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油莎豆油与菜籽油、大豆油、橄榄油、红花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他9种植物油脂进行归类。结果表明,油莎豆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的较为相似,这两种油脂中油酸含量75.01%~77.23%,亚油酸含量7.33%~9.79%;菜籽油、大豆油、红花油、花生油、葵花油、葡萄籽油和玉米油中,油酸含量15.87%~54.24%,亚油酸含量25.42%~74.92%。3个品系油莎豆油脂与橄榄油可归为第一大类,其余8种植物油可归为第二大类。在第二大类中,红花油、葡萄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可归为一亚类,花生油、芝麻油和玉米油可归为另一亚类。  相似文献   

2.
张文超 《中国油脂》2021,46(4):68-71
以紫苏籽油、芝麻油、胡麻油、青花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8种植物油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种类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8种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其中花生油中油酸含量最高,为43.98%,葵花籽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为6500%,紫苏籽油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为63.89%;8种植物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弱顺序为芝麻油>大豆油>玉米油>青花菜籽油>胡麻油>花生油>紫苏籽油>葵花籽油,与其多酚含量一致;8种植物油的铁离子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芝麻油>大豆油>青花菜籽油>花生油>胡麻油>玉米油>紫苏籽油>葵花籽油。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山茶油掺入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的掺伪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可作为鉴别山茶油中掺伪大豆油和菜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可作为鉴别山茶油中掺伪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的特征脂肪酸;回归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2)较高(> 0. 99),可分别检出掺伪量4%的大豆油和菜籽油,掺伪量8%的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回收率在96. 56%~112. 88%之间。该方法灵敏度高,定量准确,可为掺伪山茶油纯度鉴别及调和山茶油配比的定量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吴非 《中国油脂》2020,45(12):34-37
为通过调节脂肪酸组成以获得具有耐高温特性和营养价值的油脂,以大豆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为原料,利用计算机建模计算得到亚麻酸与亚油酸比例约为1∶ 4的营养调和油,并对油脂在180 ℃条件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进行了测定,对不同温度下的油脂进行了色泽及TG-DSC分析。结果表明:调和油配方为大豆油48%、玉米油37%、亚麻籽油15%,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1.76%、油酸19.98%、亚油酸48.30%、亚麻酸12.34%。所配制的调和油相较于亚麻籽油热稳定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甲酯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脂肪酸,选用KOH-甲醇法甲酯化,色谱柱选用DB-wax毛细管柱。对瓜蒌籽油和11种植物油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油中瓜蒌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3.11%)最高,且含有特有的共轭亚麻酸,瓜蒌酸(24.34%)、α-桐酸(3.82%)及梓树酸(1.23%)。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均含有棕榈酸(C_(16︰0))、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及花生酸(C_(20︰0)),以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居高。瓜蒌籽油与葵花籽油、核桃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及红花油归为一亚类,又因特有的共轭亚麻酸独为一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份大头菜油进行脂肪酸甲酯的制备,应用配备FID的Agilent 6890A型气相色谱仪,对大头菜油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进行测定。将结果与其它6种日常饮食中常用的植物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大头菜油中亚油酸含量为17.84%18.69%,亚麻酸含量为16.15%18.69%,亚麻酸含量为16.15%16.81%,二者呈正相关。与其它植物油相比,大头菜油中的亚麻酸含量远远高于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玉米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亚油酸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通过测定与研究,对大头菜油有一定的了解,为其推广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沸点溶剂萃取植物营养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低沸点溶剂萃取技术 ,对 3种植物油进行提取和精炼试验 ,获得高质量的精制油。结果表明 :紫苏籽精制油中含α 亚麻酸 5 5 % ,油酸 2 0 % ,亚油酸 1 2 % ,是富含α 亚麻酸的油品之一 ;紫草籽精制油中含γ 亚麻酸 1 3 5 % ,α 亚麻酸 3 1 % ,油酸 1 2 % ,亚油酸 2 1 6%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γ 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油品之一 ;碱蓬籽精制油中含亚油酸 70 % ,油酸 1 1 % ,α 亚麻酸 6% ,说明碱蓬籽油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婴儿配方乳粉在用的7种植物油(大豆油、玉米油、核桃油、葵花籽油、高油酸葵花籽油、棕榈油和椰子油)入手,通过检测植物油的脂肪酸含量,对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等几个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进而与3种新型植物油(双低菜籽油、米糠油和红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对新型植物油在婴儿配方乳粉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橄榄油掺伪的气相色谱质谱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某品牌橄榄油、棕榈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并采用聚类分析软件对其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实验模拟了掺假过程,向橄榄油中加入不同比例的低价值植物油包括棕榈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初步建立了橄榄油掺伪鉴别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掺入低价值植物油后,肉豆蔻酸、α-亚麻酸、山嵛酸、反式亚油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等脂肪酸含量随着掺加比例的增加呈现线性上升趋势。