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自液化石油气固定床无碱脱臭组合工艺于2008年1月首次在大庆油田化工集团轻烃分馏分公司应用以来,无论在经济还是环保方面均显示出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液化石油气干法脱硫剂有关活性炭吸附剂的脱硫机理、脱硫路径及脱硫过程动力学的研究,从微孔吸附、含氮官能团催化氧化脱硫、金属催化氧化脱硫、水蒸气催化脱硫等方面对脱硫路径进行了详细讨论,最重要的步骤包括:1微孔吸附H_2S,使单质硫沉积在微孔中;2含N官能团在活性炭孔道内高度分散,形成催化活性中心;3金属离子负载到活性炭表面,与H_2S反应将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或低价态离子;4一定的湿度能使活性炭表面形成水膜,促使H_2S解离。分析了干法脱硫中活性炭基脱硫剂的脱硫机理及水膜在脱硫过程中的作用,归纳总结了提高脱硫效率的途径。对活性炭脱硫机理和脱硫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讨论,列举其速率表达式,表明反应活化能与硫的沉积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4.
5.
6.
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不合格原因及后精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小试和侧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焦化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液化石油气的硫化氢和元素硫含量超标,直接原因是其中夹带了微量甚至常量的含硫化氢的胺液。评价、筛选了两种常温液相精脱硫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液化石油气液相常温后精制工艺,此工艺可较好地解决液化石油气铜片腐蚀不合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石油化工》2017,(3)
制备了合成液化石油气(LPG)二段反应用系列催化剂,采用两步法合成工艺,对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合成气GHSV等条件进行优选,并进行100 h的稳定性实验。采用XRD和TPO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了催化剂失活原因。实验结果表明,5%(w)Ni-5%(w)Cu/β双金属催化剂为二段反应最优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LPG选择性,显著降低了副产物CO_2和甲烷的选择性,提高了碳氢化合物收率;最适宜的反应条件为:一段初始反应温度为273℃,反应进行70 h后,温度提高为277℃;二段反应温度350℃,反应压力4 MPa,合成气GHSV=2 500 mL/(h·g);在100 h稳定性实验中CO转化率和LPG选择性均保持在70%以上。表征结果显示,铜活性组分的烧结和由此引起的芳香族烃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是LPG选择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液化石油气中COS的脱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开岳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87,16(3):17-23
从COS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评述了使用化学溶剂脱除液化石油气中COS的工业方法,认为:阿曲勃法操作经验丰富,但传质及反应速度慢,马拉勃罗勃法反应速度较快,但溶剂的变质可能较为严重,能耗也较高,KOH-CH3OH适用于精脱过程,以上方法均难认为是较理想的方法,如能娓茁一种常温下使用的高效水解COS的催化剂,将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5A,ZSM-5,13X,NaY等不同类型分子筛的脱硫性能,并以NaY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以Cu2+,Zn2+,Ag+为活性组分的分子筛基液化石油气(LPG)精脱硫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吸附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Y吸附剂的脱硫性能最好,其适宜的制备条件为:以Cu(NO3)2为活性组分前体,吸附剂中Cu的负载量为9%(w)、浸渍温度60℃、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2 h。在吸附温度为常温、0.6MPa、液态空速1 h-1的条件下,CuY吸附剂可使LPG中的硫含量从198 mg/m3降至5 mg/m3以下。当LPG中的硫含量降至5 mg/m3时,CuY吸附剂的计算穿透硫容为1.23%(w)。 相似文献
10.
液化石油气中C4馏分选择加氢催化剂Pd/ZnO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载体ZnO制备出用于液化石油气中C4馏分选择加氢除丁二烯的催化剂Pd/ZnO。XRD表明该催化剂载体主要物相为ZnO,其晶型为六方晶系,同时XRD显示催化剂经高温焙烧后,一部分ZnO和PdO发生作用,还原时形成Pd-Zn合金态;SEM和汞孔度分析显示催化剂中孔居多,孔径分布合理。研究了焙烧温度、比表面积和Pd含量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焙烧温度为500℃左右,比表面积为35 m2/g左右,Pd质量分数为0.08%左右。研制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氢活性和选择性,对丁二烯的加氢转化率大于95%,选择性大于90%。 相似文献
11.
