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聚落旅游开发中的色彩景规划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聚落色彩景观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极佳视觉传达。在旅游开发中,传统聚落色彩景观可以构成不同旅游地鲜明的个性标识,传递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并再现其久远的历史积淀。在正视旅游开发对传统聚落色彩景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从延续历史文脉、凸现地域特征、实现功能分区以及构筑和谐通感四个方面,探讨在传统聚落旅游开发中,通过合理的色彩景观规划和管理,推进传统聚落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旅游开发与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源  李晓峰 《新建筑》2003,(2):29-31
旅游开发是传统聚落保护的一条途径。基于传统聚落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传统聚落各方面的干扰,认为旅游开发带来的后果是利弊并存的。指出传统聚落的旅游开发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不丹的聚落说起,以OgyenCholing村为分析案例,研究不丹传统聚落的旅游开发模式,分析聚落的现状以及随着旅游开发而发生的一系列转变,探讨了不丹开发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启示中国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转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乡土聚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存 ,但由于其二重性而面临保护的困境。对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转型方式 ,可以促进传统乡土聚落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南传统聚落研究——人类聚落学的架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英  陆元鼎 《华中建筑》1996,14(4):42-47
该文讨论了聚落的概念,回顾了各学科领域关于聚落的相关研究,包括对其主要观点,方法的评析。度图以跨学科的观点。将各学科的经验引入建筑学领域关于聚落的研究,尝试建立研究传统聚落的四个基础:(1)自然生态系统;(2)经济技术系统;(3)社会组织系统;(4)文化观念系统。并提出了“人类聚落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王冬 《华中建筑》1998,16(2):1-3
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上,初步提出并探讨了模仿和类比的方法,在传统聚落的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当代城镇空间环境的发展可从中找到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试图通过对传统聚落形态特征的研究,尤其是对界域性与中心性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的分析,对解决现代居住环境问题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纯 《城市建筑》2014,(11):380-380
本文介绍了建筑场所现象学的相关理论思想,梳理了场所精神的营建方式,进而将此研究方法与传统聚落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更为本质和贴近人们生活的层面进行聚落场所精神的营建,追溯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9.
泰宁县古城核心区的明清城镇型多姓氏混居聚落始建于明代遗存至今。其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形成影响深远,反映在聚落空间中,且聚落空间见证了封建社会末期宗族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解析宗族组织影响下传统建筑形成的聚落空间,分析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影响与作用,探索宗族组织与聚落空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宗族组织视角下对泰宁古城传统聚落空间的解读,揭示了宗族组织影响范围缩小、对聚落空间影响力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吴超  谢巍 《福建建筑》2001,(B10):19-21
本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当今我国传统聚落更新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需遵循三条原则:1),区域整体协调发展;2),聚落综合协调发展;3),地域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呼吁设计师们关注外迁居民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关注外迁居民区的设计。并且以中日韩“世博家园杯”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银奖作品《再造追忆的场所》为例,阐述作者如何研究和运用传统社区元素和精神,在新的地块上完成场所的延续性设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秦巴山区传统民居现状调查基础上,以镇坪县危旧生土民居修复工程为例,提出了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立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空间”的均衡协调,保护传统民居生态景观特色;以生土建筑本土化技术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大要素”,传承生土民居生态建筑特色;以传承与发展理念为指导,吸收现代建筑技术成果,为有效提升生土民居建筑结构强度和居住环境质量提供技术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绿色住区标准看住区生态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刚 《中国园林》2007,23(7):70-73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大量的新型住区,虽然这些住区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紧张的矛盾,但各地在土地资源和能源耗费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不少小区美丽的景观后面往往是住区生态的严重退化和居住大环境的破坏。从绿色建筑和绿色住区的标准入手,在场地与朝向、公建配套与停车以及景观规划诸方面,通过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探讨了我国绿色住区规划建设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也谈绿地率——兼论居住区绿地规划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尧 《规划师》2000,16(5):99-101
作者就当前对居住区绿地有关概念含混不清的状况,澄清了有关概念的具体内涵外延,并从整体把握,重点控制、力求创新等几方面阐述了居住区绿地规划控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它是住区和谐的保障,而和谐住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是,随着住房由计划经济下的“产品”向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的转变,围绕住区配建公共设施的矛盾日益严重。本文针对住区公共设施配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对其改善和管理的对策,以期提出有效可行的技术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传统民居与未来居住建筑的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传统民居在21世纪应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居住形式。传统民居得以存在下去的出路是将其变成有机体 ,它能像世间万物一样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化、改变 ,并在城市和乡村寻找到可以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严伟 《中国园林》2005,21(2):20-21
随着住房的市场化,居住区的设计风格也会根据市场的要求而更多样化.欧洲风情是市场要求的风格之一,中海雅园环境设计在满足小区功能的情况下结合建筑特点,成为北京欧式景观小区的样板之一.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民居建筑中积淀了顺应荒漠环境的生态策略,是传统建筑文化瑰宝,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有利于我国建筑文化传承。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现场调查,从选址、村落格局、院落组织、庭院布局、建筑秩序、围护体系和装饰图案等方面,挖掘维吾尔民居建筑在节水、节地、节能和优化室内外物理环境等方面的策略,提炼传统维吾尔建筑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9.
居住区是与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居 环境空间,但车行优先理念指导下的“封闭 社区”模式为城市发展带来困境;存量发展 导向下,城市形态向步行优先转变成为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思路。在构建基于马斯洛理论 的步行需求层级基础上,探讨一种全面、便 捷的可步行性环境分析方法。以回龙观住区 为对象,分析内容分为住区规划与街道设计 2个层面,共7类因素,前者侧重客观物质环 境,包括土地利用多样性、道路连通性、日常 服务设施可达性;后者侧重主观步行环境体 验,包括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愉悦性。 方法上,通过测绘、POI下载、问卷等多种手 段获取源数据;借助GIS重点分析日常服务 设施可达性,采用李克特量表获取步行满意度。得到结论:住区规划层面,回龙观土地利用与道路联通特征对步行出行的支撑力度较低; 设施整体可达性良好,但地铁、医院、公园、文化健身设施的可达性差。街道设计层面,整体步 行环境满意度较高,与道路物理设施建设相关的环境因素满意度高于涉及城市管理与设计的环 境因素。两个层面的研究均显示,步行环境在空间上不均衡,表现为西优于东、内优于外。  相似文献   

20.
王世福  许松辉 《规划师》2007,23(9):12-14
住房保障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的目标之一.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和人口规模日益膨胀的趋势下,是否应通过整体提高居住用地容积率来保障住房供给成为讨论的焦点.在当前形势下,城市发展向存量土地要效率是必由之路,但是风险会伴随在唯效率导向的开发过程之中.整体提高居住用地容积率这一选择涉及城市发展的系统建设,必须先行对城市人口分布战略、住房供给及公共利益等方面进行基本判断或选择,具备足够的应对策略,才能为城市提供一条真正和谐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