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黄河河源区生态现状分析,认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改善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4):49-49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搞好黄河源区的预防监督和生态修复工作,为“三条黄河”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在十分缺乏技术资料和地形图件的情况下,借助卫星影像和高科技手段,历时3个多月开发完成的黄河源区三维可视地理信息系统,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黄河源区三维可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标志着“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的逐步提升和完善,为科技治河奠定了扎实的科学基础.黄河源区三维可视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数字正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图(DLG)和数字栅格图(DRG)等多…  相似文献   

3.
绥棱县努敏河源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基本措施是禁牧育草、修牧育草、封山育林、综合治理和强化管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一系列的技术、政策法规支持及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4.
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及水资源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黄河河源区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河水断流、湖泊萎缩、草场沙化等现象令人担忧。介绍了黄河河源区近期的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黄河河源区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分析 :①气候原因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②草地沙化与土地荒漠化 ;③人口数量增加和人类活动加剧 ,并提出了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变化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为研究区,根据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系统的特点,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压力三方面对2000—2010年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综合指数由41.89提升为44.52,健康状况呈改善趋势,但总体健康状况为一般;黄河上游健康状况好于下游,黄河源区健康状况最好,黄河下游小浪底至花园口干流区间、金堤河和天然文岩渠以及花园口以下干流区间健康状况最差。最后基于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状况,提出应加强水体岸边带植被的保护,开展植树造林,采用生态护堤等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吴春华  王晓峰 《人民黄河》2005,27(12):13-14,29
黄河源区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属高寒草原区,是黄河的主要水源补给区。区内人口稀少,居民多以放牧为生。由于近年来气候升温、持续干早,加上超载过牧及其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径流最减少,水土流失、泥石流加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使当地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威胁,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黄河源区生态修复的适宜性入手,提出了该区生态修复的措施:①开展禁牧育革和休牧育草;②抓好沼泽湿地的保护;③做好生态移民工作;④实施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适宜的气候是生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极端温度与降水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高纬度、高海拔、高寒地区,极端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利用1988—2017年中国地面气温逐日0.5°×0.5°格点数据集(V2.0)和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分析了黄河源区30 a内极端温度和降水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温度指数和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具有明显规律性,30 a内极端温度不断升高、极端降水指数不断增大;极端温度指数在黄河源区中部、西北部、西部较小,在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较大;极端降水指数在黄河源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信息服务     
《水利水电快报》2005,26(22):32-32,F0003
中荷黄河生态保护合作项目启动,黄河入海口再向海洋推进1.6km,长江、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增暖,新世纪水利工程科技前沿院士论坛举办,云南省将全面清理整顿地下水源.[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目标要求,梳理了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了针对生态保护问题亟须开展的研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为:黄河源区生态退化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黄河上游农业面源污染仍未有效治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程度亟待提高;黄河流域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亟须在生态保护配置格局、水源涵养能力、水生态环境修复、水生态环境承载力、新兴污染物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开展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技术研究,同时,加强战略层面研究、加快流域河湖岸线确权划界工作、实施生态水量统一调度、做好黄河文化支撑、推进黄河立法,多措并举,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特性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特性和近期变化情况的分析 ,得出黄河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 ;降水量自 90年代以后持续偏少 ,这种偏少趋势还在发展 ;径流因降水的影响也在持续偏枯 ,且幅度更大。黄河河源区本来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 ,因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平衡 ,水文水资源情势和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已严重影响到整个黄河流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民黄河》2016,(12):39-41
在分析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形势的基础上,总结了流域水生态保护开展的主要工作,对黄河下游河流生态和河道生态用水保障、典型区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近海生态修复状况和流域外供水区生态保护进行了分析。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调水调沙、河口生态调度、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等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河流基本生态流量满足程度,遏制了黄河下游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趋势,下游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黄河下游河道湿地面积增加,河流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改变了黄河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黄河入海水量显著增加;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着力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初步遏制了流域水生态失衡的态势,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缓解,重要区域的生态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12.
庄浪县生态修复项目区2002年被列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经过3a实施。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总的林草覆盖度从生态修复前的31%提高到58%,山变绿了,动植物群落得到良性发展,禽类、昆虫等数量明显增加,生态修复既有效保护了天然植被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河河源区水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唐乃亥以上黄河河源区是黄河上游主要产水区.近几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河源区水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河川径流减少,源头区出现前所未有的断流现象,使该地区草原退化、植被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文中分析了黄河河源区水资源特性的变化和引起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分析了水资源变化对上游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河源区径流及生态变化研讨会"院士发言集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黄河》2005,27(3):56-62
近年来,黄河源区径流大幅度减少,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水土流失加剧、冻土层埋深加大、土地荒漠化、湖泊与湿地萎缩、冰川消融、草场退化、鼠虫害肆虐、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等,使黄河的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解决黄河源区存在的问题,2004年12月7~8日,黄河研究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了“黄河源区径流及生态变化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水利、地质、工程、环境、草原等方面的100多位院士、专家与学者,就目前黄河源地区径流与生态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方法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本刊特邀黄委国科局贺秀正同志对黄荣辉等院士在会议上的发言进行了收集整理,现予以集中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黄河流域及河流生态系统特征,从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层面出发,指出湿地和鱼类栖息地规模和质量是黄河河流健康的重要标志,是黄河水生态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在黄河水生态状况评价及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明确各区域(河段)水生态保护目标,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及源区、河口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制定重要断面生态需水指标及保障措施,提出了重要湿地和重要鱼类栖息地等保护与修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保护黄河长治久安"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新形势下,为了保护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筑牢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助推黄河上游河源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结合黄河干流四川段的防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该河段防洪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对保障其河口三角洲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演替特点,认为该区生态关键期为5~9月;分别分析了黄河渔洼以下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陆域湿地、河流湿地和近海湿地等重要生态单元生境修复与黄河河川径流条件的关系,提出了它们对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的要求;统筹考虑黄河天然径流条件、自然功能用水和社会功能用水的平衡、黄河水资源配置条件等因素,提出了现阶段黄河可向其三角洲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用水控制指标,其中,5~6月繁殖关键期的适宜水量约22亿m3、利津断面流量宜大于250m3/s,7~9月应保障量级不低于2500 m3/s的漫滩洪水、平水期流量不低于200~300 m3/s,11~4月流量应不低于75m3/s、并争取达120 m3/s左右。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生态水量调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2016—2018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生态流量调度试点工作,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维持和生态服务需求的流量指标,实施生态水量调度。以2018年黄河下游生态水量调度为例,分析生态调度实践情况。在确定了生态水量调度目标及原则的基础上,对生态水量调度方案以及生态水量调度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生态水量调度实践有效增加了入海淡水资源量,提高了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进一步增加了下游湿地面积,维持和改善了河道生态廊道功能,促进了水生生境的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19.
黄河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中心之一,也是国际科技界瞩目的研究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失调、植被覆盖率降低、虫鼠灾害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降水量减少、径流量偏枯,导致湖泊、沼泽、湿地面积锐减,冰川和多年冻土区不断萎缩致使土地碱化,草场退化和土地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源头河段断流次数增多,断流时间延长。因此,建立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研究黄河河源区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提出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无、缺资料地区大尺度的水文模拟是水文学的一个热点。黄河源区(唐乃亥以上)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文、气象资料较少,很多地区依然处于无资料状态,黄河源区多年(1919-2000年)平均径流量占整个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5.3%,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产流区。为了分析黄河源区的产汇流机理,基于洪峰流量和峰现时间对黄河源区的物理参数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