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了目前室外环境人性化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狭小凹槽内室外机的热环境,结合具体工程,运用CFD软件包中的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夏季工况下某住宅建筑狭小凹槽结构内2台室外机的气流场和温度场,并根据原方案中存在的散热问题提出了改善方案,优化了室外机热环境。研究表明,在狭小凹槽内安装多台室外机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室外机的热环境进行优化;改善方案比原方案平均降低室外机回风温度8℃左右,优化了室外机热环境,空调的制冷性能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建立室外地表温度的温差预测模型和计算方法,然后根据实测气候资料和某一居住小区的建筑状况,对建筑阴影移动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实测,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实测结果有相当好的一致性;最后从热环境设计角度出发,对室外活动空间选址和地面构造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曹琰 《城市建筑》2013,(6):18-18
"办公"这个活动古来有之。纵观整个办公建筑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对于办公楼公共空间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直至19世纪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才开始把工作空间和居住空间分离开,办公建筑也因此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莫高窟区室外微气候为对象,选取五种典型下垫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五种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及相对湿度对比分析得出,绿化类及窟前广场下垫面测点温度波动幅度比戈壁及沙地下垫面测点小,由此说明植被对窟区温度环境具有一定的过渡缓冲作用。而相对湿度波动变化绿化类及窟前广场比戈壁及沙地下垫面大,因此建议将窟区植物替换种植为本土沙地灌木来使降低相对湿度波动,使窟区微环境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FLUENT软件对凹槽内同时安装多台室外机时应采用的安装距离及角度进行了研究;并以室外热环境、气流场和凹槽占有面积为评判标准对室外机的不同安装形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垂直安装方式不仅凹槽占有面积小,而且能够得到良好的室外热环境。  相似文献   

18.
白飚  龚文晔 《住宅科技》2012,32(2):52-55
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模式,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城镇居住区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室外环境及设施.文章以郑州清华园小区为例,在对住区室外环境现状及老年人使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探讨居住区适合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室外环境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