根据上述脂肪酸指标含量进行判定,棕榈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最低掺假检出限分别为5.27%、5.61%、6.35%、4.53%、1.93%和9.21%。通过对不同植物油中其脂肪酸特征组分及含量的分析,可达到鉴别橄榄油掺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考察山茶籽油、乳木果油、亚麻籽油、牡丹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玫瑰果油、紫苏籽油、石榴籽油和甜杏仁油10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和油稳定性指数(OSI)。结果显示:10种植物油中,除乳木果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低,为50.41%(质量分数),其余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84.34%~92.47%,质量分数)。亚麻籽油和牡丹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α-亚麻酸,山茶籽油和乳木果油主要脂肪酸含量为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剩余6种植物油则为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根据酸价,山茶籽油、玫瑰果油与紫苏籽油品质最好,亚麻籽油则相反,新鲜度最低。综合POV和TBA值两个指标,亚麻籽油主要处于深度氧化阶段,核桃油虽已深度氧化但仍主要为初级氧化产物,乳木果油与葡萄籽油更易发生深度氧化,剩余植物油氧化程度不高。乳木果油的OSI最高,核桃油最低,且10种植物油的OSI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我国植物油产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食用油掺假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油脂掺假辨别系统十分重要。文章介绍了在芝麻油的基础上掺入不同比例的玉米油和大豆油,并且测定混合植物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同国家标准规定相比较得出特定成分的变化指标,以此来判断芝麻油的掺伪。  相似文献   

12.
江鑫  陈倩媛  俞文韬  胡妍  曹君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1):231-238,244
为研究高温加热过程中食用油脂肪酸组成与羰基化合物形成的关系,先将三种食用油(油茶籽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在180 ℃高温加热24 h,然后采用气相色谱仪(GC)测定加热后油样中脂肪酸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LCMS-IT-TOF)测定油样生成羰基化合物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含有79.08%油酸)中特征羰基化合物为辛醛、壬烯醛、壬醛、癸烯醛、十一烯醛;玉米油中(含有55.05%亚油酸)特征羰基化合物为戊醛、戊酮、己醛、庚烯醛、癸二烯醛;亚麻籽油中(含有56.57%亚麻酸)特征羰基化合物为丙醛、丙酮、丁醛、丁酮、庚二烯醛。该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对油脂加热所产生的羰基化合物种类起决定性作用,油酸氧化主要在8、9、10、11号碳位产生氢过氧化物,亚油酸主要在9、12、13、14号碳位产生氢过氧化物,亚麻酸主要在12、15、16号碳位产生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继续裂解产生不同的羰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以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建立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的三元复配模型,利用气相色谱技术(GC)和共有模式法,建立四种纯油脂脂肪酸的标准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再利用GC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建立的四种纯油脂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能量化地反映不同油脂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选择四种植物油中含量较高的棕榈酸(5.88%~10.72%)、硬脂酸(2.31%~4.57%)、油酸(15.04%~77.45%)、亚油酸(5.92%~53.67%)、α-亚麻酸(0.61%~6.71%)作为特征脂肪酸。根据相关性(R2>0.95)和显著性(p<0.01)分析,分别将油酸和亚油酸、α-亚麻酸和油酸作为两组三元复配模型的代表脂肪酸;通过对代表脂肪酸的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实例验证,两组复配模型验证RSD%分别小于8%和10%,表明该回归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反映了脂肪酸在不同组分植物调和油中的差异,可为食用油脂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建立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的三元复配模型,利用气相色谱技术(GC)和共有模式法,建立四种纯油脂脂肪酸的标准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再利用GC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建立的四种纯油脂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能量化地反映不同油脂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选择四种植物油中含量较高的棕榈酸(5.88%~10.72%)、硬脂酸(2.31%~4.57%)、油酸(15.04%~77.45%)、亚油酸(5.92%~53.67%)、α-亚麻酸(0.61%~6.71%)作为特征脂肪酸。根据相关性(R20.95)和显著性(p0.01)分析,分别将油酸和亚油酸、α-亚麻酸和油酸作为两组三元复配模型的代表脂肪酸;通过对代表脂肪酸的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实例验证,两组复配模型验证RSD%分别小于8%和10%,表明该回归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反映了脂肪酸在不同组分植物调和油中的差异,可为食用油脂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大豆油和黑豆油中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通过加速氧化试验对这两种豆油在贮存过程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油和黑豆油中主要脂肪酸均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黑豆油;在贮存过程中,两种豆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不变,两种食用油过氧化值均下降,而大豆油的过氧化值稍低于黑豆油。  相似文献   

16.