以废树脂催化剂作为前躯体,经预处理、炭化和KOH活化后制备微球活性炭KAC,在最佳活化条件(碱/炭质量比4:1,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1 h)下,所得KAC的比表面积可达2 769 m2/g,总孔体积为1.871 cm3/g。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铜离子负载活性炭吸附剂Cu-KAC,试验结果表明,铜离子改性可显著提高吸附剂对液化气的吸附脱硫性能,当铜离子负载量(w)为10% 时,在氮气气氛、400 ℃下焙烧2 h后得到的吸附剂脱硫性能最佳。二甲基二硫醚-程序升温脱附分析结果表明,与KAC相比,Cu-KAC对二甲基二硫醚具有更强的络合吸附能力。Cu-KAC的再生性能考察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400 ℃下再生2 h,经4次连续再生后,再生吸附剂对液化气的脱硫率仍能达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Mg与Al摩尔比、磺化酞菁钴(CoPcS)负载量对MgO/Al2O3—CoPcS脱硫醇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催化剂在液化气(LPG)脱硫醇过程中的失活机理;并将MgO/Al2O3-CoPcS催化剂应用于工厂LPG侧线脱硫醇试验。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Mg与Al摩尔比的MgO/Al2O3-CoPcS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表面碱量,在硫醇催化氧化反应中表现出相对高的催化活性;活性组分CoPcS负载量的增加有助于硫醇氧化反应速度的提高,但当负载量过大时,催化剂活性下降;在LPG脱硫醇过程中,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毒物(如酸性杂质硫化氢、重组分物质等)使得催化剂表面的碱中心中毒,此外重组分物质堵塞催化剂孔口,使得内表面利用率下降也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在工厂LPG侧线脱硫醇试验中,MgO/Al2O3—CoPcS催化剂显示出高的初活性和较好的稳定性,催化剂累计运行时间可达2000h以上。 相似文献
13.
14.
液化气脱硫脱臭工艺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胺法脱硫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胺液夹带,胺液热稳定性盐积聚和液化气的质量等问题,探讨了工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出液化气胺液夹带是当前液化气铜片腐蚀和残余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在传统胺法脱硫流程上增加旋流分离器和固定床精脱硫设施,可有效解决胺液夹带对液化气铜片腐蚀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液化气碱法脱臭工艺存在的地一硫化物夹带,碱液夹带和废碱渣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工艺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5.
液化气脱硫醇工艺完善及节能减排要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液化气脱硫醇目前基本上采用Merox碱洗抽提和碱液空气氧化再生循环利用工艺。随着高含硫原油加工比例的上升以及液化气产量和综合利用率提高,液化气脱硫醇碱渣排放量大幅增加,对环保压力很大且增加操作成本。根据各炼厂同类装置运行情况调查,分析了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要素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即通过对脱硫醇工艺的整体优化并对碱液再生单元进行技术创新,控制原料液化气胺液夹带量以避免对碱液的污染,采用纤维膜脱硫醇工艺提高脱硫醇过程的传质效率和分离效率,控制再生碱液中二硫化物浓度以延长剂碱使用周期,有可能将碱渣排放率降低75%以上。 相似文献
16.
对液化石油气Merox脱硫醇装置抽提碱液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是由于碱液再生过程中产生的二硫化物与碱液不能彻底分离所致。当二硫化物在碱液中累积后,就会导致脱硫醇后的液化石油气总硫超标。提出了一种新的含硫醇碱液逆流氧化汽提再生工艺,以提高二硫化物与碱液的分离效果,降低抽提碱液的消耗,并回收再生过程中副产的二硫化物。 相似文献
17.
18.
氧化活性炭在模型汽油中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臭氧对椰壳活性炭进行氧化处理,考察了反应介质、氧化时间、臭氧化气体流量对活性炭在模型汽油中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介质为2 mol/L NaOH、氧化时间为1.5h、臭氧化气体为0.2m3/h的最佳处理条件下,活性炭的静态平衡吸附硫容由8.47 mg-s/g-A提高到21.5 mg-s/g-A,穿透硫容由2.03 mg-s/g-A到14.21 mg-s/g-A。油品中竞争物质对活性炭吸附噻吩性能的影响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芳烃>烯烃>烷烃。饱和活性炭采用乙醇、丙酮和石油醚进行洗脱再生,其中乙醇再生的效果最好,经多次使用后吸附性能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液化气脱硫筛板萃取塔的改造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第二套催化裂化液化气脱硫塔随着加工负荷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因筛孔堵塞导致塔内聚胺、液化气带胺以及液化气质量不合格等问题,2004年在对液化气脱硫单元进行扩能改造时,将该塔以液化气为连续相、胺液为分散相改为胺液为连续相、液化气为分散相,溢流管形式由升液管改为降液管等。改造后,液化气脱硫效果良好,有效地解决了装置产品质量不稳定、运行周期短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