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数字岩心技术测井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从数字岩心的建模、岩石物理属性模拟及数字岩心技术在测井领域中的应用等3个方面介绍了数字岩心技术.介绍了2种建模方法——物理实验方法和数值重建方法,指出其各自优缺点.提出了数字岩石物理实验的概念,基于数字岩心进行岩石电性、声学特性、核磁共振特性及渗流特性等数值模拟实验.重点探讨了数字岩心技术在测井领域中的应用——定量分析低电阻率的成因、确定碳酸盐岩储层的饱和度指数、建立测井解释模型等.指出了数字岩心技术在测井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图像处理技术在数字岩心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物理的研究对象是由形状极其复杂的孔隙、岩石骨架及多相填充物组成的体系.而在传统的模拟油气藏条件下的岩心试验中,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是不可被直接观察和控制的.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从现场得到的二维铸体薄片进行处理,进而由二维岩心结构重构三维数字岩心.这种数字岩心能最大程度地与实际的岩石接近,能反映地层的一些真实的信息.这对岩石物理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震  刘平安  魏铭 《石油仪器》2012,26(4):29-30,33,102
岩石物理实验与分析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的基础,尤其对于复杂储层的油气评价显得更为重要。数字岩心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信息化。文章首先对数字岩心库系统技术体系、框架以及功能进行介绍,其次总结了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最后对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常规岩石物理实验存在实验周期长、实验数据种类少、实验数据信噪比低等问题。介绍数字岩心技术的主要工作内容。其工作流程为取心、现场快速分析、基于岩石物理精细实验和数据库技术的数学分析建模、将数字岩心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模型用于测井解释。以核磁共振岩样分析为基础,建立岩心现场快速测量与分析技术以及与区块相统一的岩石物理量转换关系。通过系统分析核磁共振T2谱及岩石物理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由核磁共振信息计算求取孔隙度、渗透率、岩电参数m、n。建立基于核磁共振T2谱的孔隙度结构指数及S1、S2、S3,以实现对岩样孔隙结构类型的综合评价。在满足测井解释精度的前提下,实验周期由原来的1.5个月减少到3d。该技术已在华北、长庆、吐哈和青海等油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数字岩心分析与真实岩心实验之间的可替代性问题,采用大庆油田砂岩样品开展了数字岩心研究,并建立了三维孔隙网络模型,以此为基础,剖析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恒速压汞实验获取了同一块样品的真实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参数,并将数字岩心分析结果与恒速压汞实验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岩心技术是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而研究微观渗流机理的有效手段,该技术的可靠性取决于对真实岩心特征参数提取的全面性与精确性,构建数字岩心过程中,除了满足孔隙度和渗透率与真实岩心高吻合度条件外,还有必要参考压汞测试得到的孔喉半径分布数据,建议增加平均喉道半径作为更严格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6.
岩心图像扫描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岩心实物资料在长期储存中的失真和查看、使用不便等问题,章提出了将岩心扫描形成数字图像资料的意见,并就此简介了岩心扫描仪的原理及资料应用价值。将岩心资料数字化后结合相关资料,在油气储集层评价、地质结构与构造研究、多井综合对比和进行远程传输与资料共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岩心图像扫描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岩心实物资料在长期储存中的失真和查看、使用不便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将岩心扫描形成数字图像资料的意见,并就此简介了岩心扫描仪的原理及资料应用价值。将岩心资料数字化后结合相关资料,在油气储集层评价、地质结构与构造研究、多井综合对比和进行远程传输与资料共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压力对低渗透岩心渗透率测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锐华 《钻采工艺》2003,26(6):77-79
低渗透气藏岩心渗透率测试中,上覆压力、净上覆压力和孔隙压力都极大地影响着渗透率的准确测量。只有尽可能地恢复其地下应力状态,建立一个相适宜的上覆压力及孔隙压力平衡系统,保证作用于岩石上的恒定净上覆压力,方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裂缝介质岩心驱替实验存在无法观察岩心内水驱油过程及剩余油特征等问题,利用数字岩心技术将传统驱替实验数字化,得到裂缝介质岩心水驱后剩余油特征参数,分析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尺度裂缝中均有剩余油富集,小裂缝中剩余油比例约占1/2,形成的机理为不同尺度裂缝间强烈的干扰效应,导致小裂缝中剩余油未形成足够的驱替压差,从而使小裂缝中剩余油多以分散的油滴形式存在;较大裂缝中剩余油比例约占1/3,形成机理为大裂缝中驱替速度大于原油从岩石表面剥离速度,从而使较大裂缝中剩余油以油簇或油斑形式富集于大裂缝表面,长期的稳定驱替导致该类剩余油处于平衡状态。不稳定注水能打破原有流场分布,有效动用大裂缝的剩余油,表面活性剂驱能提高大裂缝中原油的驱油效率;封堵大裂缝,降低裂缝油藏的非均质程度,同时增大生产压差有利于动用较小裂缝中的剩余油。该项研究对提高裂缝油藏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型岩心流动实验仪在砂岩酸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卫东 《钻采工艺》1997,20(3):46-49,55