以常见的4种豆子为原料,粉碎后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刀豆、花豆、大豆、红豆中的油脂,测定4种豆类植物种子中油脂的得率、理化性质、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除大豆外,其他3种豆类得油率较低,但是4种豆油在理化性质上都具有较好品质,符合食用植物油标准;在油脂成分上,4种豆油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较高,刀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达到了91.43%,但4种豆油中大豆油含量最高的成分是亚油酸,而其他3种豆油含量最高的成分却是油酸,刀豆油中棕榈油酸含量相当高,达到16.2%,且亚麻酸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以母乳中脂肪酸组成为目标,采用MATLAB软件将5种不同植物油进行复配。运用气相色谱对复合植物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油最佳复配比例为10%菜籽油、10%葵花籽油、15%大豆油、40%棕榈油、25%椰子油;复合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4. 4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5. 56%,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 25,其中月桂酸含量为11. 59%,肉豆蔻酸含量为4. 77%,棕榈酸含量为20. 81%,油酸含量为32. 07%,亚油酸含量为21. 53%,α-亚麻酸含量为1. 92%,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1. 21,均符合母乳脂肪酸组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油与大豆油、芝麻油和玉米胚芽油等常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差异,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法和气相色谱法对4种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开展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营养价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核桃油富含α-亚麻酸、二十碳二烯酸和亚油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少量的棕榈酸及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核桃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与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油(P<0.05),而饱和脂肪酸则显著低于其他植物油(P<0.05);核桃油中角鲨烯含量略低于芝麻油,属于优质植物油。4种植物油中总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核桃油和玉米胚芽油,含量分别为78.11、73.96、69.20和48.83 g/100 g;4种植物油均含α-亚麻酸、亚油酸和二十碳二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EFA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核桃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和芝麻油,分别占总脂肪酸的90.0%、70.7%、64.9%和54.1%;4种植物油的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的比值(油亚比R)由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玉米胚芽油、大豆油和核桃油,分别为0.62、0.35、0.27和0.10,表明4种植物油中,芝麻油的抗氧化能力最大,可保存时间最长。大豆油、核桃油和芝麻油中均检出角鲨烯,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和核桃油,含量分别为173.3、72.9和31.4 mg/kg,玉米胚芽油中仅含有微量的角鲨烯,未检出。本研究表明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及角鲨烯等营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可为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分析、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等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煎炸油在煎炸过程中的氧化动力学规律,考察了5种常见煎炸油在西式快餐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并对煎炸油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氧化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煎炸过程中,棕榈油的茴香胺值、全氧化值的生成速率及碘值降低幅度最小,相比其他4种煎炸油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大豆油和菜籽油中亚麻酸的反应规律均同时符合0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及稻米油中亚油酸的反应规律均同时符合0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大豆油中亚油酸符合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及葵花籽油中油酸的反应规律均同时符合0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相应的决定系数R2在0.886~0.987之间,均大于0.85,模型拟合程度均较好。表明所构建煎炸油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动力学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三种食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市售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常见食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0个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三种食用植物油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不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规定的样品分别占相应品种调查数量的6.38%、7.14%和47.37%,部分食用植物油中存在掺杂现象。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67个食用植物油样品中,含量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为大豆油中的亚油酸,花生油中的油酸和菜籽油中的油酸,平均含量分别为51.54%、42.20%、38.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