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下金属矿山无间柱连续采矿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爱祥  胡华 《金属矿山》2001,1(10):9-12
分析了地下金属矿山连续采矿的技术经济优势,提出了我国地下金属矿山连续采矿技术研究分4个发展阶段,即采场(溜井)振动出矿、采场边境大量采矿、区域无间柱连续采矿及全矿连续大量采矿阶段等,结合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无间柱连续采矿试验研究”,详细介绍了工业试验的技术条件、连续采矿方案设计的技术思想、采矿方案设计、回采工艺技术、大量采矿装备及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朱靖  肖小高 《采矿技术》2013,(4):7-8,36
德利铁矿原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该采矿法工艺简单,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回采率低。根据德利铁矿的地质条件和矿体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无间柱连续采矿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详细介绍了工业试验的技术条件、采矿方案和回采工艺,将试验结果与传统的浅孔留矿采矿工艺进行了比较。无间柱连续采矿工艺的成功试验为新疆同类高品位铁矿床的开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凤凰山铜矿充填采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凰山铜矿自投产以来,采用了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采矿法和无间柱连续开采充填法。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该矿的充填采矿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作者针对矿山的实际,对现行采矿方案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十·五"期间我国地下金属矿山采矿技术在大间距集中化无底柱高效开采工艺技术、地下金属矿山元废开采技术、矿山废弃空间处理与处置矿山废弃物综合技术、地下金属矿山地压监测与控制技术、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及联合开采技术、地下金属矿山联合采矿技术、地下矿山缓倾斜薄到中厚矿体开采技术、地下贵重金属矿山开采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国内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今后采矿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柿竹园矿的采矿地压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和探讨,预测了地压发展趋势,提出了防治措施。该矿地压的深入研究,采矿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压控制原理在地下采矿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开采顺序、采准巷道位置、巷道支护形式、覆盖岩层崩落及采空区处理等方面,以事例说明地压显现的规律,提出在地下矿采矿设计中对地压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开采顺序、采准巷道位置、巷道支护形式、覆盖岩层崩落及采空区处理等方面,以事例说明地压显现的规律,提出在地下矿采矿设计中对地压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冶金矿山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科技发展战略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王运敏 《金属矿山》2006,(1):19-25,60
从露天矿、地下矿采矿设备,露天矿、地下矿采矿工艺,无废开采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采矿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采矿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研究提高露天矿开采强度,完善无底柱崩落法,探索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加强复杂难采矿床开采技术研究,建设数字矿山和生态矿山的矿产资源高效开采的发展模式,将对我国冶金矿产资源的开发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矿动压对采场巷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处于不良工程地质(破碎、高地压)条件下的矿体时,采场巷道稳定性一直是制约生产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在影响采场巷道稳定性的诸多因素中,除工程地质因素外,采矿动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程潮铁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应力应变监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矿体退采、爆破震动和下盘围岩空间形态等采矿动压因素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下盘地压的影响,弄清了采场巷道地压规律、影响范围和峰值出现的位置。提出了采场巷道避免采矿动压影响的措施:改变和避开应力集中区、预加强支护和减少分段最大药量等,同时,对采准设计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多年的实践表明,合理布置采准巷道,巷道能服务到本水平开采结束.  相似文献   

10.
本次活动的主题——大会内容:传播现代采矿技术,推动矿山科技进步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趋势,以及国内外采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用采矿方法与采矿新技术。重点是大参数集中化无底柱采矿、露天转地下采矿、充填采矿方法,挂帮开采,复杂难采矿采矿技术等。深凹露天矿高效运输系统及强化开采技术(陡坡铁路运输、间断-连续运输、转载站等)。采矿设计方法。包括设计程序,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新建和改扩建矿山采矿工程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方法。采矿设备。国内外采矿设备的使用现状,各种采矿设备的适用范围.选型原则和选型步骤;采矿设备的发展趋势。数字矿山。包括数字矿山概念与框架;数据采集  相似文献   