岩心流动实验主要用于研究各种流体性质,实验条件,岩心物性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评价酸液性能,筛选酸化液体第,进而把握储集层损害机理,为酸化提供有利依据。新型岩心流动实验仪,可以有效地模拟砂岩地层酸化预测鲜酸的穿透距离。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脐带缆技术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水下生产系统脐带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针对我国深海油气田开发的实际需求和在脐带缆关键技术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发展我国脐带缆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地质开发技术的进步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简要回顾了大庆油田地质开发技术的进步历程,并对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剩余油描述技术、油田开发调整技术、油田开发规划编制技术、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聚合物驱油技术、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进行了总结。在对21世纪初大庆油田开发技术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油田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高含水期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低渗透油田开发等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张磊  姚军  孙海  孙致学  高莹  赵建林 《石油学报》2015,36(3):361-365
在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储层中普遍存在着气体解析/扩散现象,为了描述微观尺度下的流动模拟,通过在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演化方程中添加源汇项,模拟了多孔介质中的解析/扩散现象。并以Langmuir等温吸附定律为例进行模拟,模型计算结果与宏观扩散方程的有限差分结果基本一致,但有限差分方法对时间步长要求较高,计算量比格子Boltzmann方法大,格子Boltzmann方法在迭代次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最后基于CT扫描的二维数字岩心,模拟了气体在复杂结构多孔介质中气体解析/扩散过程。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复杂的边界条件,计算量不会明显增加,并可以用来模拟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的真实岩心中的解析/扩散现象,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储层中气体满足的解析/吸附规律来配置源汇项。  相似文献   

14.
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的特点和技术指标,分析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的核心技术、装置成本以及研究方向。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目前尚处于商业化开发前期阶段。我国南海温差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对其开发利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建议尽快建立南海海洋温差能示范基地,以加快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基于适用于纯砂岩储层的阿尔奇公式计算的致密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精度低.适用性差。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和以自相关函数为基础的数字图像重构技术进行结合,形成能够描述储层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储层数字岩心建模技术,应用建立的数字岩心,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储层孔隙结构类型、泥质质量分数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因素对阿尔奇公式中饱和度指数和胶结指数等参数的影响。研究认为,储层粒间孔隙、裂缝孔隙和孤立的溶孔隙等因素对阿尔奇参数影响巨大.裂缝孔隙度和地层水电阻率增大会导致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减小.孤立溶蚀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增加会导致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增大。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饱和度指数、胶结指数的关系,建立变参数的阿尔奇公式可提高饱和度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6.
清洁燃料二甲醚的生产技术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安军信 《石化技术与应用》2001,19(6):389-392,400
综述了二甲醚的性质、用途、生产技术,分析了用煤或天然气合成二甲醚的经济性,展望了二甲醚作为清洁燃料的发展前景。结论认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CO2加氢直接制二甲醚具有很强的理论与战略意义,实现二甲醚代替柴油需要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岩心分析仪器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晓东 《石油仪器》2001,15(4):9-11
文章介绍了我国岩心分析仪器技术伴随油层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经过了技术培育、技术消化及吸收、自我发展三个阶段。近几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在岩心夹持器、模拟油藏环境、仪器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参数测量方法等方面颇有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今后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决定岩心分析仪器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石油工程采油技术多种多样。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石油开采量,提高采油效率,我国需要寻求试验新的石油工程采油技术。本文回顾我国工程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目前采油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工程采油技术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海底油水分离系统不仅能够减轻立管压力、降低举升动力消耗、解决高含水问题,而且能降低井口背压、进而可以提高采收率。目前世界海底油气水分离技术主要有举升分离、常规重力分离、卧式重力分离、静电聚结强化型重力分离、管式分离、气-液旋流分离和超音速气-液分离技术等。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这些分离技术原理和设备,以及各种技术设备在海洋石油上的应用实例。根据这些油气水分离技术在各个油田的应用情况,总结出目前海底油气水分离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海洋石油的水下生产技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