11.
地下金属矿山采矿连续工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下金属矿山采矿连续工艺》是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概要叙述国内外试验的采矿连续工艺系统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我国试验的采场连续工艺系统,实施的工艺技术措施,以及试验取得的工艺与设备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会东铅矿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的边坡矿柱类型,认证了边坡隔离矿柱的开采方案,阐明了采用露天或地下采矿工艺回采边坡隔离矿柱,采后用混凝土和锚杆形成人工隔离矿柱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大规模矿柱群开采和采空区处理,涉及应力状态分析、合理顺序崩落控制、贫化损失控制、必要的效率及低成本等问题,一直是采矿界的一大难题。课题结合华锡集团铜坑矿高应力条件下矿柱群开采实践,开展了矿山地压活动与规律的分析模拟,基于大量开采的不同类型矿柱回采技术方案设计,应用束状大直径深孔爆破技术,实施一次爆破总装药量32.1 t的矿柱回采爆破工程,实现铜坑矿92#矿体矿柱群的安全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4.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必须留设一定厚度的安全矿柱,即境界顶柱,境界顶住留设的厚度对于地下矿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为例,利用FLAC2D,对具有代表性的安全矿柱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开挖过程中境界矿柱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对境界矿柱稳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同时也为石人沟矿露天转地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露采边坡和隔离矿柱稳定性分析是露天转地下矿山经常面临的问题,对于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安全生产极其重要。根据北衙金矿矿段隔离矿柱的厚度以及边坡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有限差分法数值软件对露采转地下的隔离矿柱进行了不同厚度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露采边坡在地下开采期间隔离矿柱设为50m较为可靠,边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为该矿体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安全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顶柱是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有序进行的保证,其合理的厚度对露天转地下具有重要意义。为确定新桥矿露天转地下境界顶柱安全厚度,运用厚跨比法、荷载传递线交汇法和结构力学方法对境界顶柱安全厚度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并用ANSYS对不同跨度和不同境界顶柱厚度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不同采空区跨度下的境界顶柱安全厚度。根据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确定矿山的境界顶柱厚度,为露天转地下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指导。根据矿山30 m的实际开采跨度,推荐新桥矿的境界顶柱安全厚度为24 m。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近地表矿体地下开采技术,实现矿体的快速、高效开采,以乌兰矿近地表矿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开采方式对矿山生产的影响,根据境外投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优化选取合理的开采顺序并对上部区域开采方法进行优化分析,进一步减少矿柱留设的矿量.研究表明,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开采顺序,不能够完全满足境外投资矿山开采的生产...  相似文献   

18.
陈何  刘建东  王湖鑫 《矿冶》2014,23(5):1-4
保障生产能力的平稳过渡是矿山露天转地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阶段强制崩落采矿法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均为适宜于开采低品位大型矿体的高效率采矿方法。根据杏山铁矿挂帮矿、地下矿开采技术条件,提出了大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基于大直径深孔采矿的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的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方案。经过开采技术经济比较,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采用大矿块参数阶段开采方式,在强化开采、提高生产规模、降低开采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下金属矿山连续开采技术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介绍了地下金属矿山连续开采的概念 ,将连续开采技术的研究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并阐明了各层次的研究内容、目的和现状。重点介绍了我国“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地下金属矿山开展的多项连续采矿试验研究工作 ,指出了我国地下金属矿山连续开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矿山岩体采动影响与控制工程学及其应用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论述了矿山岩体采动影响与控制学的内容、特点、最新进展及其在煤炭工业与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矿山岩体采动影响与控制工程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是: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范围是从采场直至地表的整个采动岩体;不仅研究受采动岩体的应力、应变及其与原始状态的变化差异,而且研究采动岩体屈服后的大面积的大变形、大位移和大破坏;采动损害既具有不可逆性,又具有可逆性;采动岩体是可复用材料;采动影响的控制,不仅着眼于控制岩体的变形,而且着眼于控制受保护对象的变形.矿山岩体采动影响与控制工程学研究的新进展是:提出了岩体变形的空间分带论、地表变形的空间形态论、岩体和地表变形的地层结构论、岩体和地表变形的地层质量评价论。作者还提出了控制岩体采动影响的7种控制类型,即下沉、变形、水平移动、垂直变形、顶板破坏高度、底板破坏深度及集中应力强度。研究岩体采动影响与控制的意义在于: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充分利用;矿区地下和地面的环境保护;矿区水资源保护;矿区山体稳定与安全;矿区采动沉陷地的利用;矿区采掘安全与煤(矿)柱设计;矿山开采损害预测与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